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南大的守望与坚持

2017-12-21 02:54李亦凡
求学·文科 2017年10期
关键词:南京大学历史

李亦凡

南大,中国最温和的大学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若是用数据说话,我们可以用一连串的数字构建出南京大学(以下简称“南大”)的模样:“985”“211”,2016中国大学自然指数排名第2,C9(中国首个顶尖大学间的高校联盟)成员,等等。但数据构建出来的始终是一个外在的实体,若以此类比,清华、北大也享有相似的数据,甚至更胜一筹。人们总在寻找一个有趣的灵魂,而大学的灵魂在于其形而上的反躬自省,始终入世却又隔着一段距离观照着人世。以此而论,没有一所大学比南大更适合享有这样的称号——“中国最温和的大学”。

所谓温和,正在于其游荡者的姿态。城市与一座大学的关系,正如同水土之于人的养成。虽然南京也曾享有“京城”的荣耀,但它遭遇了太多的波折,定都南京的王朝大都偏安或守成。

但南京却给我们留下了足以自豪万世的文化。它连接了北方中断的华夏传统,把散落各地的炎黄文明碎片重新拼接,成为一个优异的文化都会。

地处于这样一个城市中,南大没有天之骄子的傲气,不似体量庞大的学校那般一味向前冲闯,更不似地处闹市的高校那样洋溢着与大学本性并不相称的喧嚣与浮躁,它始终是沉稳的,独立发展着各个学科,成为C9中唯一没有合并其他院校的大学;它延续了学衡派的血脉,密切注视着这个时代,掌握了“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精髓。

厚重的历史,是南大的宝贵财富

历史不是评价一所大学的必要依据,但历史是大学精神的养成的基础,见微知著,从一所大学在历史的浮蕊浪花中所站立的位置便可以知晓它面对社会变革时的姿态。

翻开中国近代的大学史,真正可以称为太学延续的只有北大和南大。无论是北大还是南大,都没能一路高歌地向前迈进,它们有时高亢,有时低沉,高亢时,它们眼中可以无物;低沉时,它们依旧不改初心。

从救亡图存的关键之秋到民主社会的建成,原本不食烟火埋首故纸堆的大学竟也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号手角色。南大将每年的5月20日定为校庆日,缘于对1947年“五二〇”运动的纪念。1978年,南大的年轻助教胡福明在《光明日报》 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打开思想解放的大门。近代中国的历史启蒙,无论是救亡图存还是拨乱反正,不管是新文化运动抑或改革开放,不提及南大,就是一段不完整的历史。

隐忍自由,是南大的贵族气质

一些南大的学子或多或少会对南大的处境感到不平,例如在院系调整后,南大的校园变得狭窄且接近闹市,把原址留给独立出去的工学院的善举甚至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执,使南大不可以像今日的北大那样继承独一无二的辉煌遗产。但南大选择了隐忍。这种隐忍的气质来源于南京这座城市,南京就好像一个来自官宦之家的忧郁青年,阴柔内敛,骨子里却流着高贵的血。

南大从不激烈,当北大在新文化运动中呼喊着推翻传统文化时,学衡派的吴宓等人则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己任,试图调和中西方文化以达中庸。当然,南大也有自己的叛逆,比如在1920年首开“女禁”,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式招收女学生、实现男女同学的大学;比如大力发展戏剧文化,2012年《蒋公的面子》横空出世,这部遭到中国大学生戏剧节拒绝的原创话剧在戏剧界掀起了一阵波澜,导演吕效平甚至直言它比所有入选中国大学生戏剧节的作品加起来都要沉重。对于南大来说,每一种思想都是一阵力量的积聚。

除此之外,如果查阅教育部的学科评估文件,你会发现南大的强势专业多为基础学科,诸如中文、哲学、社会学、天文学等,这些都是无法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学科。或许正如张异宾教授所言,留在南京的一定都是想要做好学问的人。在这样一个公共空间并不宽敞,甚至有些逼仄的时代,南大不随波逐流,以一个游荡者的身份密切地注视着时代的变迁,显露出一種卓尔不群的姿态。

这是一种细水长流的贵族气质,对于南大而言,自由才是这所大学最引以为豪的精神内向。

笔者手记

诸多文章在宣传某所大学时总爱以伙食、住宿、校园活动等为基础来吸引读者关注,而我以大学精神入题,或许枯燥乏味,却是探究大学之为大学的根本。失却了自由,南大便与万千大学无异;把握了自由,南大才能如老校长罗家伦在《中央大学之使命》中所言,诚朴雄伟,担当起民族精神振兴的重任。

最后,引用由李叔同作曲、江谦作词的南大校歌作结:

大哉一诚天下动,

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

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东;

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

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

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有幸生活在南京和遇见南大,都是值得珍惜的福气。endprint

猜你喜欢
南京大学历史
南京大闯关
南京博物馆18件“镇院之宝”
至善
新历史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