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翻译中编辑与译者的角色定位

2017-12-21 10:55罗城
出版广角 2017年23期
关键词:译作话语权译者

【摘 要】 在当代文学作品翻译出版过程中,编辑和译者肩负着重要使命。文学作品翻译编辑和普通编辑的工作性质有所区别,其不仅需要担任传统的编辑工作,还要针对具体的翻译作品,加强与译者、作者的沟通。文学翻译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同时具备两种语言体系的编辑不多,所以译者代理编辑的现象比较普遍,而这种行为具有一定的风险,需要认真對待。

【关 键 词】文学翻译;编辑;译者;角色;话语权

【作者单位】罗城,武汉晴川学院外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内涵悠远的中国文学而言,要想顺利实现国际化传播,更好地展现文学魅力,做好翻译工作至关重要。翻译出版是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必要条件,属于社会化行为,依赖“翻译作品、出版作品、传播作品和接受作品”的实现过程取得预期的效果。其中,翻译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作品的传播范围和流行时间。文学翻译出版属于一项跨学科的工作,同时受到翻译学、出版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和规则制约[1]。只有立足于翻译出版的角度,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翻译出版的全部过程,充分认识作者、译者以及编辑之间的权利关系,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传播做出贡献。译者从事整个翻译工作,编辑属于出版过程中的工作参与者、协调者。当前,学界比较集中的研究视点在于译者、译法、编辑与编辑职责等方面。本文将从编辑的身份界定、相应权利话语以及译者代理编辑等方面入手,一一探讨。

一、编辑在翻译出版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文学作品从翻译到出版的整个过程,需要作品翻译发起方、具体委托方、作品译者、编辑、经纪人、原作作者以及出版人等多方共同协作,才能够完成。这其中,编辑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通常来说,在文学翻译出版过程中,编辑的职能体现如下。

1.翻译内容审查者

编辑作为整个文学翻译项目的关系方之一,属于出版机构的代表,负责对稿件的政治态度、道德规范、语言规范以及科学性方面进行审查。一方面,编辑通过对稿件的审查工作,以确保翻译稿件内容符合法律规定、表述契合主流意识形态、行文流畅规范,使其与出版机构的预期相符,此为编辑职能“体制化”的体现[2]。另一方面,编辑作为充满知性的个体,在翻译稿件的过程中,难免会将自己的审美兴趣、学识见解融入其中,让出版作品表现出一定的个性化倾向。

2.出版过程协调者

编辑是整个翻译出版过程的重要参与方,其工作内容贯穿整个翻译出版流程。从确定选题、筹划翻译、标准制定、校稿修订、编辑加工到设计装帧、印刷发行都需要相关编辑参与其中并协调配合,才能顺利完成,而且其在每个环节都承担着协调各方关系的角色,特别是协调译者与原作作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从内容层面来看,编辑还对作品的“语言和文化隔膜”起着沟通协调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编辑不应一味地将译者的意见和成果视为最好的选择,而应本着追求完美的谨慎精神提出质疑,这也是为了确保作品的最终质量。从理论上来讲,出版更好的译作属于编辑和译者的共同目的,但二者在实际工作中却总是矛盾不断,而大家能够看到的出版译作一定是各方(包括赞助人等)对存在矛盾相互妥协的最终结果。

3.读者顾问

编辑是第一位阅读翻译作品的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通常会从读者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审读。因为不同人群的知识结构、阅读喜好以及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编辑往往会尝试对译者的翻译策略提出建议,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比如,专业研究人员希望学术翻译作品的内容更加全面,而一般的阅读人群也都存在着某些相似的阅读习惯。诸如此类,现实需求使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改变和选择更加适合和具有针对性的翻译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作品具有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和传播过程中,也不能不重视市场人群的具体喜好,要建立相应的“面向读者(reader-oriented)”的工作原则,以大多数读者的“喜闻乐见”为参考指导,合理地对题名、封面、装帧进行设计,并适当地精简文章内容。

4.翻译质量把关人

对于编辑而言,如何确保翻译出版物的高水准是其工作的主要任务。在整个工作过程中,编辑会不断地对译者的翻译行为提出意见或建议,目的就是希望能够通过与译者的共同努力来提升作品质量,令读者满意。例如,就学术领域的文学作品翻译而言,虽然对译作学术范畴的内容的翻译主要由译者完成并承担相应责任,但是对于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编辑来说,在审阅过程中同样可以发现译作中计量使用、图表绘制、符号文字、数字数据以及学术逻辑结构等方面的失误,对作品内容查缺补漏;同时,编辑还要对译作中援引资料的真实性、参考文献以及作/译者介绍等内容进行核对。从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来看,虽然编辑不如译者,但是细心、成熟的编辑往往会对翻译出版作品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二、编辑及译者话语权问题分析

