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蝌蚪五线谱 编辑/丙丁
每月“科学”流言榜
文/蝌蚪五线谱 编辑/丙丁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及上海科技传播协会的支持。
流言
很多人说啤酒肚肯定跟啤酒脱不了干系,因为啤酒是“液体面包”,喝多了就会造成啤酒肚。
真相
啤酒肚是一个比喻性的名词,真正的成因是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而且同样重量的啤酒也远远不如面包热量高。
真正的啤酒肚是肚子上堆积了很多脂肪,脂肪的堆积来源于过量的能量,即使不喝啤酒而身体脂肪堆积较多的女性,腹部也会十分肥大。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酿酒工程发展部教授级高工李红说:“能量过剩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是能量摄入太多,第二是能量消耗太少。能量过剩后以脂肪形式存在,容易在腹部堆积。所以说,跟啤酒没有直接和必然的关系,而真正有相关性的是消费食品的方式和生活方式。”
德国联邦营养医学会有研究显示,“啤酒肚”与男性的遗传基因有关,就像女性肥胖从臀部开始一般,男性的脂肪大多数贮存于腹部。研究者发现,好饮啤酒者出现啤酒肚乃至肥胖的几率,并不比不喝啤酒的人高,啤酒并非造成饮酒者超重的原因。如果排除如运动及教育等因素,常常喝啤酒的人与那些不喝或极少喝的人相比,腰围并不会更粗,体重也不会更重。
流言
夏秋时节蚊虫叮咬让很多人苦不堪言。许多传言称“O型血比较甜而且香,所以O型血特别招蚊子”。
真相
蚊子侦测和定位目标主要是靠二氧化碳、热量、挥发性化学物质等因素。它能分辨出人体细胞活动所产生的某些分子,只要你在呼吸、出汗或是散发热量,你的温度,你释放出的水蒸气、二氧化碳,你汗液中的丙酮、辛烯醇、乳酸等化学物质,都在诱惑着蚊子,让它们循着踪迹找到你。
那么血型与蚊子到底有没有关系?各国的科学家和媒体都做过大量的实验,目前的结论证明,没有直接关系。
至于“血甜更招蚊子”一说,根据目前的研究结论,并未发现这两点有什么直接联系。如果想从验血报告找相关,不妨留意一下体检常规检查报告中,血液检测一栏内有一个叫“嗜酸性粒细胞”的项目,此项偏高者更投蚊子所好。
流言
关于“打针西瓜”的流言版本很多,最常见的是“一个大兴朋友告诉我,现在瓜农都往西瓜里打药,长得快好卖钱,还有就是南瓜秧上嫁接,他们自己从来不吃!‘打针西瓜’注射的是禁用食品添加剂——甜蜜素和胭脂红!可能会破坏肝脏、肾脏,影响儿童智力发育!打过针的西瓜瓤呈红色,汁液也很‘丰富’。”
真相
针对流言,深圳检验检疫局对辖区6家西瓜企业、加工厂进行了突击检查后抽样送检,都没有检测出糖精钠、人工色素和红药水(汞溴红)等成分。甚至有专家进行注射实验,结果证明,打针后的西瓜果肉颜色不均匀,而且由于针孔处容易感染细菌,造成西瓜易腐烂,并不利于销售。
至于注入甜蜜素和胭脂红,道理也是类似。按照植物学原理,植物只有在活体情况下,才能吸收水分和营养,而且需要借助植物的运输系统组织,而瓜苗的维管束十分细小,想要把液体注射进去,难度可想而知。即使注射成功,也得植物自身吸收转化才能变甜,然而,这两种物质是无法被瓜苗正常吸收的。
并且,打针之后,西瓜上的针孔很明显,汁水会从针孔中溢出,注射部位的瓜瓤颜色也会加深,这些现象都非常明显,商家如果真的这么做的话是很容易被识破的。
无论是在西瓜生长中还是采收后,对西瓜果实进行注射液体物质,它都不可能被吸收。植物只有通过维管束组织才能吸收水分与营养,强行注入到果实中,注入物会在微小组织内积累,并且破坏西瓜瓤组织特性,绝不可能像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上所言那般:会出现红色的西瓜瓤和丰富的汁液。这也有实验为证,无论针孔大小,注射过的西瓜,存放两三个小时后,针孔外圈都会开始泛黑,很容易发现。如此卖相,摆出来也无人问津,无法赢利,这样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怎么会有人做呢?
