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 钰 / 乐山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层次推进式”教育实践模式探索
闵 钰 / 乐山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实践是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理论与实践联结的主要桥梁。针对以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模式容易造成 “实然”对“应然”的冲击过大、理论与实践无法链接、学生职业理想的崩塌等问题,提出采用“全程层次推进式”教育实践模式,即结合专业培养方案在学生在校四年期间不间断地逐层深入开展教育实践,针对学生实践介入一线保教工作的深度,将实践分为“实践观摩”层次、“理论反思”层次、“项目训练”层次、“全面实训”层次。
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层次推进式;教育实践;模式
教育实践是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理论与实践联结的主要桥梁。过去比较常见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主要采用大三下期见习以及大四上期集中实习的方式进行。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发现,这种教育实践模式容易造成以下问题:1.“实然”对“应然”的冲击过大。学生经过两年半的理论学习已经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当初次接触幼教现实,他们发现有些一线教师依然沿袭旧有的教育模式,照本宣科、不倾听孩子需要、简单粗暴地惩罚孩子等等,学生往往被这些现象与理论的巨大差距所震惊;2.理论与实践无法链接。尽管学生下园以前已经学习了学前教育的全部主干课程,但当他们面对真实的情境时,依然手足无措,甚至当他们尝试应用理论时,发现理论在现实面前是苍白的,有时实习指导老师的“严厉”似乎比实习生的“温柔”要有效的多;3.职业理想的崩塌。上述两个问题仅仅反映学生对从业的困惑,当学生突然发现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职责不只是上好课、引导好幼儿游戏,还要对孩子进行各种照顾包括照顾孩子解便、清理孩子的呕吐物等等,开始对今后的从业生涯表现出畏惧甚至感到无法接受。
事实上,学生表现出的上述不适应很大程度上与教育实践的时间安排有关,倘若在学生入校第一学期就安排见习,可以让学生较早的了解幼儿教师一日工作的环节,并认真思考自己今后的从业道路。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在初次接触后选择转专业,但是留下来的学生会有较强的专业认同感。同时,学生在随后各学期安排的教育见习中将进一步理解幼儿教师职业特点,在理实结合方面也不会显得太过突然,针对一线存在的问题也能逐渐思考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式。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确定了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践环节的“全程层次推进式”教育实践模式,即结合培养方案在学生在校四年期间不间断地逐层深入开展教育实践。“全程”指的是学生的教育实践要贯穿在校的四年,“层次推进”是针对学生实践介入一线保教工作的深度,分为“实践观摩”层次、“理论反思”层次、“项目训练”层次、“全面实训”层次。
“全程层次推进式”教育实践模式的开展有赖于对培养方案的研读与梳理。在学生入学初期,对学前教育专业了解不够全面的情况下要求他们进行理论联系实践是不现实的,因此应该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导论》课指导学生进入一线进行“观摩式”见习。2-4学期,学生在进行大量理论课程学习的阶段要将见习引导向“理论反思”的层次,即由任课教师结合所教课程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观察任务,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对相关现象进行详细记录,并结合课程理论对该现象进行解释、评价、反思。从第4学期开始,结合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理论课程以及专业应用课程,与一线幼儿园密切合作对学生进行“项目训练”,包括安排学生到基地幼儿园参与“六一儿童节”活动,由一线教师对学生集教活动进行指导、打磨后在幼儿园班级中组织教学。“理论反思”和“项目训练”是交错进行的,这两个层次落实的方式是“理论在前,实践在后”。第6学期以及第四学年专业实习阶段的实践为“全面实训”层次。所谓“全面实训”是指学生在具备一定理论与技能基础上,深入幼儿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实习实践。由于有前面几个层次的实训基础,学生在该阶段的实训深度和广度都应该有所加强。见实习的内容要丰富,要将教学见实习、卫生保健工作见实习、班级管理见实习、幼儿游戏观察指导见实习等结合起来。另外,还要丰富实习的方式,即有现场观摩也要有课程教学实践,即要有观察记录也要有反思研究,要将“全面实训”与学生的科研实践结合起来。
通过以上四个层次层层推进式的实践,可以使学生对学前教育的专业性具有更强的体验与认识,为形成学生良好的专业自觉奠定坚实的理实结合的基础。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从2015年开始实施“全程层次推进式”教育实践方案,目前已在2015年、2016年入校的学生中进行了实践。根据实施的情况,该模式的顺利开展需要任课教师、学院、基地幼儿园以及学生的有效配合,需要明确的实践目标,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需要各个流程扎实落实。
1.师生、园校有效配合
在该教育实践方案正式运行前,学前教育系专门组织各基地幼儿园园长及保教主任参与方案落实时间、落实方式的探讨。根据基地幼儿园每学期各项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双方共同协商了一份可行的教育见实习时间表,并确定各方的职责。见实习带队教师在见实习活动开始前需向相关基地园提供统一的接收函,接收函内容包括见实习目标、学生名单、带队教师信息等,方便基地幼儿园对见实习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另外,为配合基地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学前教育系专门为实践学生制作见实习胸牌,所有学生带牌入园。
