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 霄
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现为故宫博物院开放管理处科员
清宫中秋戏剧观演活动
宁 霄
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现为故宫博物院开放管理处科员
中秋节俗称八月节,和春节、五月节(端午)一样,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清宫在中秋节期间,内务府的演剧机构— 昇平署,会负责举办一系列的演出及与节日相关的活动。
目前能见到的较早的关于清宫中秋节间的演剧活动记载,是乾隆朝的档案及时人笔记等。乾隆帝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十三日,所以乾隆朝的万寿节和中秋节的庆祝活动一般连在一起举办,格外隆重。演剧活动多数是秋狝至热河时在避暑山庄举行,回京后或有继续。
赵翼《檐曝杂记》载:「内府戏班,子弟最多,袍笏甲胄及诸装具,皆世所未有,余尝于热河行宫见之。上(乾隆)秋狝至热河,蒙古诸王皆觐。中秋前二日为万寿圣节,是以月之六日即演大戏,至十五日止。所演戏,率用《西游记》、《封神传》等小说中神仙鬼怪之类,取其荒幻不经,无所触忌,且可凭空点缀,排引多人,离奇变诡作大观也。戏台阔九筵,凡三层。所扮妖魅,有自上而下者,自下突出者,甚至两厢楼亦作化人居,而跨驼舞马,则庭中亦满焉。有时神鬼毕集,面具千百,无一相肖者。神仙将出,先有道童十二三岁者作队出场,继有十五六岁、十七八岁者。每队各数十人,长短一律,无分寸参差。举此则其他可知也。又按六十甲子扮寿星六十人,后增至一百二十人。又有八仙来庆贺,携带道童不计其数。至唐玄奘僧雷音寺取经之日,如来上殿,迦叶、罗汉、辟支、声闻,高下分九层,列坐几千人,而台仍绰有余地。」
清人绘 戏剧图册之“盗魂灵”
故宫博物院藏
清人绘 戏剧图册之“女儿国”
故宫博物院藏
清人绘 戏剧图册之“通天河”
故宫博物院藏
颐和园戏楼烫样
故宫博物院藏
《昇平宝筏》封面及内页
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乾隆中期的演剧面貌,行文稍有夸张,三层戏楼无论如何是不能「列坐几千人」的,但是可以感受到场面之庞大、热闹。赵翼所见这座戏楼是避暑山庄清音阁大戏楼,确实是清宫戏楼中最大的一座。曾入昇平署供奉内廷的名伶曹心泉回忆清宫戏楼称:「宫中戏台,最大者三处,以热河行宫戏台为尤大,其次为宁寿宫,再次为颐和园中之颐乐殿。内监称此三戏台为大爷、二爷、三爷。」至于所记叙的戏目,有可能是《昇平宝筏》癸本第十三出《印度皈依瞻圣境》。
朝鲜使臣朴趾源曾于乾隆四十五年在热河参加乾隆帝七十寿辰庆典并观剧,其著《热河日记》中载:「八月十三日,乃皇帝万寿节,前三日后三日皆设戏。千官五更赴阙候驾,卯正入班听戏,未正罢出。戏本皆朝臣献颂诗赋若词,而演为戏也。另立戏台于行宫东,楼阁皆重檐,高可建五丈旗,广可容数万人。设撤之际,不相罥碍。台左右木假山,高与阁齐,而琼树瑶林,蒙络其上,剪彩为花,缀珠为果。每设一本,呈戏之人无虑数百,皆服锦绣之衣,逐本易衣,而皆汉官袍帽。其设戏之时,暂施锦步障于戏台阁上,寂无人声,只有靴响,少焉,掇障,则已阁中山峙海涵,松矫日翥,所谓《九如歌颂》者即是也。歌声皆羽调倍清,而乐律皆高亮,如日出天上,无清浊相济之音,皆笙箫篪笛钟磬琴瑟之声,而独无鼓响,间以叠钲。顷刻之间,山移海转,无一物参差,无一事颠倒。自黄帝、尧、舜,莫不象其衣冠,随题演之。」
