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好选择,构架一种优雅

2017-12-21 18:24雷慧慧
校园英语·上旬 2017年14期
关键词:觉醒选择责任

【摘要】根据20世纪末畅销书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电影《廊桥遗梦》和19世纪末美国小说家凯特·肖邦的《觉醒》讲述的都是女主人公发生婚外恋的伦理爱情小说。两位女主人公都从叫“罗伯特”的情人身上找到了久违的浪漫激情与“本我”的灵魂。她们都在家庭、爱情、性及母爱职责之间痛苦徘徊,最终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也就选择了不同的结局。她们同在必然之中,异在偶然之中。她们是同一种社会事态的两个践行者, 又是跨一个世纪的两个“睡美人”。在经历过同样的“觉醒”后,一个是用死亡来抗争,一个是用生存来超越。本文立足两篇相隔近一个世纪的小说文本,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女主人公爱德娜和弗朗西斯卡的不同选择和最终结局,论证后者理性而合乎伦理道德的好选择,构架了一种优雅,赢得了人们的同情和敬慕。

【关键词】《觉醒》《廊桥遗梦》爱情 责任 选择

一、引论

电影《廊桥遗梦》是一场在夏天的草场、古老的廊桥边发生的刻骨铭心的、凄婉绝美的伦理爱情。一个漂泊世界各地的52岁的单身汉摄影师罗伯特·金凯,因为要拍摄一座古老的“上有顶盖”的廊桥,在美国依阿华州一个人烟稀少的偏僻乡村——麦迪逊县——邂逅了一个普通的中年农夫之妻,曾上过学的意大利那不勒斯女人——45岁的弗朗西斯卡。由于《廊桥遗梦》塑造了一位理性高于感情的女性弗朗西斯卡,从而给追求个人自由、个人情欲、崇尚个人幸福、个性解放的美国当代社会吹来了一股重家庭和谐的清新之风。

小说《觉醒》进述的是一个女性觉醒,尤其是其“情欲意识”觉醒与追求个性自由的故事。在19世纪末美国南部的新奥尔良,女主人公爱德娜是一个已有6年多婚姻生活和两个孩子的少妇,富商庞德烈的妻子。一年夏天,在避暑胜地格兰德岛上度假时,爱德娜与一群克里奥尔人有了较深的接触,开始躁动、不愿再做丈夫的附属和受家庭责任的束缚,努力追求个人的独立与自由。她与克里奥尔青年罗伯特.勒布伦相互倾慕。但为了逃避这无望的感情,罗伯特突然离开。当罗伯特回来的时候,他们相互承认了彼此的感情。然而不久,罗伯特却再次弃她而去。绝望而痛苦的爱德娜最后回到了她觉醒的地方———格兰德岛,游向大海,不再回头。爱德娜的自我在家庭、爱情、性及母亲职责之间痛苦徘徊,无法将这些人生缺一不可的因素组合成一个统一体,最终无法实现完整的自我,只能是自我的分裂。

看上去,这是两段简单的典型的婚外情故事,既没有千回百转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描述,语言也很朴实、自然,既不文气十足、也不艳情四射,但看过之后却让人觉得,这两个很简单的故事隐藏了太多的内涵,它把人类的感情发挥到了极致。这是两段如痴如醉的恋情,圣洁而具有魅力。它揭示出了一种道德和个人价值观,以及社会伦理价值观——当爱情与传统伦理道德相抵触的时候,人们到底应该怎样选择?是选择自由的爱情,还是选择责任——对家庭、孩子的责任?

