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全媒体记者 陈玉兰
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绽放青春
文丨 全媒体记者 陈玉兰
修通组公路
“正在开今天的总结会和明天的调度会,可能要开到凌晨两点了。”11月11日23∶30,袁华给朋友发微信说。28岁的袁华是习水县土城镇副镇长,脱贫攻坚的节奏越来越紧张,深夜开会早已成为寻常事。白天,袁华一直在山上走访农民,解决一些问题。傍晚才下得山来,匆匆扒碗饭,就开会了。
此刻,夜阑珊。城市里袁华的很多同龄人正享受着双十一的网购狂欢。此刻,和袁华一样,很多习水干部都在村里加班,或开群众会,或总结白天的工作情况。他们已经在村里驻扎一季了。
2017年8月,习水县拉开了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总攻。按照“县级领导在一线包保乡镇、科级干部在一线包保村居、国家正式干部在一线包保村民小组”的“三在一线”机制。全县933名干部留守县城承担日常工作,4652名干部奔赴一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40名副县级干部包保26个乡镇,439名科级干部包保248个村,3170名国家正式干部包保2350个村民小组。干部们吃住都在村里组里。
在县、乡、村、组四级包保指挥体系中,组建了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指挥长的总指挥部、18个县级专项指挥部、副县级领导任指挥长的26个乡镇脱贫攻坚战区指挥部、248个村作战室、2350个村民小组作战组,县乡领导靠前指挥。
按照“一线指挥、一包到底,不脱贫不脱钩、不脱贫不回城”的工作要求,习水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与26个乡镇的副县级领导指挥长签订脱贫攻坚责任状,制定了相应的问责机制和考核奖惩机制,实行“媒体问政、督查问效、纪律问责”、“流动红旗、流动黄牌、检查巡查、组织纪律”、“一票否决”,挂帮领导和镇村“同考核、同奖惩、同进退”等问责问效制度。
每位驻村干部都有随身携带着3样东西∶一个印着“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工作日志,一个印着“为人民服务”和雷锋头像的军绿色书包,一个印着“习水县干部结对帮扶连心袋”的文件袋。袋子里装着贫困户的基本信息。很多干部的手机里都有一张脱贫攻坚知识测试卷,内有若干问题。随便问及一位驻村干部,都会对答如流。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攻坚战,无经验可循,只有摸索。坭坝乡,干部们摸索创造的“泥坝实践”,被县委书记要求形成经验推广给其他乡镇借鉴。
桑木镇,每个村民组建起了群众议事会,推选村民当议事会成员,统一佩证上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发展经济、带头调处矛盾、带头支持公益、带头民主监督。巩固群众说事、民主议事、干部理事、公开晒事“四事基层工作法”,充分激发农村社会热心人士支持公益事业的热情,在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村民自治等工作中发挥带头作用。
在全市3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的桃林镇天隆村,抓班子强健战斗堡垒,选路子强壮村级经济,搭台子促进村民党员队伍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带动群众搞种养殖,促进增收。
扶贫先得扶志。为解决群众思想症结,各乡镇开展以“村村召开群众会、组组召开院坝会”方式,大力宣传扶贫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知识等,通过脱贫攻坚文艺表演、知识抢答、齐唱红歌等形式,引导群众互动参与,提高政策知晓率,增强群众荣誉感、获得感和主人翁意识。通过五家创建、五比五评等多种评选活动,树立村民“自立、自强、感恩”意识,让他们从“被动脱贫”逐渐蜕变为“我要脱贫”。
各战区真抓实干,争先恐后。这是前所未有的决战。全县定期要搞脱贫攻坚评比,排名最后三位的战区(镇乡),书记免为副职。镇、村、组三级捆绑一起问责。
2015年12月,习水县向贵州省委、省政府立下了军令状,力争在2017年按照国定标准脱贫出列,2018年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誓言铮铮,绝非儿戏。全县上下,压力和考验前所未有。只有前行,没有退路。白加黑,五加二,披星戴月,风雨兼程,这是属于习水干部的专有名词。