清人绘 万寿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的是乾隆八旬万寿节的盛况,图中可见演剧活动热闹非凡
阅读链接
乾隆八旬万寿庆典的盛况
—
◎最初在热河觐见,于清音阁观剧:“臣等仍就宴班,班位则诸王贝勒、阁部大臣坐东序,重行,西向北上。蒙古四十八部王、回回、安南国王,朝鲜、安南、缅甸、南掌使臣,台湾生番坐西序,重行,东向北上。作乐设戏于殿前三层阁,皆迓庆祝寿之辞。”
◎回到圆明园,于同乐园清音阁观剧:“八月初一日,臣等进参庆丰图宴班。黎明入阙内,逾重门,到庆丰图前溪。有四只小船,诸王贝勒、阁部大臣、回回、安南王及各国使臣分乘,过藏舟阁、金鳌玉蝀桥,行几三里,到天香斋前下船,由观戏殿西夹道赴宴班。戏阁规制及班位宴仪,与热河同。”
◎然后回到京城,于宁寿宫畅音阁观剧:“十二日,皇帝还京都,臣等只送于阙外大市街,仍入城内南馆。自圆明园至西安门内,夹道左右彩棚绵亘,饰以金碧锦绣。十三日晓,臣等率正官三十员诣太和殿庭,班于右翼九品品级山之傍,参万寿贺仪。正官还归馆所,臣等由左翼门出,至宁寿宫之东设戏所,参班。戏殿规制及班位宴仪,一如圆明园。”
—《朝鲜正宗实录》
这里同样记载的是避暑山庄清音阁演剧,行文较赵翼更为夸张,称「广可容数万人」,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文中提到演剧中需更换场景、搬动背景道具时,要「暂施锦步障于戏台阁上」,这相当于现在舞台上的大幕,说明清宫演剧不是像民间一样明检场,而是暗检场,这是很有价值的。
现存奏折档案表明,乾隆五十二年中秋节后的八月十六日,乾隆帝即开始着手安排三年后他的八旬万寿庆典。自西华门至西直门十余里路分为三段,交两淮等处商众来京办理(若援乾隆二十六年旧例,那么雇用戏班的费用有一部分是由朝廷支付的),在这一路段搭建彩台,安排戏班唱戏或歌舞班表演。
这一年的乾隆八旬万寿节是清中叶最为隆重的庆典,来自江南一带的戏班三庆徽部等进京祝釐,在由西直门到西华门沿途搭建的彩台上演出。近年来戏曲史论著作大都将此当作乱弹腔戏(或称二簧戏、皮黄戏)进入北京的标志,进而将此年中秋前后作为京剧艺术发端的时间节点。
嘉庆、道光时期,昇平署档案较乾隆朝大为详尽,记载了这一时期宫廷在中秋节日间的演剧活动。
道光帝登基后,乾隆朝的宫廷大戏已经没有了大规模的演出,八月十五中秋节当日,一般在圆明园同乐园的清音阁大戏楼观看一些规模较小的昆弋戏。
道光六年《恩赏日记档》载:「八月十五日,同乐园承应戏:《祥云捧月》、《计擒秦明》、《教刀》、《算命》、《强亲打枷》、《跌包》、《收青》、《锁云囊》、《别姬》、《十面》、《花子叩喜》、《西池应瑞》。」
道光九年《承应档》载:「十五日,同乐园承应《八佾舞虞庭》、《庆成》、《姜女哭城》、《温泉会》、《报喜》、《会蝉(蟾)宫》。」
道光十七年《恩赏日记档》载:「八月十五日,同乐园承应戏:《会蟾宫》、《敬德钓鱼》(李三德)、《扫花三醉》、十三段《昭代箫韶》(八出)、《夺被》、《八戒成亲》、《万寿同春》。」
故宫博物院藏
清宫戏本之《八戒成亲》
