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思维与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智慧

2017-12-23 23:52杨卫敏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中国方案习近平

杨卫敏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问题的思想和论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贯穿着统一战线理念和思维。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彰显了执政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有机结合,一般公共事务与统战工作的有机结合,国家治理与团结联合的有机结合。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中的统战思维,是我国成为全世界处理民族问题最为成功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和基本经验,也为世界提供了处理和解决古老而棘手民族问题的中国方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显著标识。

关键词:习近平;民族问题;统战思维;中国方案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17)05-0044-12

習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最成功的,不要妄自菲薄。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显著不同的是,我国民族工作历来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的统一战线理论发展中,无论是统一战线五大关系还是统一战线工作范围和对象,民族关系和少数民族都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明确,民主党派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对台工作、侨务工作等,都是统一战线工作。民族问题是由来已久的问题,是古今中外都客观存在和必须应对的重大问题,世界上有许多机构和学者一直在研究民族问题。查阅文献资料不难发现,从统战视阈、统战理念来思考和谋划民族工作的相关研究著作和论文仍是凤毛麟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先后就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涉及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依据、根本方向、根本任务、根本原则、根本目标、根本方法以及民族工作的制度、法律、组织、人才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民族思想的理论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贯穿着统一战线理念和思维。

一、前提:坚持根本道路与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是统一战线的两面旗帜,在当前集中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统一战线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要不断增进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

(一)民族工作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的全局工作

1989年,习近平在担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时就指出,民族问题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他在《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一文中指出:“民族问题有相当的敏感性和复杂性”,“民族问题处理得不好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动荡,甚至政局的不稳。搞好民族工作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他指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又是一个拥有众多信教群众的国家,处理好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十分重要。

(二)民族工作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所处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是当前民族工作的理论政策依据,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了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指出要全面把握我国民族工作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与此同时,他指出,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不能把某个民族自治地方局部出事同这个民族自治地方整体捆绑在一起,不能把某一少数民族中极少数人闹事同这个民族全体捆绑在一起,不能把发生在少数民族人员身上的事同实践已经证明并长期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捆绑在一起。

(三)民族问题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方案

长期以来,有人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存有种种误解,其中一种流传较广的观点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照搬苏联模式的做法,应该取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一制度是对苏联模式、任何形式民族自决的摒弃,是对“大一统”而又“因俗而治”政治传统的超越,是我们党探索创新和深思熟虑的伟大创举。从现存的档案材料看,最终放弃联邦制,实行单一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共同纲领》修改过程中确定的,确切的时间是1949年9月。这是李维汉在毛泽东向他征求意见时建议的。此后,毛泽东在1950年初访问苏联回国后提出了两个“不学”(不学苏联政党制度上的一党制、不学苏维埃联邦制),下定决心建立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毛泽东指出:苏联少数民族人口占50%,我们只有6%,照搬苏联模式是不正确的。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强调:“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决不搞任何形式的“民族自决”。毛泽东、周恩来一再告诫,不搞这些不仅是因为这些与我国国情不符,也是为了防止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挑拨离间。当今世界,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多民族国家,各国都面临如何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问题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特别是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作出“八个坚持”的精辟概括,彰显了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方案、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智慧。endprint

巩固发展党的统一战线事业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在当前大陆范围内的联盟中主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基本法律、基本制度以及体制机制,就是要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当前统一战线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在民族领域体现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意义:最大政治与生命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讲过,人心向背和力量对比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的本质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的问题。统一战线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面对的重大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把统一战线提到“最大政治”的高度,明确为重大战略问题,而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工具和手段。在论述我国民族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强各民族大团结。这与统一战线的主题和理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一)民族团结是源泉、基石和生命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

(二)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民族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要善于团结群众,凝聚人心。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他强调,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要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他还特别强调,要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

(三)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

全国两亿多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占十分之一,在东部城市这种现象尤为突出。现在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0%,比全国平均低2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将会有更多少数民族群众进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进入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越来越重要。少数民族进入城市,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带动了民族地区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同时也存在“三个不适应”:进城的少数民族群众对城市的生活和管理方式、城市居民对他们的某些生活和行为方式以及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机制等都不能很好适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能采取“关门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是要持欢迎的心态。由于经济水平、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认同等方面的差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常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纠纷。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内部经济利益纠纷时有发生。与此同时,城市少数民族的群体意识增强。由于同乡同族同俗和面临共同的生存处境等,城市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流动少数民族在对外交往中,往往以民族群体的方式出现。习近平指出,城市民族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城市民族工作要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关键是要抓住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两头对接,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要引导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城市管理规定,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坚决纠正和杜绝歧视或变相歧视少数民族群众、伤害民族感情的言行,使各民族群众能够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

