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
当提到在教育过程中对孩子进行惩罚时,很多人都会对此表示反对。会说:“现在不是都提倡赏识和鼓励教育吗?不是说:好的孩子都的夸出来的吗?所谓惩罚,从前的那种老师或家长体罚孩子的教育机制和方法,早都不提倡了。还有最近出现的沸沸扬扬的虐童事件,让人看了触目惊心、不忍直视。对孩子的身心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是严重而深远的,且很难根除。”社会各界及家长对老师所谓的惩罚,强烈反对,甚至“谈惩色变。”在这样的情形下,说惩罚,是让人有切肤之痛的!
惩罚是让幼儿承担由于自身过错而带来的自然后果,达到使幼儿认识错误,不再犯错为目标的教育方法,它与表扬鼓励表面上是对立,实质上统一,都是要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在心理学学习理论中,惩罚其实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了解有效惩罚与体罚的区别。
作为教师,我们会经常碰到这样的事情:两个幼儿抢玩具,其中一名幼儿突然大打出手,惹得同伴哇哇大哭。有些老师会不分青红皂白,让打人的幼儿罚站,或者把打人的幼儿也揍一顿,以示惩戒。以为这样就可以制止孩子的暴力行为了。或许幼儿第一次会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产生内疚。但再经过这样简单粗暴的几次体罚后,教师会发现:体罚显得越来越没有威慑力,幼儿好似炼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同样的情形,便会“再现雄风”,一副“无所畏惧”的样子……
然而,有经验的教师会采取一慰,二问,三罚的态度。所谓一慰,就是安慰被打的孩子,并且说服打人的孩子抚摸一下同伴或者帮同伴吹一吹打疼的地方。以激发幼儿对同伴的同情心。二问,就是问明情况和原因,分清事实真相,以免教师出现错误判断。三罚,就是根据孩子的错误,进行惩罚。惩罚的方式当然不是体罚,而是请他(她)静坐反省自己的行为。并对同伴道歉。下次,再遇到同样的情形,打人的幼儿便很可能不再打人了。因此,这样能够帮助幼儿改正错误行为方式的惩罚,便是有效惩罚。
以上同样的事件,两位教师处理的方式不一样,产生的效果也完全不一样。简单粗暴的体罚,只会让幼儿对施教者产生畏惧、排斥甚至抗拒的心理及行为。或者时间久了,就“破罐破摔”,对惩罚麻木、无感。所以,体罚的教育方式不可取。而有效惩罚,会让幼儿产生同理心和在心里形成一定的道德标准,了解自己的错误,并进行改正。
二、有效惩罚的必备条件。
1.有效惩罚需要爱和尊重
惩罚教育应以尊重爱护幼儿为出发点,应以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为前提。惩罚绝对不是体罚,更不是伤害,也不是心理上的歧视和虐待。而是需要教师及家长用绵长而亲切的关爱,使幼儿建立信任、安全感的回应、流转。理解和包容孩子的情感,融入他们的世界,用爱的力量去感染幼儿,把自己当作他们的伙伴。我们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也渴望得到老师、家长的关爱、理解、尊重”我们教师做的每一项工作,都应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
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是重要前提。即使在惩罚的过程中,也不能以高压和审判的姿态来对待犯错的幼儿,这时候,教师或家长,可能会很难克制自己的怒火,大发雷霆,但越是生气,越要冷静,以免说出伤害幼儿心灵的话。而应以平等的态度及平静的口吻就事论事。先要把孩子带到没有人的地方,蹲下身与幼儿平视,冷静而严肃地告诉他(她)不可以这样发脾气,然后再给他们以惩罚。即:“出局”安静地坐一会儿。当幼儿冷静下来,教师及家长需再次说明不能满足他无理要求的原因,以得到孩子更深刻的理解。
2.有效惩罚需要及时适当进行。
尽可能在幼儿发生不良行为的初始阶段予以惩罚。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因果关系是即时发生的。如果教师、家长在事情过后一两天,再对幼儿进行惩罚,或者“老账新账一起算”。那么,这将错过教育的最佳时机,惩罚将是无效的。幼儿会不明就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受到惩罚。甚至会觉得委屈,茫然。以為教师或者家长是因为不喜欢他这个人,而对他进行惩罚。因此,把握好时机和教育尺度,影响幼儿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明白自己错在哪里,让幼儿心服口服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更重要。
3.有效惩罚需要“一视同仁”
通过观察发现,有些幼儿故意把头发弄乱,排队抢排头,故意爬窗台、乱扔东西等等问题。出现类似情况的幼儿,并不是不想做某件事或蓄意去做某件事,而是想透过攀比生事、耍赖等方式来试探教师是否公正。这时候,教师更应该警惕自己的言行,“一碗水端平”。要让幼儿了解:他们每一个成员,都是老师喜爱的孩子。规则是给每一位幼儿制定的,包括教师本人也要以身作则。无论是谁违反规则,教师都会予以同等的惩罚。
4.有效惩罚需要一致及同步
在实施有效惩罚的过程中,幼儿园与家庭如果能够达到同步,幼儿教育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家长与教师之间相互支持、配合,不能对幼儿的错误行为进行包庇、遮掩。避免因为心疼孩子,与孩子结成同盟,而与教师形成对立。
三、有效惩罚的意义
有效惩罚使幼儿明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幼儿对所有事物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又都处于独立的萌芽状态,似懂非懂,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他们很少能够自主地去考虑到。比如:一次在水彩绘画课上,孩子们都在用棉签蘸上水彩在纸上认真画画,只有苟江斌故意把水彩涂抹到桌子上。我一边请他把画画在纸上,一边帮助他把桌子上的水彩擦掉。活动继续进行,可没一会儿,他又开始在桌子上画起来。只见很多孩子也都跃跃欲试,想要学他的模样。这时候,我先请他停止活动,冷静一会儿,然后告诉他:“请到卫生间拿上抹布把桌子画脏的地方擦干净,才能继续画画。”虽然他开始的时候很不甘愿,但我告诉他:“你把桌子弄脏了,桌子很不高兴。如果每个小朋友都像你一样,把画画到桌子上,桌子会更难过的!请你先给桌子道个歉。”等他边给桌子道歉,边擦完桌子以后回到座位上,再也没有把画画到桌子上了。当幼儿明白体验到痛苦和不快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他们在接受惩罚时对抗心理就会消失,就会心甘情愿接受,并且更加容易改正错误。
我们从教育实践中体验到: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幼儿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不懂事,他们只是自控能力稍弱而已。这就需要教师、家长通过有效惩罚,来帮助幼儿规范行为及准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