非常时期,非常任务,压力变动力,基层仿佛一座大熔炉锻造着所有干部。
人的本质是趋利的,对“路灯”的追捧不过是一端罢了。我们很少想及一点:一个人处在什么位置不是永远不变的,有的可能现在风光无限,未来栽一个跟斗就什么也不是;有的可能目前寂寂无名,未来也许灿若星辰。有平常心,不趋奉“路灯”,不冷落“屋灯”,才是正确的为人处事之道。
一位组织干部感慨:“想想从前搞计生工作时,‘三分钟,龙卷风’,那种工作方式放在当下,行不通了。现在要讲方式方法,要设身处地为群众考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心换心,把群众当亲友,放下身段……干部承诺的事必需兑现,做好。很多干部都经历了思想上的震颤和蜕变……”
初为人母的李娟,在接到驻村通知后赶往坭坝乡的路上,一直流着泪,牵挂着家里的孩子。驻村后她很快稳下心来,一个月后,原本对群众工作十分陌生的她,竟能独当一面了,甚至还摸索出一些小窍门。
刚参加工作的潘翼然,对下乡蹲点不理解,初进村里,不适应,几欲想辞职了。眼看领导们率先垂范、殚精竭虑,老同志们积极投入,他开始转变,“大家都那样辛苦,我不能拖后腿,跟着学、跟着干吧。”
老同志主动带教年轻人,年轻人聪敏好学肯干,老中青拧成一股绳,不断改进并丰富着群众工作的经验。
大坡乡堪称全县贫困乡镇中的最后梯队,交通落后是该乡脱贫攻击的拦路猛虎。虽说有修通组路的指标,可是没有施工队。太多村组需要修路,有实力的大施工队都被抢走了,其余的小施工队哪有能力先垫资修路啊。就算有施工队,按政策规定,修建通组公路得有基层——现成的路。为了对接政策,渴望修路的村组只得先自发开挖路基,却是又遭遇出钱和出力的困难。多数地方留守在家的都是老弱病体。通组公路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修不起路,还怎么脱贫?!包村干部黄河一度几欲抓狂了。干部、村支两委、农户都在千方百计寻找施工队。
土城镇红卫村,30岁的研究生冯焕明身兼村支书和包村干部的双重身份,村里有多家正在改造危房,用砖需求量大,可是全县太多的危房改造让所有砖厂供不应求,就近的小砖厂要等上一天。冯焕明不断对接砖厂,一边奔走在村组里,一家家告知,同时反复叮嘱施工安全。他在手机上贴了一张“老旧房‘十不整治’原则、农村人居环境‘十不整治’原则”。从农村走出的他,群众工作得心应手。
驻村帮扶节奏紧张,每逢周五晚,驻村组的县城干部还得星夜赶回县里。因为,周六早八点,他们得准时到达各自单位,切换为本职工作模式。而每周五的大清早,原本留守单位的干部们,则从县城奔赴村组,开启“周末频道”——脱贫攻坚。周五周六两天,他们的包户任务要如期进行。两类干部,切换两种工作,有人戏称这是“换防”。
如此状态,几乎没有休息日。因为太多太多的事情做不完,连原定的星期天休息日都得加班。因为,本职岗位和脱贫攻坚工作,都要压实,同样严格考核。
这是一场艰苦的对决。原定两个月的驻村工作早已“升级”——要打持久战了。干部们都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辛苦在所难免,干部一律压上。只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劳入山林。”年轻的土城镇副镇长袁华在工作日记里写道。
没有困难吗?4652名干部,谁没有老小?谁没有牵绊?一切的牵绊都得克服。一切都要为脱贫攻坚开路!
当妻子即将进入产房实施剖宫产需要丈夫签字时,宣传干部向小东还在乡下。当5岁的儿子生病住院一周时,冯唤明只能星夜赶回家,去医院守了一夜,天亮随即赶回土城村里。为兼顾驻村工作生活,30岁的林兰带着公公和年幼的儿子,到村里租房子。当8旬老父独自在医院输液时,庞桂荣一家三姊妹都驻扎各自的村组里……此时,舍小家,保大家,绝非套话。
“这是一场人民内部的脱贫攻坚战、民生战,只能胜,不能败。必须坚持战斗,直到战斗胜利。”55岁的文广局干部陈应洋在写给父亲93岁生日时的信中说。
“泥坝不脱贫,我们不回城。”年轻妈妈李娟,当初抹泪进村,如今豪气放言。冯焕明说,我生长在农村,建设家乡是我的责任。年轻的袁华说:“不奋斗,拿什么祭奠自己的青春?!”
谁是最可爱的人?袁华、李娟、冯唤明、陈应洋、向小东、黄河、任家烈、庞桂荣……4652名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习水干部。他们有儿女情长,更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气万丈。
4000习水儿女,搅活沉寂山乡村村寨寨,激起脱贫攻坚千层热浪。他们是当下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