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刘亚星,王立敏,刘德莉
(1.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2;2. 贵阳市市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2)
贵阳市府社区老年人群的中医体质分析
李佳1,2,刘亚星1,2,王立敏1,刘德莉1,2
(1.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2;2. 贵阳市市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2)
目的通过对贵阳市府社区的650例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老年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特点,从而为中医体质辨证在老年人群疾病防治、中医养生保健、宣传教育等方面提供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支持。方法通过社区中医师一对一采集基本个人信息、调查问卷及量表的形式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结果单一体质316人,阴虚质、平和质和痰湿质为前三位,其中阴虚质92人,平和质78人,痰湿质63人;复合体质334人,前三位依次是阴虚痰湿60人,气虚阴虚56人,阴虚血瘀51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分布构成比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通过本次对贵阳市府社区老年人人群进行中医体质辨识流行病学调查,揭示了贵阳市府社区老年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有助于把握老年人体质特点,对调整体质偏颇,提高老年人健康素质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老年人;体质辨识;分析
近几年,由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下发至我院市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我们从老年人的体质辨识方面着手,根据王琦教授针对成人提出的中医9种体质类型[1],采用其《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2],作为评价中医体质类型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应用中医辨证,进行调查研究工作。了解贵阳地区老年人群体质类型的分布状态,能使中医传统的“治未病”从个体预防进入到群体预防阶段。本课题组收集自2015年4月-2016年1月期间,贵阳市府社区居民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中医体质辨识调查,通过对体质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探讨调节体质及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对策。
1.1 研究对象 贵阳市府社区60岁及以上的社区常住人群进行中医体质辨识调查,满足纳入标准者共650人,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分析。
1.2 调查方法 ①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中医治未病门诊对门诊就诊人群进行调查,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对社区常住人群进行测查;②对老年人体检及就诊者进行问卷填写及调查。测查人员为我院中医师,经过统一培训,实行一对一问卷测试。
纳入标准:①60周岁以上的社区常住居民;②对调查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60周岁以下的人群;②精神疾病及情绪明显异常者;③病情严重及不能理解者。问卷可独立填写,可一对一询问。私密空间,当场收卷。对调查员统一标准,统一方法,以减少由调查员带来的偏差,确保资料一致和真实性。
1.3 调查内容 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国籍、出生日期、婚姻状况、出生地、职业等项目)、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病史信息、中医体质测定问卷、中医面诊等,此基本信息录入贵阳市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体质分类方法是在北京王琦教授体质9分。中医体质辨识按照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33项问题采集信息,将分值输入中医体质辨识电子计算版得出结果,并将并将结果告知服务对象。
1.4 统计学分析 资料收集后,数据经录入后用SPSS 18.0软件包对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情况 完成调查并合格问卷共:650份,其中男性233例;占35.8%,年龄:60岁-87岁,平均年龄(72.30±5.26)岁;女性417例,占64.2%,年龄:60岁-90岁,平均年龄(71.62±5.88)岁,男性与女性年龄之间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 650份问卷中,单一体质316例,占48.62%;复合体质(两种及两种以上者)334例,占51.38%。其中男性以单一体质为多,而女性以复合体质为多(表1);不同年龄段间,随年龄的增长单一体质趋向复合体质发展(表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3 单一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 在316例单一体质中,阴虚质92例,占29.11%;平和质78例,占24.68%;痰湿体质63例,占19.34%;为此社区前三位单一体质类型,其次顺序是阳虚质、气虚质、瘀血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女性阴虚质、平和质、阳虚质所占比例高于男性;男性血瘀质所占比例高于女性;痰湿质在男女相差不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平和质逐渐减少,偏颇体质主要集中在60岁-79岁年龄段。见表3。
2.4 复合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 在334例复合体质中,类型多达12种,前三位是阴虚痰湿60例,占17.96%;气虚阴虚56例,占16.77%;阴虚血瘀51例,占15.27%;剩下依次气虚阳虚30例,占8.98%;阳虚阴虚及痰湿血瘀各28例,占8.38%;气虚阳虚血瘀19例,占5.69%;气虚痰湿17例,占5.09%;阳虚血瘀16例,占4.79%;阳虚痰湿15例,占4.49%; 气虚阳虚痰湿8例,占2.40%;气虚阴虚痰湿6例,占1.80%。复合体质也主要体现在60岁-79年龄段,且多由虚性体质转向虚实夹杂体质。见表4。
表1 650例老年人不同性别单、复体质类型构成比[n(%)]
表2 650例老年人不同年龄单、复体质类型构成比[n(%)]
表3 316例老年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单、复体质类型构成比[n(%)]