流言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不少中老年人运动的口头语,尤其是在伏天,大道上、公园里随处可以看见暴走到大汗淋漓的中老年人。他们表示,很多养生提醒里都说了,“让汗出透了才舒服,才能达到健身效果”。
真相
专家提醒,健身不能盲目追求运动快感,特别在夏季出汗多、消耗大的状况下,健身者更要注意把握运动的度,以免消耗过多,对人的某些机能产生损伤。
夏季要适当出汗,但并非要运动到大汗淋漓才好,事实上,这样很容易造成身体脱水。同时,夏季运动后人的体温明显升高,加上高温天气影响,很容易中暑,所以一般人应避免进行极限运动和无氧运动,最好采用有氧匀速运动,心率控制在小运动量区域,即120次/每分钟左右即可。中老年人还应该慢一些,因为中老年人如果盛夏过度运动,出汗多会导致血液黏稠,再加上天气炎热,很可能没健好身,反而导致心脏病、脑梗的发生。
夏季长时间在阳光下运动,会加剧体内水盐代谢紊乱。因此运动前、中、后均应该喝些淡盐水或运动饮料,大约每半小时喝50~100毫升左右。
此外,夏季运动比较适宜选择早晨或傍晚,地点选择在有遮阳的地方。运动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以30分钟到1小时为宜,可根据个人体质和运动强度适当调节。
流言
有消息称,“一位母亲听取邻居的建议,在粥里加了盐,没想到竟然断送八个月孩子的性命”。
真相
盐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婴幼儿来说,少盐是总原则。
之所以要少盐,一个是因为生理限制。人体内的盐主要由肾脏代谢,90%以上进入尿液,其余的通过汗液排出体外。因为婴幼儿肾脏发育并不完全,所以,摄入过量盐分很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导致代谢异常、引起水肿等。当然,不可能出现立刻丧命那么夸张的事情。
少盐的主要原因还是长远考虑。高血压的发生和高盐饮食密切相关,而要想降低成年人的盐摄入量,必须从控制婴幼儿的口味开始。婴幼儿的味觉系统尚处于发育过程中,对调味品非常敏感。过多的食盐不仅可能长远影响其饮食习惯,还可能引起拒食。
也就是说,不是“一岁以内婴儿不能吃盐”,而是,遵循少盐的总原则,既不需要给婴儿额外添加盐分,又要擦亮眼睛,注意查看辅食的配方表,合理调配婴儿的食谱。
流言
人造奶油主要是从食用油脂当中提取出来加工而成的,所以人造奶油中含有较多的油脂,尤其是反式脂肪酸。大量食用反式脂肪酸会影响人体的记忆力,对于青少年们来说,就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反式脂肪酸长期过量积累,还会诱发哮喘、肿瘤、糖尿病等严重疾病。
真相
关于“反式脂肪酸存在健康风险”的说法一直广为流传。日前,中国食品辟谣联盟联合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针对这一传闻公开辟谣。食品辟谣联盟声明:人造奶油、氢化植物油等烘焙食品原料并不等于反式脂肪酸,而反式脂肪酸导致肥胖和糖尿病的说法也尚无定论。
据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朱念琳介绍,反式脂肪酸一直都被视为“餐桌上的定时炸弹”,焙烤食品中的原料——人造奶油、氢化植物油、植脂末、起酥油、代可可脂也经常被贴上反式脂肪酸的标签,给行业造成了不良影响。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曹雁平教授表示,随着技术的进步,油脂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已经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如果消费者需要,完全可以把反式脂肪酸去掉,但会影响食品的口味。
据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介绍,除加工食品外,反式脂肪广泛存在于牛羊肉、脂肪、牛奶等天然食品中,根据2013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报告,我国人均每天摄入反式脂肪为0.39克,供能比为0.16%,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值(小于1%),也明显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不过,为控制反式脂肪酸摄入量,食品辟谣联盟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包装食品时要多留意标签上的营养成分表,可以选择不含反式脂肪酸或含量较低的食品,尤其是婴幼儿食品要选择不含反式脂肪酸的。此外,要控制烹饪过程中植物油的使用量,不要为避免反式脂肪酸而大量摄入动物脂肪,同时避免油温过高和反复煎炒烹炸。
