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岚
摘要:前不久网络上出现麦当劳中国总部改名为“金拱门”的消息,很多人颇为震惊,殊不知在美国,麦当劳最开始就叫“金拱门”,英文名字代表麦当劳巨大的黄色商标,人们远远就可以看到这个醒目的标志,但是翻译成金拱门后似乎中国网友更多地揶揄这个名字,由此可见,在翻译的过程中,直译和意译产生了冲突,本文将就这一现象,探讨翻译的艺术,进一步阐释翻译中读者反应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论证翻译中意译和归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金拱门;翻译;读者反映;意译;归化
翻译,作为一种艺术,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的加剧以及网络的普及,翻译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一个特点便是体现在网络翻译的随意性上。严复曾经说过“一名之立,旬日踟蹰”。这句话出自严复的《天演论》译例言,有两层意思:一来表示“我很认真,绝非匆匆下笔”,二来表示“翻译不容易”。这句话说明翻译对译者要求很高,不可随便翻译。与此同时,这句话也告诉广大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时候需要考虑到读者的反应。
奈达的“动态对等论”、“等效论”和“读者反应论”在我国译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尤其是“读者反应论”,他非常了解,翻译会受到不同历史文化的影响,因此反应决不可能完全等同(identical),只能是很高程度的反应对等(equivalence)。同样,衡量动态对等的标准也只能是读者的反应,翻译的充分性最终也必须根据读者反应来判断。他将读者反应与翻译评论结合起来,并且提出译本比较的目的并非为辩护或批评,而是为阐明形式对应翻译与动态对等翻译之间的差异。作者认为,传统翻译评论只是比较源语信息和接受信息的形式和意义结构,并借此判断翻译是否“忠实”(faithful)。然而,这种判断方式有其内在的问题,因为判断者因熟悉源语而由此直觉地判断译文的形式。相反,关注两方接受者理解相应信息的方式,而不是关注形式对应,这就会迫使评论者从译文接受者的角度探究自己是如何理解译文的,从而更准确地进行翻译评估(Nida& Taber,1969:22-28)。
读者反应理论表明,译者只要努力,便能够体会原文作者想要达到的效果,并在译文中加以忠实地传达,是可以在他们那个社会环境的读者中找到一致反应的。所谓读者反应就是大家基本一致的感受,但是为什么金拱门翻译成中文之后却在中国和美国都这种产生不同的反应呢?这个词的翻译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将是接下来文章需要讨论的问题,即,直译还是意译,归化还是异化。在考虑到读者反应的基础上,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都是重要的翻译手段。任何翻译都不能脱离读者,随意进行。如果譯者的主体性等同于主观翻译,那么译文一定是不合格的。
直译法与意译法的基本理论:直译法是指原汁原味地翻译原文句子的本意,保持原有的文体形式,包括原文句子的原有结构,句子的原有修辞等,这样,目标语读者能轻松愉快地理解原文的真正含义。意译法是指,在尊重原文含义的基础上不去过度揣摩细节,翻译也将流畅和自然。意译不必注重原文的形式,包括原文的结构、修辞等。但进行意译并不等于删除或添加的原文的内容,翻译时必须仔细考虑原文,掌握原文强调的重点,呈现给读者原文的风貌。意译法是一门技术,要准确地翻译,就必须要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而且必须要有广泛的知识。(高强,2008)。
所以从“金拱门”的翻译来看,译者过度直译,忽略的读者的感受,使得网络上很多对美国文化不太了解的人对这个词产生了同美国人完全不一样的看法,使得这个词变成了一个被人们揶揄的对象。因此,从读者反应角度而言,“金拱门”到底要不要叫“金拱门”还值得进一步商榷。但是,从这件事情,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译者在翻译时不能只是图方便,太随意,需要体现自身的文化素养,并预见读者的反应。“金拱门”的英文其实是非常形象地体现了麦当劳的标志,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大家认可,但是直译后,却失去源语种的美感。
直译和意译的另一个角度即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方法的运用也是为了照顾读者的感受,以读者反应为基础的。例如,西方著名的侠盗罗宾汉就曾被翻译为“济公”,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特征,即,姐夫季平。又如一个著名的例子,50年代,周恩来总理陪外宾看戏,剧名叫《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者向外宾介绍剧情,说了半天客人仍似懂非懂。周总理见状哈哈一笑,告诉外宾,这就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简单一句话,大家都心领神会了。(许建平,2002)
上述例子都表明,在翻译中,意译和归化都是体现源语特色,但又照顾目的语读者的最佳方式,但是意译和归化得以很好的实现对译者要求也更高,所以翻译是一项技能,但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既能帮助我们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但是艺术却要求译者在转换语言的同时,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因此,对于翻译者而言,翻译时要做到考虑读者感受,还要尽可能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升自己。
第一,了解源语和目标语文化,多了解源语的相关文化知识。有的时候,翻译者如果不知道他翻译的相关内容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其所做的翻译也是不合格的。
第二,充分领悟源语信息。不仅要读懂字面意思,还要读出字里行间的意思。
第三,翻译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阅读。阅读只是一种自我的感觉,但是翻译可以影响到其他的人,同时也要考虑读者的感受。
第四,提高翻译的可接受性。尽可能保留源语文体风格的同时,将源语翻译成符合目标语表达方式的语言。
翻译要合理地使用直译与意译,并随时考虑到读者的反应。无论用什么方式翻译,都要尽可能保持源语与目标语的平衡。直译也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时,需要以意义为基础,同时要求翻译者掌握源语和目标语的相关知识和文化背景。译者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才能翻译出更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Nida,E& Charles 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Brill,1969.
[2]高强.浅谈直译法与意译法在翻译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8.
[3]许建平.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J].中国翻译,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