总之,民族团结是统一战线画出最大同心圆的题中应有之义,既契合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这一主题,也体现统一战线凝心聚力这一根本职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凝聚人心,就是要把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结合起来,把各民族的人心和力量凝聚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来。”同心共筑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

三、本质: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的一致性与多样性

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是习近平总书记统一战线重要思想的核心理念和重大理论创新。在民族领域,就是立足我國统一多民族的基本国情,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一)准确把握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和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强调全党要时刻牢记统一多民族这一“家底”,这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前提。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对“大一统”的不渝追求,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能够形成的历史文化基因。习近平指出: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无论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现实格局,还是中华民族的未来愿景、表现状态都符合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特征。习近平指出,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优势。“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就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全党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endprint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多元与一体的关系

“多元一体”源于费孝通198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的题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著名演讲。费孝通使用“多元一体”的概念来阐释中华民族结构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他认为,“多元”指的是中华民族所包括的56个民族单元,“一体”指的是中华民族,“它们虽则都称‘民族,但层次不同”。习近平指出,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如果过分强调“一体”而忽视各民族客观存在的历史和现实,中华民族就会失去源头、活力;反过来,如果过分强调“多元”而忽视各民族的内在联系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我们国家和人民就会变成一盘散沙。他同时指出:“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换句话说,就是“一体”贯穿着“多元”,“多元”丰富了“一体”。“一体”如何贯穿“多元”?凭借的是主线和方向,这个主线和方向需要“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的指引,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需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激励。“多元”如何丰富“一体”?作为“多元”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都为推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做出了贡献,都要继续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更多贡献。发挥“多元”的作用,可以使“一体”内容丰富、历久弥新、永葆生机。一体多元的命运共同体彰显了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战思维。一致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一是共同的公民身份;二是共同的期望愿景;三是共同的价值取向。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一是不同的民族成分;二是各民族在饮食、服饰、婚娶、丧葬等方面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三是各民族都有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有些民族还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四是不同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各不相同。在具体工作中要贯彻以下三条原则:一是切实维护各民族共同利益;二是推动各民族交流交往;三是尊重少数民族差异性。以语言为例,这是一个民族传承文化、表达认同的基础。美国自建国以来,对印第安人的语言教育策略主要以“同化”为主,大力推行“唯英语教育”,反对双语教育。相比之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和贯彻民族语言文字平等政策,大力推行双语教育,先后为10个少数民族制定了14种文字方案,帮助一些民族改革或改进了文字,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学习汉语和普通话,促进民族交融。

(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比喻成“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结在一起,才有前途、希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这一表述有力地驳斥了那些把多民族当作“包袱”、把民族问题当作“麻烦”、把少数民族当作“外人”、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的错误言行。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少数民族不是“外人”,而是“亲人”,各民族是骨肉兄弟,正所谓“中华民族‘一家亲”。这一理论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尊重民族差异、包容文化多样性,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多元一体”向全世界彰显了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方案。

四、基础:从同盟者利益到共同利益

照顾同盟者利益,是统一战线的一个优良传统和政策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共享发展理念,指出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把着眼点从照顾同盟者利益转向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共同利益,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团结进步,将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

目前,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中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就有538个,占91%,2 900万贫困人口一半多在少数民族地区。周恩来曾说: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是任何民族都不能例外的。我们不能设想,只有汉族地区工业高度发展,让西藏长期落后下去,让维吾尔自治区长期落后下去,让内蒙古牧区长期落后下去,这样就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习近平指出,共同利益是基础。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这实际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党对统一战线工作新要求的一个集中体现。2014年,习近平指出:“增强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要紧紧围绕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多搞一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立足民族地区实际、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早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习近平就指出,实现科学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所在,少数民族地区要创新发展思路,挖掘潜力和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了解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集“六区”于一身的

“家底”;提出要注重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主张在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开发民族特色村寨旅游、休闲民宿等方面下功夫。同时,习近平特别关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时指出,保护好内蒙古大草原的生态环境,是各族干部群众的重大责任,要探索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绿化之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開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指明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长远发展的战略和策略。2017年3月9日,习近平在参加全国人大新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禁“三高”项目进新疆,加大污染防治和防沙治沙力度,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新疆。endprint

(三)西藏和新疆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政策的特殊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对这两个地区的特殊政策,是由其特殊方位决定的,其他地区不要攀比。治国必先治边,治边必先稳藏,积极构建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他强调,必须把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同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紧密结合起来,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做好西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对达赖集团斗争的方针政策不动摇。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必须从战略全局高度,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分裂势力越是企图破坏民族团结,我们越要加强民族团结,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