流言
机体雌激素水平绝对或相对增高、孕激素水平降低造成的乳腺结构紊乱可诱发乳腺小叶增生,而大豆及豆制品中含有的植物化学物——大豆异黄酮等成分被誉为“植物雌激素”,因此豆制品会加重乳腺增生,甚至诱发乳腺癌。
真相
黄豆中的大豆异黄酮是一种植物雌激素,很多人担心它会诱发乳腺癌。
其实,植物雌激素和人的雌激素是不一样的。研究发现,植物雌激素对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起到的是双向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食用大豆制品不但不会因此患上乳腺癌,反而能降低其发生风险。
流言
一则讲述“反季节果蔬危害”的贴子在网上热传。这则贴子言之凿凿地称,反季节果蔬的种植过程,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样安全。农民种植时为了达到高产和稳产,往往会过量使用高毒农药和催熟激素。
真相
很多人会说,反季节水果都是用了很多农药之类的化学物,所以有毒、不能吃。其实,即使是应季的水果,在种植过程中也会使用农药,可能造成农药残留,而且“存在”并不等于“超标”或者“过量”,也不能说明吃了反季节水果会对身体有损害。一般水果只要是规范种植的,农药残留都不超标,正常食用就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还有说法认为,反季节水果需要用植物激素来“催生”,吃了会让人性早熟。其实不论是反季节水果,还是应季水果,在现代种植过程中都会用到一定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植物激素。除此之外,所有的水果也都天然含有一定量的植物激素。不过,植物激素的效力一般都很低,而且,它们跟人体激素的分子结构和作用机理都不一样,并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担心使人性早熟也只是杞人忧天。另外,植物激素有很强的自限性,正常种植过程中农户也不会多加,不然会适得其反。
对反季节水果,人们还存在另外一个担心,就是认为反季节水果的营养差。
反季节水果与应季水果的营养价值的确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过,这些差异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营养,更不意味着它们有害。考虑到在寒冷的冬天,如果没有水果吃,人体健康受的影响可能更大,从营养供应角度看,吃水果的作用也比不吃要好得多。比如,冬天吃反季节的葡萄,也远远比“没有葡萄吃”要好。
总的来说,反季节果蔬其实没有什么不好,相比没有果蔬的冬天,反季节水果对人们营养的获取和补充,尤其是维生素和矿物质,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流言
“过午不食”大概意思是“正午”(中午11点到下午1点)以后,直到次日黎明,都不再进食了。在很多减肥人士心中,把“过午不食”看成“减肥良方”。甚至有人当它是“养生秘法”,并多年坚持。
真相
人如果长时间处于空腹状态,那么身体就会出现一些异常反应——调节体重的两种激素含量将大幅度偏离正常值。能够增长食欲、刺激饥饿感、加速胃排空、胃酸分泌的脑肠肽也会急速增加;能够降低食欲、抑制脂肪细胞合成的瘦素则会大幅减少。如果这样,过午不食后不仅不会瘦,反而会更容易胖。
相比不吃晚饭来说,吃对晚饭更有助健康。最好在5点至7点间吃晚餐,并尽量保持规律;晚饭要吃得清淡些,可以适当吃些肌纤维短、好消化的瘦肉或蛋类,多吃些蔬菜和粗粮。
和古人相比,现代人夜间活动量大,常常到凌晨才睡觉,如果不吃晚饭,甚至断食,会使身体缺乏能量。而且人体胃中存在胃酸,如果长时间不进食,可能会导致胃酸对胃黏膜造成损害,久之就会出现溃疡等疾病。如果当溃疡没有及时被发现,很可能会出现消化道出血、溃疡穿孔等更严重的疾病。
“过午不食”并不适合每一个人。认真把握好饮食的节奏和习惯,才能在健康的前提下实现自己对好身材的追求。过午要吃,而且还要高质量地吃,这才是正确的养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