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新
美国学者华特士1968年著有《生命教育》一书,第一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理念。后来,日本、英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竭力倡导生命教育,各种学术团体纷纷建立。
在我国,由肖川教授领衔的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它是我国首家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机构。生命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但这并不是说生命教育不重要。
其实,十多年来,湖南师大的刘铁芳教授,福建的张文质先生等一直在推动“生命教育理念”,“1+1教育网”中也凝聚了一大批关注生命教育的一线教师,山东的孙明霞老师就是其中典型代表。我是从2006年开始关注“1+1教育网”和张文质先生所倡导的“生命化教育”的,并与刘铁芳、孙明霞等教师成了朋友。
“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生命教育是要教会学生接受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与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之中,使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这些理念和行动的确是当下的教育所缺失的。
“生命教育”应当是“三生教育”的源头。或者说,“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发展。我不知道我这样判断是否正确,但这并不重要,更为重要的是“三生教育”应当进入教育者的视野,并且有所行动。
生命,先是一种生,后是一种命。即所有的生命,先是一种存在,后是一种生存。我们会觉得:生与在,或者说生命与生存,这已经是动植物的全部内容和状态。
在动植物界,生存是一场竞争,这是一场为了生命存在的能力的竞争。有时,生存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所以达尔文说:适者方能生存。另外,有谁认为人不再是一只动物呢?
当生命向前迈出了它的步伐,人类就不能止步于生存,否则,人类与动植物难以区分。当“鸟为食亡”,人就不能只为财死。人除了生存,人还需要生活,生活是为人的证明。
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生与活的方式,是生的价值和活的意义。
生活在生之外,在命之中,与人的生命相关联。它更多地指向人的心灵和精神,是关于美好和善好、涉及价值和意义的,是人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自我幸福的寻找。
教育是关于人的,是关于人的生命成长的。教育除了关注知识和技能这些生存的工具,更需要关照生命本身,关照生存方式的道德性和我们所要追求的生活。所以,教育是帮助人学会生活。为了生命的生存和生活应当是“帮教育”的任务,更为了生命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因为生命先是一种存在,后是一种生存,所以,生存是生命的选择和证明。而生活,是给人的生命以存在的理由。
无论是生存,还是生活,都是一个人自我的選择,但生命不是。生命不是出自我们的手,更不是我们自我的选择。
生命是天地之物,所以,任何人放弃自我的生命,或者说不善待自我的生命都是一种非道德的行为。而无视其它生命、甚至伤及生命更是非法的。
生命、生存和生活是一个人自我认识、自我证明和自我寻找的过程。我们的意思是说:认识生命的本质,证明生存的能力,寻找生活的意义。
酒足饭饱之后,人是不能躺下的,他不仅要工作,还需要阅读和思考。所以,哲学家说:人是一枝会思考的芦苇。是的,为了生活,人应当学会更像那些植物,需要开花和结果,有时,甚至需要寻找一种诗意,如同一棵开花的树,让枝头的鸟儿不再叹息。
(责任编辑 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