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株木山出土精美彩陶器Changde zhumushan chutu jingmei caitaoqi

2017-12-23 05:51李文涓
收藏家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云纹边框彩绘

□ 李文涓

常德株木山出土精美彩陶器Changde zhumushan chutu jingmei caitaoqi

□ 李文涓

彩绘陶,是指将陶胎烧成之后在其表面进行彩绘的陶器,又称烧后彩绘陶。新石器时代,以大溪、屈家岭和良渚文化为代表的朱绘黑陶最为突出。战国、秦、汉时是彩绘陶的鼎盛时期。一般在灰胎陶器上绘彩,因此也称灰陶加彩器。自战国早、中期起,各国丧葬制度相继发生变化,逐渐使用陶礼器代替铜礼器作为随葬品。因此,陶礼器的制作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仿铜器形式的鼎、豆、壶、簋等成套成组生产,其间磨光、暗花、硃绘、线刻等装饰手法广为应用,把陶器制作工艺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在陶器的组合、形制等方面亦有着很大的差别。在楚国,则盛行鼎、簠、壶和鼎、敦、壶,用鼎、豆、壶的少见。沅水下游楚墓出土的彩绘陶,早期仅见于陶豆,中期彩绘陶增多。陶胎除火候较低的泥质灰胎、紫胎和黄灰色胎外,也有火候较高的夹砂胎。夹砂胎往往外表髹漆,然后用朱、白、黑色绘三角形几何纹和云纹图案。晚期多以黑衣彩绘居多,而绘朱、白几何图案(三角形、方形)和柿纹等。可见,沅水下游彩绘主要是摹仿漆器的效果,或直接在陶胎上髹漆彩绘为其特征。

1987年3月,常德市文物工作队对汉寿株木山战国楚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出土了一批彩陶器、漆木器。现将常德博物馆藏的一组精美彩陶器做一详细介绍,与各位同仁共享。

彩绘双耳鼎式陶盖鬲 战国时期,通高22.4、口径11.6、腹径18.5厘米。1994年11月,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湖南省常德博物馆。

图1 彩绘双耳鼎式陶盖鬲

图2 彩绘双耳陶盖鼎

圆弧形盖,中间微凸,正中间为圆圈纹两周(内着朱色、白色彩绘),圆圈外为白色连珠纹,连珠纹外绘朱色连弧纹,其外有由朱色、黑色、白色彩绘绘成的勾莲纹、云纹、蟹纹。边上装饰有三个等距分布的扁直立兽纽。盖沿较宽,微内敛,上满饰朱色、黑色、白色重叠上装饰有三个等距分布的扁直立兽纽。

器身较矮,圆口微侈,短直颈,窄溜肩,上饰一对对称圆茎卷首耳。弧形腹,圜底,柱状高直立足。腹部三周凹弦纹(黑地上均着朱色边框)将整个纹饰划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由朱色、黑色彩绘绘成的网格纹;下层为由朱色、黑色彩绘绘成的等边、不等边重叠三角形、重叠倒三角形几何图案。整器线条优美流畅,纹饰图案繁而明快。这种鼎式鬲在彩陶中不多见(图1)。

彩绘双耳陶盖鼎 战国时期,通高32、口径20.4、腹径24.5厘米。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湖南省常德博物馆。

圆弧形盖,正中间有一扁圆纽。上两周凹弦纹(均着朱色彩绘边框)将整盖面由内到外划分为两个区域。第一区为由朱色、黑色、白色彩绘绘成的勾莲纹、云纹和连珠纹。第二区素面,边上装饰有三等距分布的扁立纽。盖沿较宽,微内敛,上装饰有由朱色、黑色彩绘绘成的网格纹。

器身较丰韵,子母口,大浅腹,对称长串双立耳,圜底,柱状三兽足。腹部素面。圜底上满饰由朱色、黑色彩绘绘成的等边、不等边重叠三角形,重叠倒三角形几何纹饰。足上亦绘朱色、黑色彩绘。整器大方规正,彩绘纹饰层次感强,丰韵华丽。为战国墓出土彩陶之精品(图2)。

彩绘陶敦 战国时期,通高28.5、口径22.3、足高6.5厘米。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湖南省常德博物馆。

