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斯库勒湖的惊鸿一瞥

2017-12-21 22:52甘建华
西部 2017年6期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瓦尔斯柴达木

甘建华

尕斯库勒湖简称尕斯湖,蒙古语意为“白玉圈子”“镶着银边的湖”——因为湖的四周不断有析出的结晶盐,如同白玉,又有“苦咸”之意,还有“从地下散发出的怪味”的意思。清代蒙古族称它噶斯淖尔或噶顺淖尔,哈萨克族称它格孜库勒湖,又有蒙维合音“自然湖”的意思。

尕斯湖——柴达木盆地西部最大的湖,位于茫崖花土沟镇西南五六公里处,东西两端分别是切克里克和阿拉尔草地,南面是终年积雪、巍峨雄峻的昆仑山西支祁曼塔格山(一说阿喀祁曼塔格山),北面是黄沙弥漫逶迤腾浪的阿尔金山余脉阿哈提山(一说扎哈北山)。这是一个封闭型内流盆地,主要由阿拉尔河(又称铁木里克河)、大河坝河(又称卡尔马玲河)以及季节河的潜流补给。它属于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褶皱区第三纪以后才开始发育的盐湖。湖面海拔两千八百三十五米,约一百四十平方公里,湖表卤水面积一百零三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处八米,最浅处不到一米。湖岸环布着灌木、荆棘、芦苇、芨芨草、沼泽、湿地、草原,栖息着斑头雁、灰雁、天鹅、黑颈鹤、野鸭、环颈鸻、戴胜、反嘴鹬、白尾鹞、鸬鹚、灰椋鸟、粉红椋鸟、蓑羽鹤等二百四十四种鸟类(《茫崖鸟类志》)。尕斯库勒湿地是青海省鸟类重点保护区。

柴达木盆地曾被称为“生命的禁区”,是人类的文化活动让这片山水广为人知。涉及尕斯库勒湖的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是诗人李季1954年写的《柴达木小唱》:

辽阔的戈壁望不到边,

云彩里悬挂着昆仑山。

镶着银边的尕斯湖呵,

湖水中映照着宝蓝的天。

这样美妙的地方哪里有呵,

我们的柴达木就像画一般。

黄河长江发源在昆仑,

柴达木井架密如林。

油苗遍地似春草,

风吹油味遍地香喷喷。

这样富饶的地方哪里有呵,

我们的柴达木是个聚宝盆。

工业化的祖国要血液,

无数的飞机汽车要食粮。

愿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年轻人呵,

柴达木正是大显身手的好战场。

这样理想的地方哪里有呵,

柴达木是我们光荣的家乡。

这是有史以来写尕斯库勒湖的第一首诗,写尽了这块沉雄大荒的神奇瑰丽。茫崖花土沟在这之前无诗,之后再未见到如此霸气雄强之作,堪称孤诗独芳,此空其群。

事实上,最先深入尕斯库勒湖畔并有文章传世的,并不是咱们中国人,而是一百多年前的外国考察队和探险队。有史可查的第一人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探险家、旅行家、自然科学家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普尔热瓦尔斯基(1839-1888)。这个出生于白俄罗斯贵族家庭的旧式军官,曾在波兰华沙军事学院教授地理,后来成为俄国皇家地理学会荣誉会员。他毕生致力于考察中亚,先后四次来华探险,两次涉足柴达木盆地,发现了后来以其名字命名的普氏野马、普氏原羚及双峰野骆驼。普尔热瓦尔斯基1886年1月22日晋升少将军衔,1887年获得俄国皇家科学院授予的金质奖章,被选为德国皇家哈雷自然和医学科学院院士、法国和荷兰地理学会名誉会员。

1876年八九月间,普尔热瓦尔斯基在新疆罗布泊地区考察时,“发现”了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的阿尔金山和“真正的中国历史上的罗布泊所在地”。原来,在当时欧洲流行的地图上根本没有阿尔金山的踪影,从罗布泊向南直至昆仑山一带,都被划为沙漠地带。而普尔热瓦尔斯基所见到的,则是在此区域内横亘着一条巨大的山脉,这就是阿尔金山。1884年六七月间,他和同伴进入柴达木盆地,翻越布尔汗布达山西端,行至达布逊、格尔木,由此沿盆地南部地带直向西行。10月25日从乌图美仁河出发,第三天黄昏时候到达甘森,再走两天到达尕斯库勒湖东岸,并在那里宿营。