上述编辑工作内容和职责所在,属于编辑伸张话语权的范围。同时,编辑在译作最后的出版发行环节作用巨大,担负着调和译者译作与读者接受程度的职责。所以,作为翻译出版过程中的主要角色之一,编辑的话语权不容置疑。但是,编辑话语权在不同出版环境中的具体表现是不同的。

1.发起方不同带来的话语权变化

如果整个项目是由出版机构发起或相关策划编辑担任项目委托人的话,那么编辑将能够相对自由地对稿件进行修改,拥有的话语权更大,当然编辑需要承担的责任也会相应增大。如果翻译出版项目是由第三方(出版机构和译者之外)充当发起人或者委托人,而且拥有确切的翻译出版规划,那么作为具体项目执行者的译者以及编辑就只能“照章办事”,按照被告知的意见进行操作,这时编辑的话语权就会受到抑制。在当前出现的网络众包(Crowdsourcing)翻译模式下,编辑在工作过程中拥有的话语权非常有限。再如,翻译出版项目的发起者是译者本人,同时译者自有原稿和版权许可,那么这时作为受邀合作出版机构的编辑的话语权主要体现为——仅需审查所译书稿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仔细审读译稿,保证稿件内容符合出版质量要求,其话语权受到一定限制[3]。endprint

2.具体工作职责领域的话语权

翻译出版过程中,译者对语言文字的转换显然更为擅长,其在这方面拥有的话语权也最大,而在加工阶段,编辑拥有更多话语权。对文本内容进行加工编辑是编辑较为重要的职责之一,文本加工包括正文和副文本部分,其中副文本内容包括作者和译者姓名、出版商的内文本、标题、插页、序言、题词、题记、提示以及内部标题等。同时,编辑还负责对书刊的版式、字体、拼写、字号、开本、封面、纸张、插图、护衬、封套、印刷等涉及装帧设計部分的工作进行审核。读者往往会通过标题、封面、序言等副文本对作品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由此可见,编辑协调完成的副文本部分是否能够符合大多数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消费者是否会购买书刊。编辑给予副文本部分的重视程度代表着其对读者的重视程度;而对于一本书刊而言,副文本简练而全面地对正文本所做的诠释,属于出版商、读者、作者以及译者之间的连接纽带。

3.经验、素养与话语权

翻译项目编辑的工作属性要求其必须具备较高的语言(母语、第二语言)驾驭水准、熟悉翻译编辑行业的工作特点以及具有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这些基本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其在文学翻译出版过程中拥有的话语权的大小。编辑还需对译作涉及的内容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能够对译作原作内容了然于胸,并了解什么样的译文才符合要求,同时熟悉文学翻译的可行性规则,能够识别和把握译文的价值所在。除此之外,编辑如果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将会非常有助于其在出版过程中的资源协调和人际沟通,这无疑会增大其话语权的伸张范围[4]。

4.行业现状、出版环境与话语权

就中国目前的翻译出版行业的状况来看,编辑和译者在工作过程中的实际话语权非常有限,编辑在很大程度上充当着抄写员(scribes)的角色。找出文章中的错别字、语法错误、行文不规范或者前后逻辑矛盾等方面的错误并加以纠正成为许多编辑的重要工作内容;而作者在出版角色构成中的地位却异常突出,部分作者甚至要求编辑不能改动原文任何内容。所以,很多人认为编辑只是一项一般性质的工作,没有创作才华的能力要求。对于这个观点,国际翻译出版领域的学者感到匪夷所思,因为在西方翻译出版过程中,编辑对译作内容甚至书名进行大幅度修改的现象极为普遍。事实上,编辑是最好的读者,他们往往具有丰富的翻译出版经验,能够准确客观地指出作品表层和逻辑上的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和引导作者。

三、译者代理编辑职权的利弊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编辑的地位以及话语权相对于作者而言比较有限,大多数时候只是进行一些诸如文字处理之类的工作。在这一点上,西方编辑面临的情况就截然不同,他们可以更加自由和宽泛地对翻译稿件内容进行修改,这使得他们在更大范围内把控编辑话语权的同时,也在极大程度上保证了稿件质量。不过,语言环境的制约造成西方编辑难以比较透彻地理解中国文学作品,所以能够熟练使用外语、汉语双语,同时又能把握优秀译文并掌握合适语言向度的编辑就显得难能可贵。因此,译者兼任译稿的编辑工作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也就造成了译者代理编辑行使职权的现象。

译者兼任编辑并非不可取,细数人类翻译出版史,能够同时胜任编辑、出版人以及翻译家工作的杰出人才并不在少数。从本质上来看,编辑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与译者存在相似之处,他们都是作者和读者的沟通介质,在作品推广传播预期和经济利益获取上拥有一致的目的。有时候,优秀译者的翻译作品在艺术水平上也有可能超过原作。