一对,形制大小相同,身、盖同形,彩绘图案有别,相合呈椭圆形。盖上刻三周凹弦纹(均着朱色彩绘边框)将整盖分为四层,第一层为圜形盖顶,上绘朱色彩绘云纹三朵,云纹内着灰色、朱色、黑色线条和间点白色连珠纹;第二层以灰色和黑色为主,刻水波纹一周(着朱色彩绘);在第二层下部与第三层上部之间饰有三扁形兽足纽,兽足朝上,倒立成等距离分布;第三层以朱色、黑色为主绘云纹、间白色点纹一周,云纹内亦着灰色、朱色、黑色线条和间点白色连珠纹;第四层与第二层同。

图3 彩绘陶敦

图4 彩绘双系陶盖壶

器身子母口,圆形微内敛。椭圆形腹,上饰两周凹弦纹(均着朱色彩绘边框)。圜底,三扁形兽足,与三兽纽大小、形制等同。腹上部黑色地上用朱色、白色线条绘有等边重叠三角形、不等边重叠倒三角形几何图案五组,且两两相间,形成一周。整器造型优美,彩绘纹饰布局精致,线条明快流畅。为楚墓出土陶敦之珍品(图3)。

彩绘双系陶盖壶 战国时期,通高40.5、口径12、足径14.4厘米。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湖南省常德博物馆。

圆弧形盖,顶部微凸,上四周凹弦纹(均饰白点连珠纹或着朱色彩绘边框)将整盖面由内到外划分为四个圆形区域。第一区由一道黑色凹弦纹(上饰白点连珠纹)和一道朱色弦纹形成一个素面圆形面。第二区由二道黑色凹弦纹(上饰白点连珠纹)形成一个素面圆圈带。第三区由一道宽凹弦纹(上饰白点连珠纹和朱色彩绘边框)与第二道弦纹形成最大的一个圆圈带。圈带上绘有由朱色、黑色、或白色点连珠纹饰组成的五组等边、不等边重叠三角形、重叠倒三角形几何形图案,两两相间,等距分布。第四区为黑色素面圆圈带,带沿上装饰有三个等距分布的扁直立兽纽。盖沿较宽,微内敛,上面所绘纹饰与第三区同。

器身修长,圆口微侈,长粗颈,宽溜肩,鼓腹下收,矮圈足。颈部三周凹弦纹(上均饰白点连珠纹和朱色彩绘边框)将纹饰划为上下两周不同的纹饰圈带。上部一周绘有由朱色、黑色、或白色点连珠纹饰组成的五组等边、不等边重叠三角形和重叠倒三角形图案。下部一周绘有由朱色、黑色、或白色点连珠纹饰组成的勾莲纹、云纹。肩部装饰有一对对称铺首圆孔穿系。腹部饰五周凹弦纹(上均饰白点连珠纹和朱色彩绘边框),上腹部即第一、二周弦纹之间绘有由朱色、黑色、或白色点连珠纹饰组成的八组大小不等的等边菱形几何形图案、两两相套,大的在外,小的居内;以及等边、不等边重叠三角形、重叠倒三角形几何形图案,一上一下,两两相对。下腹部绘有由朱色、黑色、或白色点连珠纹饰组成的八组等边、不等边重叠三角形和重叠倒三角形几何形图案,两两相间分布。整器线条优美流畅,纹饰繁褥且层次清晰,布局规整合理。是战国楚墓出土彩陶中精品(图4)。

战国时期,楚文化在沅水下游已得到很大发展,常德地区成为楚人统治的一个中心地带。武陵区、鼎城区、桃源县和汉寿县出土的彩绘陶器较为精美,形制独特,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其中尤以汉寿县出土的彩绘陶器最为突出。沅水下游楚墓出土的彩绘陶器数量众多,均为明器。彩绘陶鼎、敦、壶、浴缶、匜、盘等的发现,对研究楚国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郭彤)

猜你喜欢
云纹边框彩绘
中国传统云纹的创新设计初探
明代丝绸中的四合如意云纹浅析
云纹图案在服饰中的应用演变和现代云纹的发展趋势
浅析现代设计中云纹图案的运用
彩绘“未来之星”
用Lightroom添加宝丽来边框
给照片制作专业级的边框
外出玩
摆脱边框的束缚优派
彩绘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