道光二十五年《恩赏日记档》载:「十五日,同乐园承应戏:十五段《昭代箫韶》(八出)、《打虎》(姚得禄)、《寻夫刺股》、《拷打红娘》(王三多)、《牧羊》、《千春燕喜》。」
道光二十六年《恩赏日记档》载:「八月十五日,同乐园承应《百子呈祥》、《刘氏辱尼》、《打场》、《踢球》、《会蟾宫》。共长二十二刻。」
道光二十八年《恩赏日记档》载:「十五日……同乐园承应,辰正三刻开戏,未初三刻十二分戏毕。十三段《鼎峙春秋》(八出、)《踢球》(张长保 王永寿、)《闯山》(张春和 平喜 姚长泰)、《会蟾宫》。」
除此之外,道光帝还会要求在寝宫「晚班」承应戏,酒宴间也要承应,有时会要帽儿排(早期记为帽儿戏,亦称上排。戏曲史家王芷章先生曾访问宫内旧人等,据说演出帽儿排时「仅于头上束网,所有官帽纱帽罗帽等一概不戴,足下登靴,不用戏衣,穿一种特备衣服,亦能作扬袖甩袖姿势,其登台出演,唱做念白,悉与花唱相同」。其实帽儿排、上排、花唱都是只需简单化妆的演出形式,一般在寝宫里的红氍毹上即可表演)。如道光九年《恩赏日记档》载:「八月初十日,祥庆传旨,十五日涵月楼上排帽儿排,要一个时辰。钦此。」同年《承应档》载:「涵月楼晚班承应《衣锦还乡》、《过平顶山》、《河梁赴会》、《打场》,涵月楼酒宴承应《霓裳献舞》、《查关》。」道光朝晚期,道光帝健康状况不好,则在身体状况允许时,在慎德堂后院看帽儿排。
上举几年的例子可以看出,中秋节间演出的基本都是小戏,传统的中秋节令戏亦偶有演出。按昇平署档册《节令开场》承应戏目,中秋的节令戏是《丹桂飘香》、《霓裳献舞》,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是。咸丰十一年《恩赏日记档》载:「(五月)二十七日,上问八月有什么节戏?回奏,有《天香庆节》、《会蟾宫》、《丹桂飘香》。」事实上《天香庆节》和《会蟾宫》的演出频率也确实相当高。
咸丰朝的观剧活动基本是道光朝的延续,但也会出一些新花样。咸丰三年《恩赏日记档》载:「八月十三日,旨意问《天香庆节》。禄喜回奏,因有云兜、船只、日月光,重华宫唱不开。十四日,敬事房传旨,八月十五日,酒宴不要十不闲,净伺候变戏法。钦此。」可知这一年的中秋节是在紫禁城漱芳斋「昇平叶庆」戏台观剧,因为戏台过小,放弃了《天香庆节》的演出。而中秋当日的酒宴,在前一年也就是咸丰二年应当伺候有十不闲和变戏法,这一年去掉了十不闲。(咸丰元年中秋还在道光帝驾崩的服丧期内,不能演戏)咸丰帝显然没有认清时局,在七月已定好了中秋节演出的地点与剧目,并没有料到英法联军很快打到通州,八月初八日即逃往热河。不久,圆明园即被联军焚毁,次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至此,圆明园与避暑山庄的两座清音阁大戏楼在清宫演剧史上双双谢幕。一九四五年冬,避暑山庄清音阁也被焚毁,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咸丰十年的七月十六日,咸丰帝下旨:「八月十四日,同乐园承应杂戏轴子,里外插着唱。十五日伺候《天香庆节》。」
阅读链接
敷春堂
—
◎敷春堂是太后在绮春园的寝宫,道光朝在中秋节间还专门为太后承应戏,或许孝顺的皇帝也会前往侍奉,陪同观戏。
◎道光三年《恩赏日记档》载◎:“八月初十日,禄喜面奉谕旨,十五日着内学拨几名太监在展诗应律伺候皇太后戏。钦此。”
◎道光五年《恩赏日记档》载◎:“七月二十九日,祥庆传旨,八月十五日着内学在敷春堂院内伺候戏。钦此。”