普尔热瓦尔斯基的眼中:“尕斯是一片平坦的盐碱滩,较为准确地说,是海拔两千七百五十米的一处低地。这片盐碱滩的北面有一个尕斯库勒湖。湖的四周长约四十八公里,其形状像一颗豆子,湖水很浅,从我们走过的南岸看去,离岸几米远的水深只有六七厘米。水中盐分很高,冬天也不上冻。湖底有很厚的盐层,其中一部分从岸边也能看出来。盐层露出来的地方,当然完全不长植物,从远处看,好像被冰雪覆盖一般。在盐分少的地方,尤其在泉水边以及泉水浇灌的沼泽地上,长着浓密的沙拐枣树丛,草本植物除了芦苇、羊茅还有鸭茅,形成一片丰美的草场。”

在普尔热瓦尔斯基《走向罗布泊》一书中,有他对尕斯库勒湖地区卓有成效的考察记录。他没有满足于单纯地理学上的探险,而是尽可能地搜集一些民族、习俗、人种、传说、古生物及动植物等方面的资料。因此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博物学家。在他看来,“尕斯比格尔木和乌兰格日尔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要差得多,但蒙古人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却对这个地方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甚至从当地人那儿搜集到了清朝雍正初年,和硕特蒙古亲王罗卜藏丹津(其文译音丹仁·洪泰吉)率部叛乱,遭到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年羹尧麾下奋威将军岳钟琪(岳飞第二十一世孙)的重创,其男扮女装经尕斯口独自逃往新疆准噶尔的轶事,并将民歌《尕斯滩芨芨草》记录下来,使之传唱到了欧洲。

抵达尕斯库勒湖之后,普尔热瓦尔斯基派出其忠实战友伊林齐诺夫中士、铁列绍夫中士,各自率队寻找通往罗布泊的道路。铁列绍夫三天后侦察了宿营地以西七十五公里的前进道路,捕获了七只藏羚羊,不仅解决了肉食问题,而且还用四只藏羚羊的毛皮做了标本。伊林齐诺夫一行出发后的第二十天,找到了通往罗布泊的路线,这是经过千辛万苦才获得的成功。“就这样,幸运之神再一次对着我们微笑。一旦找到了翻越阿尔金山的通道,就等于跨过了进入塔里木盆地的门槛,而且这个门槛是马可·波罗以后的欧洲人一个也没有跨入的。”

2014年,俄罗斯为了纪念普尔热瓦尔斯基诞辰一百七十五周年,发行了一枚邮资纪念封。信封邮票上,普尔热瓦尔·斯基的肖像以蒙古自然风光和他首次发现并以他名字命名的“普尔热瓦尔斯基马”为背景。封图是他探险柴达木盆地的画面,信封发行一百万枚。

继普尔热瓦尔斯基之后,斯文·赫定对中国西北进行了接力探险,并对柴达木盆地表现出同样的兴趣,在神奇的西部之西尕斯库勒湖畔留下了惊鸿一瞥。他俩在地理探险方面可谓出众,虽然对山川和人文历史各有偏好,但都博闻强识,意志坚定,能够苦中作乐,甚至都终生未娶。

斯文·赫定 (1865-1952),瑞典斯德哥尔摩人,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探险家”,有人甚至将他与诺贝尔齐名并列。他师从德国地理学家和中国学专家李希霍芬,获得博士学位,先后五次游历、探险中国西北各省区,两次进入柴达木盆地。1896年7月,在确认了罗布泊位置后,他率队由新疆和田经柴达木西端尕斯口,闯进可可西里无人区,经历五十五天与世隔绝的孤独旅程,翻越布尔汗布达山脉,到达柴达木盆地南部地带,经托素湖、可鲁克湖、尕海、茶卡、布哈河,到达青海湖、丹噶尔、西宁,最后去了北京。1899年6月,探险队沿塔里木河到达罗布泊洼地,发现楼兰古城,再翻越阿尔金山,于翌年7月初到达尕斯库勒湖畔,再入藏北高原,之后返回新疆诺羌。1923年脱稿的《亚洲腹地旅行记》详尽记述了他的考察经历和沿途见闻,其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先后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文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斯文·赫定不仅富有追求未知的冒险精神,而且有着精湛的文学天赋,《亚洲腹地旅行记》写得翔实而有趣,有读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那样的情趣,甚至有人把它比作“科学的中国《西游记》”,这一点也不过誉。譬如,他写到将进入尕斯库勒湖盆地时的情景:“我们终于来到一个山谷入口,谷底有一条涓涓小溪,于是在这里休息一阵子。头一桩事情便是放下三只狗,它们连腿都伸不直了,但一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就冲过去大喝特喝,又活过来了。它们喝一阵水,咳上一会儿,清清喉咙,继而喝个不停,最后干脆泡在溪水里,调皮地打起滚来。想到漂亮的玛西卡没能支撑到这里,我不禁为它感到伤心。”

