赵淑英,苏若华,李 京
(1.黑龙江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哈尔滨150027;2.黑龙江职业学院,哈尔滨150080)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案例启示
赵淑英1,苏若华2,李 京1
(1.黑龙江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哈尔滨150027;2.黑龙江职业学院,哈尔滨150080)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基于其自身所独有的可实现系统性风险分散转移、盘活银行业系统内不良沉淀资产、有效活跃金融市场等显著特征,故而在中国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存量及不良贷款率日益攀升的今天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对2016年中国最新面世的两大典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中誉一期”和“和萃一期”典型案例研究,揭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推动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应采取鼓励不良资产证券化机制设计创新;拓宽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受众群体等对策,以期更好盘活中国商业银行巨额存量不良资产。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资产证券化
为有效管控商业银行风险,中国商业银行业系统内所集聚的不良资产需要进行恰当处置。从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来看,不良资产证券化是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处置自身巨额不良资产的一个全新手段,且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操作,商业银行可有效实现资产负债表表内呆坏账的核销、不良贷款率的下降、银行资本金充足率的提高、资产流动性的增强、内部资本结构的改善、资金融通渠道的增加。与此同时,又因为不良资产证券化在风险管控方面具有严格的机制设计,运用不良资产证券化这一操作工具会有效提升商业银行风控能力,为商业银行在平衡资本充足率和资本收益率两大矛盾时找到适宜的立足点。因此,不良资产证券化对于商业银行拓宽自身业务范围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大力发展以盘活商业银行巨额存量不良资产为目的、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手段,以分散与转移风险为特征、以助力经济良性发展为取向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
从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来看,尽管近年来中国境内各商业银行皆采取了诸如依法收贷、核销重组、批量转让、债转股等多种手段加大对自身表内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但国内商业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存量余额及不良贷款率仍出现“双双回升”的现象,不良资产在中国银行业内部积聚的规模日益呈现出攀升的态势,现阶段国内整体金融系统所积聚的潜在风险日益增加。据来自中国银监会的最新资料显示:时间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存量累计已至14 373亿元,且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商业银行总体不良贷款率更是飙升至1.75%,这是自2012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业面临不良贷款存量余额及不良贷款率同步“双升”的第四年,且其“双升”趋势仍在进一步加强。如此严峻的形式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商业银行在经济“新常态”及经济结构性升级“阵痛”过程中处境的艰难。
宏观经济的不景气致使大量不良类公司债权与不良类信用债权产生,在消耗商业银行有限资金流动性的同时也进一步加速了不良贷款存量余额及不良贷款率的同步升高。再者,一系列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对中国商业银行传统经营业务构成明显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
不良资产证券化虽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中发展也较为成熟,但是,受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及其恶劣影响的冲击,鉴于不良资产证券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有人开始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甚至有人突兀地将它看成是风险放大的根源与危机产生的导火线。但随着2016年中国各大商业银行密集发行的诸如“和萃二期”“建设一期”等多达42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皆表明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践与研究推进工作已被正式“松绑”而宣告重启。因现阶段,在中国发行的众多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中,依据所处置的基础资产种类不同大体可分为不良类公司债权资产证券化及不良类个人信用债权资产证券化两大类,而以中国银行作为发起机构而组织发行的中誉2016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简称“中誉一期”)与招商银行作为发起机构而组织发行的和萃2016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简称“和萃一期”)可作为两大类不良资产证券化类型典型代表,故选择以这两大案例为突破点,系统归纳出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阶段所具有的经验教训,最后提出推动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进一步发展对策建议。
“中誉一期”该期产品中以兴业信托为受托人而组建的特殊目的SPV以及“和萃一期”该期产品中以华润信托受托设立的特殊目的SPV,均采用传统信托模式。而且单个SPV的设立不能很好地将基础资产池的风险与收益完全与原始基础资产发起人隔离开来。
在中国证券市场,相比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数量更为庞大。“中誉一期”及“和萃一期”两大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所选择的投资受众群体是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机构参与者,这表现出现阶段中国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在受众群体选择上具有投资受众群体选择过于狭隘问题。
同时,受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较低的影响,中国无法以广阔的国际金融市场为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融资的目标选择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剧了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受众群体选择上的狭隘性。
在信用评级方面,欧美国际社会普遍以“惠普”“穆迪”等国际知名第三方独立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为支撑,它们中介服务工作的开展往往是基于现实客观因素的理性评估,受政治及国家强权方面的影响较小,利于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而中国则以市场化的方式,以中债性、中诚信等商业集团公司的评级结果为支撑。以“中誉一期”为例,该期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起人是中国银行,是一家国有控股的商业集团公司,而对它进行资产评估的机构——中企华是一家商业集团公司且具有央企背景。这种以市场化手段对政府主导的不良资产项目进行评估,所产生的结果有损客观公正性。
中国目前处于对预防商业银行发展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不良动机的监管上缺位的状态。商业银行往往具有为应对国家政府当局监管层考核而盲目扩大不良资产证券业务的动机。而此类动机产生的根源在于商业银行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所收获的融资与产品发行利润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是放置于表外中间业务收入项目内,这就增加了商业银行运用资产证券化实现资本隐形套利的动机。
商业银行应改革三大传统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置模式并使之与中国国情相契合,在政府层面则应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机制设计创新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金融监管层也应对此类创新支持鼓励,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在中国本土化的有序推进提供助力。
为拓宽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受众群体,中国商业银行在设计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时应对个人投资者的实际购买力予以考量,通过对个人投资者实际购买力进行评估,为广大个人投资者的参与创造条件。
同时,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市场化,在适当时机对中国的资本项目予以放开是现阶段使中国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扩充投资受众群体边界的不二选择。
与欧美国家相比,为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提供资产评估与信用评级的金融中介机构还普遍存在业务操作流程不规范、资质水平国际认可度低等问题。为实现中国信用评级机构服务质量提升,建议如下。
第一,由中国政府出面设立一批第三方信用评级金融中介机构,且以NGO(非盈利组织)的形态去组织日常机构运营,由国家财政部专门拨款,独立于日常国家政府体系,受国务院直辖,并与国际评级机构接轨,保障资信评估工作的客观性、权威性。
第二,政府应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以约束、规范金融中介机构。
可通过设定具体量化指标进行审查,量化指标标准需金融监管层依据实际情况审慎制定,既不可使商业银行积极有序发展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又不可使存在不良动机的商业银行“有可乘之机”。
[1]蒋照辉.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证券化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再探讨[J].上海金融,2015(11).
[2]林 华,许余洁,高瑞东.不良资产证券化问题探讨[J].中国金融,2015(12).
[3]冯光华.适时推进资产证券化[J].中国金融,2015(6).
[4]何 琪,童立华,肖体爱.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之问题解析[J].统计与决策,2011(10).
F830.91
A
1005-913X(2017)11-0096-02
2017-08-07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BJY059);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6JYE06);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2522266)
赵淑英(1968-),女,黑龙江鸡西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苏若华(1969-),男,哈尔滨人,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李 京(1995-),女,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王 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