(四)精准扶贫以增加少数民族的获得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精准扶贫”,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让民族地区群众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在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的同时,变“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他指出,要从稳疆安疆的战略高度出发,紧紧围绕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多搞一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办一些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南疆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实施好农村安居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完善农牧区和边境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努力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地区倒成了我们的中心了,具有战略意义,要抓住这一契机推进西部大开发。他强调,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体制机制,把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有机结合起来。一是要紧扣民生抓发展,重点是教育和就业。二是要发挥资源优势,重点抓好当地保护生态。三是要搞好扶贫开发,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众脱贫,力争用5到lo年时间实现民族地区贫困家庭和困难群众稳定脱贫。四是要抓好边疆建设,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开放。在精准扶贫、长效扶贫工作中,统一战线有优势也有责任。

(五)尊重、维护和照顾利益既要多算政治账又要纳入法治轨道

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就指出,要以大局为重,积极为促进全国民族地区的协调发展做贡献,这不仅是我们“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央交给我们的政治任务,还是我们体现民族道义的重要方面。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利益。他强调,做好新疆工作事关全国大局,决不仅仅是新疆一个地区的事情,而是全党全国的事。全党都要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来认识新疆工作的重要性,多算大账,少算小账,特别要多算政治账、战略账,少算经济账、眼前账,加大对口援疆工作力度,完善对口援疆工作机制,共同努力,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纳入法治化轨道,依法管控边境秩序、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对社会议论较多的一些具体政策,要区别情况、准确把握、积极完善、稳妥实施。关于加分问题,国家通用语言已经普及、教育水平大体相当的地区,要逐步缩小差距,逐步做到一律平等;对语言文化差异较大、教育质量还不高的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还是要实行高考加分政策。计划生育政策要更多考虑同一区域、同一城市内不同民族的平衡。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要尽可能减少同一地区中民族之间的公共服务政策差异。

五、保障:政治底线与法治轨道

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就指出,要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要分清什么是民族问题,什么不是民族问题,既不能把不是民族问题的问题当作民族问题来处理,也不能把民族问题不当作民族问题来处理,而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讲政治原则、讲政策策略、讲法治规范。《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重新界定了中国核心利益的范围。“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这两项首次被正式宣布为中国的核心利益。民族问题的底线是绝不能突破法律底线,侵犯和动摇我国国家的核心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决同境内外“三股势力”作斗争,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等国家核心利益。

(一)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特别提出了各民族的最高利益,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民族区域自治已经成为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民族政策、基本法律

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就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支持景宁畲族自治县充分行使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各项自治权利,并将浙江省的民族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坚持国家统一和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没有国家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二是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要落实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保持民族识别和民族自治地方的既有格局稳定,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加强对规范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相关法规和制度的研究,进一步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要做到依法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相统一、促进区域内全体群众共同富裕和重點帮助相对贫困地区相统一。中央特别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要在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坚决维护宪法权威的前提下,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民族事务的能力。要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落实《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制定完善相应规章、具体措施和办法。同时,加强对民族工作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endprint

(三)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和保障民族团结

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就指出,处理民族问题,要讲原则、讲法制、讲政策、讲策略,坚持依法、慎重处理。对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要用团结教育和疏导化解的方法解决,防止伤害民族感情的事发生,尤其要妥善处理外来少数民族人员与当地群众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对属于违法犯罪的,不论涉及哪个民族、信仰何种宗教,都要依法处理,同时要注意方法策略;对从事民族分裂活动的,要坚决依法打击,有效抵制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滲透和破坏,牢牢掌握斗争的主动权。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影响民族团结的国内国外因素错综复杂,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易发多发,反分裂斗争任务艰巨。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在民族工作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促进民族团结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同时必须看到,民族工作中还存在思想观念跟不上、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体制机制不健全、能力水平不适应等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置。对于少数暴恐分子,不问民族成分和宗教信仰都要依法打击。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握底线,就是要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提高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水平,特别要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既要坚决反对和纠正针对特定民族成员的歧视性做法,又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必须把法律面前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宪法原则落到实处。坚持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不以民族身份划线搞选择性执法,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成员的民事和刑事问题简单归结为民族问题,不能把发生在民族地区的一般社会矛盾纠纷简单归结为民族矛盾。不论哪个民族成员,首先是国家公民,都平等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凡违法犯罪的,不论属于哪个民族、来自哪个地区、信仰何种宗教,都要依法惩处。对极少数打着民族、宗教旗号,恶意炒作涉及民族因素敏感事件、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煽动和制造事端的人要坚决依法打击。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暴力恐怖活动和宗教极端主义。

