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岱峰 洪正宇
在地理高考阅卷和高三的日常训练中,我们看到不少考生在综合题的解答上缺乏逻辑性,不能准确运用学科的语言和正确的逻辑关系去表达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失分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考生对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原理等学科主干知识的掌握及运用存在问题,另一方面是考生对解决地理问题的学科逻辑缺乏认知。如何提升考生,特别是中等成绩考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是提高其地理成绩的关键。
高考透视
近年的高考对考生运用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试题多强调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如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发现或提出地理问题,“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高考地理考试大纲考核的目标与要求)”。
逻辑是一种思维的规律,是指按照一定的理论方法使学科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而形成的线索结构,通常以概念、推理、命题等形式出现,简言之,即学科知识结构。地理学科逻辑反映了地理学科的规律,考生通过对地理学科逻辑的学习,可以明确地理学科揭示的是不同空间、时间尺度上的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典例分析
【例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图1)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限,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3)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分析】(1)试题以一位游客的游记见闻为背景,情境新颖。考生可由此进行地理逻辑分析:游客来到的是什么地方?该地方的景色有何特点?发现了什么问题?由此构成地理思维的几个彼此存在联系的要素,鲜明地体现学科特征。
考生从图像中可判断该区域为南美热带雨林地区,当地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种类丰富,在沼泽形成了大量的腐殖质。同时,这里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泥沙含量少。
本小题的地理逻辑关系如下。
(2)“河上很少有桥”体现了区域人类活动的状况。桥梁的数量和区位与当地的人口分布、气候、地形等有关。从自然方面来看,该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河流水面宽,水量大,建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从社会经济方面来看,这里人口稀少,经济活动水平低下,跨河运输需求小。同时,建桥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破坏。
本小题的地理逻辑关系如下。
(3)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特点决定了区域的发展方向。对于该地区是否应该拓展旅游观光业,考生可从该区域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和发展旅游业可能给该地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辩证分析。
【小结】试题围绕地理环境的特点、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干预等展开,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地引导考生运用所学知识逐步探究人与自然环境间是如何“互动”的,人类应如何对环境施加影响才算合理等关乎人地关系的实际地理问题。
从高考地理综合题答案的编制来看,答案不仅强调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的准确运用,更强调考生思维过程的科学性、严谨性,以及答题表述的地理逻辑关系的缜密性。事实上,对选择题题组的考查也是如此,题组隐含着对考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例2】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2所示。读图完成1—3题。
1. 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 河流 B. 聚落 C. 耕地 D. 地形
2. 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 线路过长 B. 距城镇过远
C. 易受洪水威胁 D. 工程量过大
3. 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
A. 地形分布 B. 绿洲分布
C. 河流分布 D. 沙漠分布
【分析】试题取材于现实生活,以我国西北局部区域图为载体,以铁路线建设为背景,考查交通线和城市区位等学科主干知识。试题体现地理认知逻辑,即地理事物分布在哪里(Where),在什么条件下分布(When),为什么分布在那里(Why),形成了怎样的分布类型(What),这些问题构成了研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框架。
从试题情境来看,试题贴近现实生活,为复杂、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交通线选线受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需要综合分析地形、工程量大小、是否占用耕地、有无聚落、自然灾害、线路长短、是否安全方便等。一般来说,山区修建铁路多沿等高线修建,地形起伏小,线路较短,工程量小。交通线选线的决策体现地理的综合思维。
新疆地处干旱地区,河流稀少。地形影响河流、地下水的分布,进而决定人口、城镇聚落、耕地分布在绿洲上。制约新疆城镇分布的首要因素是水源,交通线的区位首要考虑的不是地形,而是绿洲的分布,即水的空间分布。兰新铁路距离城镇较远,难以充分带动附近地区的经济发展。
试题隐含的地理学科逻辑体现了地理区域认知(区域特征)和综合思维。这样一个个看似分散的地理知识点,为一根思维的链条所贯穿,地理学科方法就蕴含其中。
例2的地理逻辑关系如下。
考生在解答地理试题时,找到正確的思考路径是答题的关键。要实现这一目标,考生首先要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阅读图文材料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了解地理问题产生的背景;其次,能够透过地理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即地理问题后面所包含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第三,在理解和运用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地理线索,建立地理现象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即学科知识结构。
备考建议
1.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地理主干知识
学科主干知识(如地理核心概念、地理规律和原理)是培养考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主要是对自然地理现象和规律的认识,揭示自然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必修二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探讨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的联系;必修三则是在区域背景下,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主题,其实质是自然地理原理和人文地理原理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在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考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回归地理教材来实现。在回归教材的过程中,考生带着问题学习教材,理清思路,明确章节内和章节间知识的联系,构建知识框架可以有效地培养考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在例1、例2中,我们看到地理试题涉及的区域地理知识和高中地理知识,其解答过程是高中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原理在具体区域情境下的综合运用。
2.善于利用地理图表材料,强化地理逻辑认识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图表中隐藏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均有大量的地理图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解读图表是解题、形成试题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对提高解题速度有重要的意义。在例1、例2的解题过程中,均是首先从地理图像材料中获取解题的地理背景知识,解读地理图表是解决各类地理试题、构建地理逻辑的前提条件。
3.加强针对性训练,掌握地理学习方法,提升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提升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是考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包括阅读图表和文字材料的方法、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如何根据设问确定地理思维线索、构建地理逻辑思维框架等。
求学·文科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