爱德娜与弗朗西斯卡是世界文学史上两个有独特魅力的女性形象,虽然她们所处的时代、地区有很大的差异,但作为个体,她们面临着同样的境遇——拥有不爱的丈夫、难舍的孩子、相爱的情人(都叫罗伯特),处于婚姻、家庭、爱情的两难选择中。现代社会在对爱德娜抛夫弃子的“觉醒意识”提出质疑的同时,却非常欣赏弗朗西斯卡的家庭责任感。通过对比不难看出,百年以后的现代人在婚姻道德观和对情感的追求上有着明显的进步。

二、浪漫爱情必然使灵魂找到归宿

英国大诗人拜伦说过:“男人的爱情是与男人不同的东西,女人的爱情却是女人的全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说过:“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和推广为爱情,她只有在爱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持力;如果她在爱情方面遭遇不幸,她就会像一道光焰被一阵狂风吹熄掉。”

在格兰德岛度假的那个夏天,明媚的阳光、和煦的微风、美丽的沙滩和大海诱人的海浪声让爱德娜埋藏已久的反叛个性在她心中开始涌动。爱德娜是一个充满了浪漫幻想且拒绝被物化的女性,她不希望是男人欲望投射的对象或客体,而是一个有自身欲望的主体,一个挑战被动女性情欲的传统看法并坚持追求主体性的女性。只是在她婚姻生活里的那些年里,暂时将这些梦想和追求封存了起来。对于爱德娜而言,年轻、英俊而多情的罗伯特是理想、纯真而又浪漫爱情的化身。罗伯特不像她的丈夫对自己漫不经心,而是让她感觉处处受到关注,他的眼神能够透视到她心灵沉睡的角落并把它唤醒。爱德娜对罗伯特的感情让“她再次感受到童年时期、少女时期和刚成年时曾经体验过的痴迷恋情”。罗伯特激起了她封存已久对浪漫爱情的渴望,让她看到浪漫的爱情在生活里可以得到的可能。

古老的廊桥,压抑的农夫妻,孤独的远游客(罗伯特·金凯),两个中年人在陈旧却显得浪漫的房间里共进晚餐,两个天涯沦落人的火热的心渐渐贴近,寻觅已久的灵魂找到了永恒的归宿。弗朗西斯卡出生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受到过高等教育,意大利明媚的阳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铸造了她浪漫热情的天性,她酷爱诗歌艺术,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由于二次大战,到了“女大当嫁”的時候恰好多数意大利青年在战场厮杀,严酷的现实限制了她的选择。后来她嫁给美国退伍军人理查德,跟随他来到美国依阿华州的乡村,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年复一年机械运行的农庄生活是那样单调乏味,注重实际的美国文明时尚使她感到压抑。叶芝的诗、浪漫的情调、烛光下的舞蹈、白兰地——这与保守的小镇、毫无情趣的丈夫格格不入。虽然丈夫忠厚稳重,以自己的方式爱着她,但从来没有进入过她的内心世界。生长环境和个性气质的差异使他们缺乏沟通,缺乏温馨、甜蜜的情意。罗伯特-金凯是一个现代文明中的流浪汉、钢筋水泥海洋中的鲁宾逊、最后的牛仔,在那个“千金一诺随意打破,爱情当作游戏”的文明时代中,他以超人一般的智慧洞察一切、摈弃一切,驾着破车去古老、原始中寻找人生的真谛。天意之中,他与弗朗西丝卡撞在了一起。四天里,她似乎不再是农夫之妻,也不是儿女们的母亲,在和充满野性与灵气的男人罗伯特的交往中,她在灵与肉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三、道德理性与浪漫爱情的偶然选择

两位女主人公都从叫“罗伯特”的情人身上找到了久违的浪漫激情与“本我”的灵魂。这是两个困境相同的女人,又是两个命运不同的女人;是两个追求相同的女人。又是两个出路不同的女人。有意也罢,无意也罢,两个作家对同个谜进行了探索,却获得了不同的发现。

对于罗伯特的不辞而别,爱德娜宁愿以生命为代价也要换回来之不易的自我。她也不愿让孩子们由于她的缘故而生活在流言蜚语中,而唯一能让她觉得自我不会失去的办法就是逃离。埃德娜的溺水自尽暴露了她自身的局限性,她本应该为自己身上负载的多种角色而承担相应的责任。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过分地追求自由往往会把自己禁锢。她与罗伯特的爱情近乎现代人的“一夜情”,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私欲。抛弃“母亲”、“妻子”的家庭责任后去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最终无法实现完整的自我,只能是自我的分裂。