在师生配合方面,首先要求学生在实践中需根据各学期学习重点进行观察,撰写观察记录并结合所学相关课程理论进行解读、分析、反思。实践结束后,学前教育系安排各科任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见实习记录的分享,并对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困惑进行解答。
2.教育实践目标明确
“全程层次推进式”教育实践模式是与专业培养方案紧密结合的,学前教育系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专业学习的深度和课程安排不同学期的教育实践目标,使各学期教育实践目标的能很好地体现了培养方案的要求。如第一学期学生刚入学,尚未完全开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学习,只是通过“学前教育专业导论”、“幼儿教师口语”课初步了解了幼儿教师职业的部分特点。为此学生的见习内容就比较宽泛,见习任务就比较浅层次,包括:1.走进幼儿园实地观察,了解幼儿教育工作的特点,了解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组成,了解幼儿和幼儿教师;2.观察并记录幼儿教师课堂教学用语、教师与幼儿的对话互动、幼儿与幼儿的对话互动等。
教育实践目标的拟定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并根据培养方案的修订进行及时调整。
3.有效的教育实践管理制度
为有效运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工作,由学院成立专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领导、学前教育教研室(业务指导)、实习基地幼儿园组成。其中学院分管领导负责专业实践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建立组织协调系指导教师(以学前教育系的专业教师为主)、实践导师(幼儿园一线教师)、实践学生团队等组合成的专业实践组织体系。学前教育系根据学院要求制定专业实践教学大纲,体现本专业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求和专业技能规范的要求。各相关专业教师提出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求和专业技能规范要求。实习基地幼儿园根据计划要求遴选具有一定资质的教师,担任实践学生的导师,与学院进行多方位合作。
4.运行有序的教育实践流程
“全程层次推进式”教育实践模式在运行过程中需要遵循严格的工作时间表。首先,学前教育系需提前三周向学院提交实践周申请及实施初步方案,交由学院专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审批通过后,学前教育系提前两周向实践基地幼儿园提交实践需求申请,与基地园进行充分沟通,确定具体指导教师及实施方案。之后,提前一周确定带队教师,并对学生进行下园培训。在实践周,由各参与单位、个人按照实践周实施方案落实各环节实训。最后,学生返校由专业指教教师组织进行总结、反思,形成实践报告。
经过两年运行证明,“全程层次推进式”教育实践能够有效解决过去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尤其在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培养方面起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发现运行的细节还需要重点把控。
1.部分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纪律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初次下园时对幼儿园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往往激动地对所见进行拍摄,甚至在一些特殊场合也拿出手机拍照,不遵守基地幼儿园的相关规定。另外,部分学生希望在实践中能够观察所有年级段的幼儿活动,擅自互换见习班级,造成基地幼儿园管理不便等。针对这些纪律问题,学院在教育实践运行过程中将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类管理细则进行调整。
2.对观察现象的反思与分享不够深入
学生在教育实践结束后要参加专业教师组织的观察分享活动。但是,在分享活动中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的理论分析不够到位,他们可以较好地描述现场,对现象背后的原因还是缺乏沈层次的解读。这就需要专业教师进行引导,逐渐培养学生深入反思的能力。
[1]唐雪梅.张雪门“有系统组织的实习”策略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重要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2.
[2]顾荣芳,张世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过程研究——问题关注视角[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3,1,2.
[3]原晋霞.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改进的思考——从实习生的消极实习感受谈起[J].早期教育,2012,11.
[4]王香平,徐琳.实习教师的关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研究新视点[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12.
注:本文系乐山师范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前教育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践周教改探索”(编号:JG2015-ZF25)的阶段性成果。
闵 钰(1975—),女,四川资中人,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