六、目标:最大公约数与共同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一)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

早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针对一些地方的民族工作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习近平鲜明指出,民族工作见物更要见人。他举例说,据有一位同志讲,在革命年代,畲族的同志没有一个叛徒,我听了这个话以后很感动,畲族群众革命的坚定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他特别强调,推动民族工作要依靠两种力量,一种是物质力量,一种是精神力量。要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他指出要用好两把钥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继续用好发展这把钥匙的同时,必须把思想教育这把钥匙用得更好。

(二)构筑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守望相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文化共同体也是利益共同体,更是命运共同体。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他强调,希望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三)创新载体和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中,少数民族的占到三分之一。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我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探索网络统战工作,网上网下形成同心圆。在民族工作中,要运用网络来开展思想引领工作,抵制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进行民族分裂活动的挑战。

七、关键:党的领导与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习近平指出,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维护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要适应新形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一)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政治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没有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要实现团结统一是不可想象的。他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做民族工作。“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

(二)领导干部要与少数民族人士交朋友endprint

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多交少数民族群众朋友,多听群众呼声,多办实事好事,切实做好涉及少数民族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在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实际困难中,结下与少数民族群众深厚的民族感情,推动民族工作的顺利开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多同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和知识分子交朋友,平时多走动、多沟通、多了解信息,关键时刻就能发挥关键作用。这项工作要当成一件大事急事,赶快抓起来。

(三)把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团结在党的周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数民族代表人士,一定要团结在我们身边,做到政治上尊重、工作上关心、生活上关照,发挥好他们咨政建言、协调关系、引导群众、化解矛盾的作用。少数民族知识分子是一个较大的群体,颁布在文化、艺术、技术、宗教等各个领域,他们思想活跃、能量不小,要纳入工作视野、加强引导,发挥他们的作用。要培养一支政治上跟党走、自觉认同中华民族精神、学识上有造诣、工作上有实绩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队伍。

(四)要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他首次提出了民族地区好干部的“三个特别”标准,即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少数民族干部是党联系少数民族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目前数量上来了,但结构不尽合理,政工干部偏多,业务干部偏少,具有适应市场经济和复杂环境能力的干部少,梯队不完备、急用现找现象突出。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大力培养选拔。对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要大胆使用,放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让他们当主官、挑大梁,还可以交流到内地、中央和国家机关任职。把后备干部派到艰苦地方去锤炼,就应该包括去民族地区特别是情况复杂的地方,如南疆、阿里等地区。

八、结语

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本文从前提、意义、本质、基础、保障、目标和关键七个方面分析了党的统一战线与我国民族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理念方法。尽管古今中外都有民族问题,但毫无疑问,新中国民族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统战思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显著标识,具体体现在: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有机结合,一般公共事务与统战工作的有机结合,治理行政与团结联合的有机结合。这是我国成为全世界处理民族问题最为成功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和基本经验,也为世界提供了处理和解决古老而棘手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

當前,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民族工作要念好“情、理、利、文、法”五字诀,树立五位一体的统战思维。情,就是要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各民族大团结;理,就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向各族人民讲清楚,做到晓之以理,增强与各种分裂势力作斗争的辨别力和自觉性;利,就是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奔小康,巩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文,就是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五个认同”,弘扬民族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法,就是以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为基本准则,强化底线思维,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引导各民族群众增强法治意识,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其中,情是前提,理是根本,利是基础,文是纽带,法是保障,要努力从五者关系上来考量和谋划民族工作,努力做到五措并举,凸显五位一体。这“五位一体”反映了习近平关于民族问题的战略构想,体现了人心与文化、经济与政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辩证思维,融政治统战、经济统战、法理统战、文化统战于一体,彰显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智慧,是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丰富和发展。

统战工作不是权宜之计,更不只是工具和手段。统一战线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面对的重大战略问题,是“最大政治”。民族工作必须强化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统战意识。新形势下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必须牢记并贯穿主线和灵魂一一统战理念和方法。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就要牢固树立统战理念,突出战略地位,纳入全局工作,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的局面,画出最大同心圆,服务“最大政治”。当前,在省级以下,党委统战部与政府民族事务部门的合署办公日趋增多,既有机构编制改革的需要,也有更多地整合资源、更好地发挥效能作用的需要。在当前民族工作中,要力戒单纯事务和行政工作的倾向,努力做到行政性、事务性、经济性、政治性与统战性并举,寓政治性、统战性于行政性、事务性、经济性工作中,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应成为新时期民族工作和统战工作的特色。

责任编辑:孙德魁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方案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