而在《廊桥遗梦》中,当罗伯特·金凯要求心上人“跟我一起走四方吧”时,弗朗西斯卡陷入巨大的矛盾之中,她并不爱丈夫理查德,他们缺乏精神上的共鸣,她对丈夫的感情更像亲人而不是爱人。如果选择了罗伯特,就可以和挚爱的人在一起“住在孟买湾边上古老法国城市的奇妙屋顶饭店……望阿拉伯三角帆船在初起的晨风中扬帆启程……”

试想,假若弗朗西斯卡跟随罗伯特·金凯走了,结果会是怎样?这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是否还会给世人留下如海伦私奔式的伟大?答案是显然的——不会。也许如果是这样,《廊桥遗梦》就是失败的。正如电影《一声叹息》中梁亚洲所说:“拉着你的手没有感觉,可要砍了你的手,就像砍我自己的一样疼”。小说《廊桥遗梦》为读者演绎出了一种残缺的“完美”:既成的婚姻,在弗朗西斯卡的家庭主妇责任感的驱使下,得到继续良好的维持;恒久的爱情,在罗伯特浪迹天涯洁身自好的怀想中,得到更加完整地保存。几十年的平淡生活淹没了她的梦想,却也培养出对家庭无法割舍的责任感、依恋感,弗朗西斯卡为了不伤害丈夫和孩子,在爱与责任面前选择了后者,这段不了的情缘,因世事的羁绊而无奈分离。它展现了一种比初恋乃至青年恋爱更为成熟、更为隐忍、也更为苦楚的中年恋情。这是一种怎样的痛苦与情怀,又是一種怎样的追求!值得读者敬仰的也正在于此。尽管爱情的魔力不可抗拒。可是,如果放弃责任,爱情的魔力就会消失,就会蒙上一层阴影。

四、结语

通过电影《廊桥遗梦》和小说《觉醒》两位女主人公的选择和命运的对比不难看出,百年以后的现代人在婚姻道德观和对情感的追求上有着明显的进步。风格相似的古典与古典之间,是潜移默化里变迁的世风。后者“给相逢以情爱,给情爱以欲望,给欲望以高潮,给高潮以诗意,给离别以惆怅,给远方以思念,给丈夫以温情,给孩子以母爱,给死亡以诚挚的追悼,给往事以隆重的回忆,给先人的爱以衷心的理解”,一切都安排得那么好。作者非常聪明地只给他们四天的时间相爱,其浪漫而不失优雅、热烈而又洒脱、短暂而又漫长的恋情,非常适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也暗合了那些对沉闷的婚姻有所不满的人们隐秘的心理追求,同时由于它的保守、伤感和悲剧结局,让观念传统的人也会产生认同。这是理性与情感的较量,是习惯使然、是母性的体现,更是个人需求与社会法律伦理道德冲突的结果。一种好选择,构架了一种优雅,赢得了人们的同情和敬慕。

参考文献:

[1]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廊桥遗梦[M].外国文学出版社,1995.

[2]Mitsutani,Margaret.Kate Chopins The Awakening:The Narcissiam of Edna Pontellier[J].Studies in English Literature, 1986(70):14.

[3]凯特·肖邦.文忠强,贾淑勤,译.觉醒[M].漓江出版社,1997.

[4]White,Robert.Inner and Outer Space in The Awakening[J].Mosaic:A Journal for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Literature, 1984(17):13.

[5]沈婉芳.论《廊桥遗梦的文化认同》[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9(4).

[6]仝祥民.美丽浪漫的梦中情[J].名作欣赏,1997(3).

作者简介:雷慧慧(1985-),女,汉族,湖北荆门人,武汉理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讲师。

猜你喜欢
觉醒选择责任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谁的责任
责任(四)
《西厢记》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意识的觉醒形象的抗争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