从调查结果显示,单、复体质几乎各占一半,单一体质前三位是阴虚质、平和质和痰湿质;复合体质其前三位是阴虚痰湿、气虚阴虚和阴虚血瘀;主要分布年龄段在60岁-79岁之间,略异于既往的调查研究结果[3-5],这可能与研究对象有关。不同地理区域的人群,体质结构差异明显[6]。由于贵阳气候特点,湿气重,固多喜食酸辣,肥甘厚味之品,易形成阴虚、痰湿之体,在老年人群中兼气虚者占有很大比例。中医认为过食辛温之品,易伤津耗液损阴,导致阴虚内热;加之肥甘厚味,脾失运化,痰湿内生;老年人脏腑功能逐渐减退,精气虚衰气虚不足,气血运行不畅,久而成瘀。同时,由于两性在遗传、生理功能、物质代谢、形态结构上的差异,导致了两性对不同病因易感性及疾病类型倾向不同。本研究显示,男女体质构成比差异明显,女性阴虚质、阳虚质所占比例高于男性;男性血瘀质所占比例高于女性;痰湿质在男女相差不大。可能与研究对象年龄段相关。
表4 334例老年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单、复体质类型构成比[n(%)]
体质是机体因为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的盛衰偏颇而形成的素质特征,是人体在相对稳定状态下的动态平衡,反应一段时间内的身体倾向,在受内外环境、饮食、运动、病理因素等的刺激下,不同体质间可相互转化,亦可不同体质相互兼杂,故本次调查出现复合体质较多。因此在实施体质辨识之后的调体和保健措施时,首先需要辨清当下体质的主要矛盾方面;同时也要结合被调查者当下的疾病证候特点及病史特点,根据中医辨证的观点有步骤的治疗或调理。
通过中医体质辨识技术积极改善特殊体质,可阻止致病因子对人体的侵袭,从高危人群中筛选出病理体质之人,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 养生方法,进行“因人制宜”病因预防。从而体现《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学术思想。
[1] 王琦. 中医体质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3.
[2]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4(4): 303-304.
[3] 曾上劼, 刘耀. 体质辨识的临床应用探讨[J]. 四川中医, 2011,29(1): 25-27.
[4] 曹桂丽, 沈蔷, 邓红月, 等. 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居民中医体质辨识分析[J]. 海南医学, 2012, 23(24): 142-145.
[5] 伍文彬, 李斌, 葛玉霞, 等. 成都市社区老年人群的中医体质辨识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3, 28(4): 1099-1101.
[6] 李杰. 中医体质分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阳虚体质的相关研究. 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29-30.
Analysis of TCM constitution of the elderly in Guiyang municipal community
Jia LI1,2, Yaxing LIU1,2, Limin WANG1,2, Deli LIU1,2
1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Guiyang, Guiyang 550002, China;
2Guiyang City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Guiyang 550002, China
ObjectiveTo provide epidemiological survey data for TCM constitution dialectical of elderly population on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ese health care, public education and so on, by investigating the TCM constitution of 60 years old elderly population (650 persons) from Guiyang city community, and analyze the typ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CM constitution of the different gender and different aged elderly population.Metho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was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basic personal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 and scale in community TCM practitionersResults316 people with a single constitution, Yin deficiency, mild dampness and phlegm dampness were the top three. Among them, 92 cases were Yin deficiency, 78 cases were mild and 63 cases were phlegm dampness. 334 people with complex constitution, the top three were Yin deficiency and phlegm dampness in 60 cases, Qi deficiency and Yin deficiency in 56 cases, Yin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in 51 cases. The distribution ratio of different gender and age groups was differen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01).ConclusionThrough the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n TCM physical identifcation of elderly population from Guiyang city community, it reveals the distribution regularities of TCM physical types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communities in Guiyang. It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value and can improve the physical constitution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Elderly population; TCM constitution type; Analysis
贵阳市卫计委科学技术计划项目(No.201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