曾经有人以为斯文·赫定没有到过尕斯库勒湖,《亚洲腹地旅行记》中不见这个湖的名字,其实书中已明确地写道:“后面的几天里,我们翻越头两座山脉——阿斯丁塔格(Astin-tagh)和阿卡多塔格(Akato-tagh)。在阿卡多塔格的垭口上,我们看见南边的第三座山脉祁曼塔格(Chimen-tagh)。在此山和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之间,有一道长长的宽阔山谷,里面有一个湖泊,我們就在湖畔安下营地。走到铁木里克(Temirlik)河边时,已到海拔九千七百英尺的高度,我们正在向荒凉的青藏高原上更高的高度挺进。我们在河边待了一天,让牲口休息休息。这时,一支商队运来我们从切克里克(Charkhlik)订购的粮食。”这些地名都是尕斯库勒湖周边的山河,而那个湖泊就是确凿无疑的尕斯库勒湖。

就在尕斯库勒湖畔,斯文·赫定遇到一个奇人,“他总是喜欢独来独往,头昂得高高的,有一种君王的气势”。这个孟达里克总部派来的信差,名叫艾尔达特,阿富汗人的后裔,会说波斯话,长着鹰钩鼻,短短的胡子,双眼充满忧郁。他比谁都更加了解青海、新疆边界地区的情况,以捕猎牦牛为业,一年到头独自住在大山里,吃的是野牦牛肉,喝的是雪水。他所有的财物不过是每天穿在身上的衣服、一件毛皮长袍、一把长枪和一些弹药而已。每到夏天,他的兄弟们便赶着驴子上山,来取他捕获的野牦牛皮,之后转运到克里雅的市集上兜售。斯文·赫定曾与他有过这样一番饶有趣味的对话,问:“如果打猎打不着东西可怎么办?”答:“那就饿肚子呗!等再找到一头牦牛就好了。”“冬天那么冷,夜晚你睡在哪里呢?”“峡谷和山洞里。”“难道不怕有野狼?”“不怕,我有枪、拔火罐、打火石和火种,到了晚上我就生火。”“碰上厉害的暴风雪,不会给雪埋了吗?”“会的,但是我总有办法出来。”“你老是一个人,难道不会闷得慌吗?”“不会。除了父亲和几位兄弟,我也没有什么好挂念的,而且他们每年夏天都会上山来待上几天。”在斯文·赫定看来,艾尔达特身上有股迷人的神秘气息,就像是童话故事里乔装隐居的王子。他问对方是否愿意跟随他去西藏,艾尔达特当即应允,并将穿越祁曼塔格山区的秘密小道指给他看。

斯文·赫定撰写的另一本著作《亚洲历史的探险》,附有1927年至1935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主要路线图,非常精准地标明了“尕斯库勒湖”的名字和地理位置。

顺便说一句,正是在1927年5月中瑞科考开始前,瑞典文学院怀着消灭地理空白点的初衷,委托斯文·赫定到中国后,顺便打听中国有哪些好的作家。斯文·赫定将此事委托给了刘半农。刘半农推荐鲁迅先生并委托台静农给鲁迅先生写信传话。鲁迅先生9月17日收到台静农的信件,八天后回信表示:“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这‘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好笑”。

继普尔热瓦尔斯基和斯文·赫定之后,也曾有过其他外国探险家、旅行家到过尕斯库勒湖,大都可以忽略不计,但英国人皮特·傅勒铭(1907-1971)却不能不提。他是英国第一主流大报伦敦《泰晤士报》记者,1933年主动要求派驻中国,随后著有《北京围城记》《独行中国:1933年的中国之行》等,其中《刺刀向着拉萨:1904年英国侵略西藏详记》一书,1996年在中国被改编成中国电影《红河谷》(冯小宁执导,宁静、邵兵、多布吉、应真等共同出演)。其胞弟伊恩·傅勒铭(1908-1964),著名小说家、特工,以自己丰富的间谍经验,创作了风靡全球至今不衰的《007》系列作品。另有一种说法,胞兄皮特·傅勒铭乃是其创作原型,好莱坞拍摄大片所选历代男主角詹姆斯·邦德,大都神似酷肖皮特·傅勒铭。

