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蓓蓓
[摘要]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从国企改革与国企审计间的联动关系出发,分析目前国有企业审计工作中呈现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审计;改革
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在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国有企业审计是保护国有资产、防范重大风险的一种国家审计,对促进国有企业良性发展、推动国企改革稳步施行意义重大。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审计的发展变化呈现出联动关系:一方面,随着国企改革的推广与深化,国有企业审计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创新理念、完善体制、改进方法等新的要求应运而生,另一方面,顺应深化改革形势、遵循当下审计要求的国有企业,能更好地承担与履行自身责任,帮助提高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近年来,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决定、“十三五”規划纲要、《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的若干意见》等,均强调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国有企业审计的重要作用,并为国有企业审计奠定了工作基调,指明了改革方向。
一、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审计的新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国有资产的规模、质量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获利、竞争能力与运营、规范情况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然而,当前的国企队伍中依旧存在着公司治理结构混乱、内部控制缺陷明显、经营效率亟待提高的企业,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国企内部的舞弊行为越发隐蔽,新的风险不断显现,这就需要国有企业审计做出及时的调整与改进,在动态审计环境中始终发挥其预防、揭示、抵御风险的职能,为国企的健康运营与长足发展保驾护航。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实行企业国有资产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全覆盖”要求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职能,提升国有企业审计效益,但是执行起来阻碍较多,挑战较大。当前,国有企业审计的审计监督覆盖范围不够全面,在企业类型、出资方式、履责主体、地域国境、审计时段等方面难以实现全面覆盖。风险导向下的审计工作虽强调突出重点,但审计重点对象、重点领域之外留有真空区,为舞弊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加之国有企业大都规模体量巨大,从属子公司众多,涉及境外投资与资产庞杂等特征在客观层面加大了“全覆盖”的难度,使得审计工作的“全覆盖”进程困难重重。
二、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国有企业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监督内容单一
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审计还是侧重于财务收支和合法合规层面,对投资运营绩效、社会责任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等层面缺乏应有关注。偏重财务的审计具有滞后性这一固有局限,对国有企业未来经营发展的指导帮助有限,且部分财务数据易被操纵粉饰,难以反映企业运营的真实情况。而法律导向性的审计,虽判定清晰、操作简单,但却无法促进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等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国有企业总体格局上的持续提升与发展。
(二)审计工作难度加大
近年来,国有企业改制、改组、联合、收购、兼并等活动频繁,不少企业的产权结构、治理框架、经营活动、经营范围等发生了重大变化。深化改革下的国企数量显著减少,但扩张规模、混业经营、调整结构等趋势明显。在审计团队规模与水平相对稳定,审计对象减少的同时,审计事项与审计内容反而扩充,造成了工作量的大幅提高;而行业界限、地域界限、所有权界限等的跨越与打破,则加剧了执行审计监督的复杂程度;再者,改革后的部分国企在资产、负债、营业收入及利润方面变化较大,相关数据的可比性降低,加之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的改变,为审计证据的获取与合理意见的出具增加了阻碍。综合考虑,深化改革形势下的国有企业审计工作难度加大。
(三)审计成果利用不足
当前,许多审计单位把审计报告当成工作的终点,一旦出具了报告,则将其视为任务完成的标志,不再关心报告后续的解读、使用情况,更不善利用审计成果形成工作总结,从多份总结中归纳要点、提炼重点、识别难点,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为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借鉴。而相关的其他政府部门,也很少利用审计报告的事实反馈来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方向,致使审计成果的利用不够充分,造成审计效率的低下和资源的浪费。
(四)审计人才缺口明显
在审计要求和难度加大的审计工作面前,国有企业审计的从业人员缺口明显,能够紧随改革变化、胜任高强度与高复杂度的审计人才更是稀缺稍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下,部分国企审计人员对改革精神的领会不够深刻,对宏观政策的把握能力不足,对专业领域更新知识的吸收不够及时,对定性分析量化操作的应用不够熟练,对被审国企相关行业的背景缺乏了解,在加上持续培训和激励机制的缺失,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忽略,审计工作相对集中、时间相对紧迫的客观制约因素,现有审计资源明显不足以应对当前的审计工作。
三、完善国有企业审计的相关建议
(一)转变思维方式,创新审计方法
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形势,要善于发现并归纳国有企业在改革前后的异同点,针对国企改革后的新特征及反映出的新问题,应及时转变思维方式,鼓励强调创新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动态应对。例如,在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基础上,可利用大数据时代的数据信息优势,通过研究数据间关系和甄别异常数据波动等方式,更加高效、精准地揭示、定位、预防、降低审计风险,并将审计范围扩展到未曾关注的领域与层面,防范新的审计风险。还可将经济责任审计与经营绩效审计、社会责任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等有机整合,尽可能多方面、多维度地勾勒出国有企业的运营全貌。
(二)明确各部门职能,加强跨部门沟通
在执行并实现“全覆盖”的审计要求下,现有审计资源的使用效率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前,我国财政部、审计署、国资委、证监会等的职能定位中均包含政府审计的成分,共同扮演着监管角色,各部门之间因分工不明、沟通不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形成了监管的盲区。为有效提高审计监督的效率,各部门应明确分工,注重交流,积极配合,加强协作,找准自身职责和工作侧重点,共享有效信息以避免重复劳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工作的事半功倍。另外,应根据国有企业的类型与具体特征分类进行审计,针对关乎国计民生、群众利益的国企审计应拓宽审计范围、加大审计力度,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有效资源与审计成果,对于该简政放权的环节应交由会计师事务所和国有企业内审部门执行,形成国家审计牵头统领,与内外审联动配合,借助多方力量,使审计工作的开展实施保质保量。
(三)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审计成果应用
在审计成果的应用方面,一是按照生产企业、流通企业、金融企业等分类方式将国有企业进行行业归类,建立每种类型国企审计的适用法规、审计方法、常见问题数据库,并将之上传至共享平台,实现审计成果的多次利用,提高审计效率,增强审计资源的利用率;二是审计成果的载体不再局限于审计报告和审计调查报告,可以采用审计信息、审计专报、审计案例、审计论文等形式对审计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审计建议,建立更有效渠道,传播和利用审计成果。三是要对现有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进行完善,规定国有企业审计结果的公告范围、内容和方式,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力度,提高审计结果的透明度,回应社会公众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关切。借助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力量,共同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
(四)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团队建设
制度体系的保障、方式方法的创新,仅仅为国有企业审计提供了良好环境和得力的工具,而实现、高效审计工作的执行,最终还需要依靠相关审计人员完成。在加强国有企业审计团队的建设方面,首先应着力提高现有在职人员的思想高度、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要加深审计人员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解程度,提高其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和遵守,定期进行职业能力再教育,支持团队成员在计算机科学、软件开发等领域的学习,鼓励其掌握金融、法律、环境学、统计学等财会之外的知识,以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其次,应积极引入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扩充审计队伍,充实审计力量。积极联系高校教师和企业相关领域的权威人士,参与审计项目或者为审计组提供业务指导和咨询。不断为审计队伍带来新思路,注入新血液,强化团队综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