既然编辑与译者的工作相似,那么基于上文所说的译者兼任编辑工作的事实是否可以干脆让译者“连译带改”呢?结合目前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出版现实来看,译者兼任编辑职能的现象并不少见。译者通过自己的翻译对原作进行再现,理论上来说其拥有一定的自由修改权限,但是一旦兼任编辑工作后,基于工作经验及能力要求,译者却往往无法实现编辑应有的全部职权。同时,在翻译出版过程中,如果缺少了编辑角色的职权履行,势必会影响翻译作品的质量,亦与翻译出版规范不相符,到最后会对原作者、作品、读者以及译者造成损失。所以,作为“最后把关人”的编辑角色不能缺失,而译者兼任编辑职权的情况只能作为一时的考虑,不宜长久存在[5]。

文学翻译出版项目中的编辑行为,从意义价值上来说,不能与通常人们理解的编辑行为等同,因为在文学翻译出版过程中,编辑会针对原作权威进行解构,并且构建和伸张属于“改写者”(译者)的话语权。基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原作必然在某种层面上存在不足,虽然其一经出版读者便对它的内容和形式形成固定的认同,但也绝非完全不可改变。编辑通过对译稿的再编辑加工,提升、改进翻译出版作品的质量,可以达到相对完美的状态。

但是,该过程并不是对原作权威的全面否定。一方面,作为原作者智力活动的最终成果,原作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应该得到编辑和译者的认可和尊重;另一方面,在当前普遍倡导跳出“西方中心主义”思想的背景下,我国文学的主体性也应该得到尊重。因此,译者代理编辑时需要更加慎重地对待相关编辑操作行为,如进行删节处理。实际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往往面临选择上的困难。一方面,从翻译学角度来讲,译作需要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作,不建议随意删节;另一方面,为了使最终作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又不能不进行相应的删节。同时,结合中国当代文学在西方文化系统的边缘地位以及基于对西方出版市场的预期和读者喜好的考虑,编辑对译作进行增删往往需要基于现实的合理需求[6]。

从编辑的工作特点来看,在有利于原作正常推广和再现的前提下,对译作进行合理修改和删节属于编辑正常的工作范围,也是其话语权得到发挥的体现。但是,一定要慎重对待,既不能废用,更不能滥用,要合理掌握删节程度。编辑作为整个出版项目的协调者,在需要对原作做出重大调整的时候,需事先得到译者和作者的应允,否则有可能陷入司法纠纷。同时,编辑是作品的首位读者,有义务在保证原作完整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考虑和照顾读者的喜好。

文学传达的价值观念具有跨越语言和民族的特性,就实现人类情操陶冶来说,文学翻译出版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所以,对于投身该行业的出版人、译者和翻译编辑等参与者来说,应当在不侵害他人正当权益的前提下,尝试顺应、引导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喜好,让其从译作中读到不同文化的差异,并引发读者的思考,最终实现文化传播无疆域的目标。

编辑在翻译出版过程中充当着出版审查人、读者顾问以及译作质量把关人等多重角色,同时又是整个翻译出版过程中各参与方的沟通协调者。对于翻译编辑而言,其主要任务就是同其他参与者一起,通过努力让原作以另一种语言形态获得再现、传播,并能够受到读者的欢迎和认可。在整个过程中,编辑更多的时候处于“幕后工作者”的地位,是译者和读者都比较依赖的工作角色。

编辑通过审查和修改稿件来伸张话语权,在此过程中,编辑的个性特点和职业特征都会对翻译出版作品产生影响。编辑显性和隐性的工作角色特征,往往容易使其在伸张话语权的时候陷入两难境地,所以,编辑权利的实现程度极为重要。具体到中国文学的海外翻译出版,一方面,编辑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和专业知识,做到合理、谨慎地完成本职工作,以避免译者“连译带改”情况的过多出现;另一方面,出版机构还需要从整体上对编辑资源进行合理统筹,做到中文编辑和外文编辑都能“长(处)有所用”。概言之,权利与责任共生共存,不同翻译出版环境中的编辑都肩负着不同的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

[1]黄梨. 中国文学翻译出版“走出去”:问题与对策[J]. 出版广角,2016(2).

[2]王宁. 翻译与文化的重新定位[J]. 中国翻译,2013(2).

[3]胡庚申. 从“译者中心”到“译者责任”[J]. 中国翻译,2014(1).

[4]赵舒静. 从出版角度谈文学翻译质量[J]. 出版广角,2015(12).

[5]李民. 论译者角色的伦理特性[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6).

[6]吴思珊. 文学翻译译者的地位和自我定位[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endprint

猜你喜欢
译作话语权译者
例析初中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what用法大搜索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SOME汉译初探
英语中“吃”的表达方法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