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思路,让归因类试题有径可循

2017-12-21 07:15付凤萍
求学·文科 2017年10期

付凤萍

高考对政治学科的考查,从四种能力来看,综合起来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四种题型。“为什么类”题型的引导词通常有“为什么要”“为什么能”“原因、依据(理由)”“必要性”“意义”等关键词。这些题型虽然都有共性,同属于归因类试题,但也有所不同。

二、典例剖析

【典例1】(2017年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思维过程】第一步:我国为什么要倡导?(主体的必要性)主要从国际形势展开分析,即时代主题、时代趋势。

第二步:为什么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象的必要性)抓住“共同”二字,主要从国家的共同利益方面分析。

第三步:我国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本着由小到大的原则,命运共同体首先涉及的是主权国家的共同利益,其次是国际新秩序,再次是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答案】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②有利于促进我国及世界各国在共同发展中实现合作共赢;③能够更好地协调政策与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④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世界的普遍安全与持久和平。

【典例2】(2016年全国卷Ⅰ)2013年,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

材料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了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增进了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截至2015年,已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与中国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的意愿,30多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与相关国家合作建设了5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

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思维过程】从主观因素来讲,分析“一带一路”建设本身所具备的能力或可能带来的影响,即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与世界和平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国际新秩序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可立足于“一带一路”建设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意义进行论证。要具体论证“一带一路”建设是如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即具体指出“一带一路”有利于沿线各国人民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能够促进沿线各国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政治互信。

从客观因素来讲,要论证“一带一路”建设具有的现实可能性,即指出“一带一路”是合乎客观实际以及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合乎规律性)。

此外,中国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力量,“一带一路”有助于推动中国的自身发展,也必然有助于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答案】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积极探索;有利于沿线各国人民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能够促进沿线各国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政治互信;能够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动中国自身的发展。

【典例3】(2017年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思维过程】题目要求回答《中国诗词大会》取得成功的原因,考生要立足于其做法,根据做法找原因。《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有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应用新媒体互動、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针对材料信息,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发展的主体、途径以及文化创新等方面分析原因即可。

【答案】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重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激发民众内心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引导民众广泛参与。

【典例4】(2017年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规定,有关公职人员在“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2016年10月12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立法会新当选议员的宣誓仪式上,个别候任议员在宣誓时擅自篡改誓词或在誓词中增加其他内容,蓄意宣传“港独”主张。个别候任议员的闹剧引发其宣誓是否有效以及是否应该重新安排宣誓的争议,并由此影响立法会的正常运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解释》,就相关公职人员“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做如下解释:宣誓是该条所列公职人员的法定条件和必经程序;宣誓必须符合法定的形式和内容要求;宣誓人拒绝宣誓,即丧失就任该条例所列相应公职的资格;宣誓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监誓人面前进行。

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做出解释以及这一解释的重要意义。

【思维过程】本题综合起来就是“为什么要”题型。解答第1个小问,要从主体的必要性和对象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主体的必要性要调用全国人大的地位、职权等知识,对象的必要性则立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分析,即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其制定和修改只能由全国人大来实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相关法律解释需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来完成。

解答第2个小问,考生可以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就本题而言,材料中给定的信息为:①个别候任议员蓄意宣传“港独”主张;②影响立法会的正常运作;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由此可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做出解释有利于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根本利益,遏制“港独”;有利于维护宪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尊严,维护香港法治秩序;有利于维护“一国两制”,维护祖国统一。

【答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根据宪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解释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权力。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根本利益,遏制“港独”;维护宪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尊严;维护“一国两制”方针和香港法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