◎道光六年《恩赏日记档》载◎:“八月初十日,祥庆传旨,十五日敷春堂承应戏,着陆得明承应《蜈蚣岭》。钦此。”
同治朝,推测由于用度俭朴的东太后慈安尚在,演剧规模有限,一般是在紫禁城漱芳斋。慈安太后驾崩服期满后,由于慈禧太后的喜好,宫中演剧规模越来越大。而中秋节间宫外苑囿的演出除中南海外,又增加了颐和园。光绪二十四年昇平署《恩赏日记档》载:「(八月)十四日,差毕下颐和园承差,共人二百十八名,仍行马二百十八匹,钱粮处拉行头用大车十二辆。谨此奏请。」这班人马自颐和园进京城仅两天,就要为了中秋承应而返回,规模浩大且不计成本。除了规模,慈禧太后观剧的开销也越来越大。自光绪十九年起,内外学之外,外班整班地进入宫苑献艺,赏银越来越可观。光绪十九年内务府档案显示,当年中秋节在中南海纯一斋演剧三天,共赏银一千二百二十二两。光绪二十一年昇平署《恩赏档》载:「八月十六日,赏总管、首领里外各处承差人等银九百八十六两。」
清宫戏本之《丹桂飘香》、《霓裳献舞》
故宫博物院藏
众所周知,同光时期京剧正在取代昆弋,成为舞台上最主流的艺术形式,大批的昆弋戏本被翻为皮黄本演出。其中特别要提到的就是中秋的节令戏《天香庆节》(戏本见本文压题图)。这出戏的故事是玉兔至凡间传下丹桂树种,金乌与赤兔先后向玉兔求婚,继而诸鸟与诸兔大战,并引发了缅甸和暹罗两国的战争,最后太阳、太阴二星君下界平定争斗。全剧异常热闹而又十分有趣。
此剧在同光时期很受欢迎,光绪十五年中秋节后,皇帝特别下旨要求第二年的万寿节也要演出《天香庆节》。约在光绪末,此剧被翻为皮黄本演出,并流传至宫外,也成为了民间一出重要的节令戏。光绪二十九年中秋节连演三天戏,八月十五这一天「颐乐殿承应,巳初二刻五分开戏,酉初二刻五分戏毕。本《天香庆节》、《过会》、本《天香庆节》」。足见此剧很受慈禧太后的喜爱,这一天除了穿插一出《过会》外,由本宫戏班成本地演出了《天香庆节》,自早至晚足足演了八个小时。
淑芳斋戏台
中南海纯一斋戏台
《立言画刊》一五四期收槐隐《内廷中秋节演戏之回忆》一文,载:「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之秋,鄙人以礼部员外郎兼充颐和园电灯公所委员。时值中秋节,蒙两宫颁布赏红绸袍夹衣料二轴,及月饼果品。当即随班趋入乐寿堂谢恩,旋传旨赏在德和园观剧。入座后先演《赐福》、《万国来朝》、《四海升平》等戏,又逾数分钟,则《天香庆节》开幕矣。布景有广寒宫殿、丹桂婆娑,曲榭迴廊、湖石短亭分列左右。饰金鸡者为穆凤山,金甲金盔,金面长髯,扮相雄武,威风凛凛,手持大刀,嗓音洪亮。饰男兔仙者为王长林,红箭袖袍红扎巾,红面无须,手持双刀,口齿伶俐,腰腿活泼。饰女兔仙者为王瑶卿,着淡白衣,装束古雅。婀娜窈窕,手持双剑,嗓音清脆,腔调宛转,句句锻金,字字走珠,真个响遏行云。战斗八九场,结果金鸡得胜。」按档案记载,王瑶卿于光绪三十年进入昇平署,这是毫无疑问的。这篇文中或者将时间记错,或者演员不是王瑶卿。又,有种说法是王瑶卿将《天香庆节》翻改为皮黄本,如是,则二十九年的《天香庆节》演出仍为昆弋演法。
宣统帝继位后,由于服丧,至宣统三年二月初一宫中才开始演剧。这一年中秋节在中南海纯一斋演剧,演至八月十六日后,便由于武昌起义而停止了。清宫成规模的演剧活动至这一年的中秋,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