1935年,皮特·傅勒铭前往南亚西北部的克什米尔采访,不确定那儿的少数民族是否会发生叛乱,皮特·傅勒铭从北平(今北京)迤逦西行,到了青海湖,翻越橡皮山,成功地从东到西横穿柴达木,到了盆地西端的尕斯库勒湖,再从茫崖尕斯口去新疆且末。翌年在伦敦出版《鞑靼通讯:从北平到克什米尔的旅程》,所附路线图及关于今海西州境内的人物及景物照片多幅,对海西州的描写有数万字,内容涉及盆地内的蒙旗王公、避居于柴达木的白俄哥萨克、沿途地名、风土人情等。

傅勒铭一行去新疆,为什么不从兰州直走河西走廊,而是经西宁穿越柴达木呢?《鞑靼通讯》第一章说:“当时战争形势危急,新疆因为苏联的介入,情况也很复杂。我们原先的探险路线已明显行不通,所以改变了路线,选择从青藏高原去新疆,途经青海的一些地方,包括柴达木盆地,它距离海平面至少九千英尺。只有通过这条路线,我们才能免遭毒害。曾经就有一位名叫凯瑞的地理学家,也是经过柴达木盆地逃生的。在柴达木,我们能看到一些搭起的帐篷以及一些飞奔的野生动物。这里的人主要是鞑靼(蒙古人),做着一些比较原始落后但还算赚钱的生意,他们的生活比较安详。”

傅勒铭书中所附路线图,特别标注了“Issik Pakte”(伊塞克湖),即今之茫崖花土沟地区的尕斯库勒湖。关于“伊塞克湖”这个地名,说起来非常有意思。它与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国境内的伊塞克湖(Issyk)仅仅只有一个英文字母之差,因此有人将两个湖泊混淆。1888年10月20日,普尔热瓦尔斯基病倒在卡拉克尔城伊塞克湖畔。高烧中他呻吟道:“好了,这回我要躺下了……我死以后,一定要把我葬在伊塞克湖畔水波打不到的地方,墓碑上只需简单地写上‘旅行家普尔热瓦尔斯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下令为之立纪念碑,并将此地更名普尔热瓦尔斯克。最有意思的是,真实的“007”到过中国伊塞克湖(尕斯库勒湖),并留下一张在湖畔红柳丛中野炊的照片。

皮特·傅勒铭一行从西宁往柴达木的向导最初是马步芳一个小妾的父亲介绍的,姓李,汉蒙混血儿,家住诺木洪。过了格尔木,到了台吉乃尔,隐居在此的白俄鲍罗迪辛接替了向导的位置。这个年已五十岁的哥萨克,出生于西伯利亚阿克莫林斯克,原本在阿年阔夫将军手下任小军官,后来与红军作战后败入新疆,辗转到了柴达木,帮助鞑靼收购牦牛皮和尾骨,非常擅长与人打交道。他的妻子和孩子仍然在故乡,所以他想家的念头越来越强烈,在尕斯湖畔唱俄罗斯民歌时,眼泪从他脸颊上不断地往下淌。

与皮特·傅勒铭同行的,还有瑞士人艾拉·凯瑟琳·梅拉特(1903-1997),北平法国公使馆颁发的护照上其汉名为“麦雅”。她曾是瑞士陆地冰球团队女队队长和国际滑雪运动队员,还是一位探险家、旅行作家和摄影师。1934年,她被发行量达一百五十万份、号称“全世界最大的报纸”的法國《小巴黎人报》选派其到中国满洲里,负责报道日本占领军的情况,她在那儿遇到傅勒铭。翌年2月,他们相约克什米尔之行,历时七个月完成了这桩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937年,她在巴黎出版法文游记,并在伦敦出版英译本《禁忌之旅:从北平到克什米尔》。除了记载因人而异,该书其他方面与傅勒铭所写的差不多,都有专门写到尕斯库勒湖。稍有不同的是,梅拉特行文纤细,有女性柔肠,处处可见对“英国骑士”的爱恋,似乎随时都在琢磨他的心思:“皮特心里会怎么想呢?他将会如何表现呢”。可能因为这两本书涉及许多边疆史地知识,时光流逝整整八十年了,迄今都没有见到中译本。

之后,梅拉特继续奔走亚洲各国,报道政治及战争局势,直到1945年回到瑞士,住在阿尔卑斯山村专事写作和滑雪运动。1955年,梅拉特获得英国皇家授予的Percy Sykes爵士纪念奖章,1986年,她曾到中国西藏旅行,1997年谢世,享年九十四岁。英文网站有几张她晚年的照片,除了头发斑白、皮肤皱褶,眉宇间一如当年在中国时的模样,从照片上看,她的眼神淡定执着,似乎深不见底,一望而知曾饱经世事沧桑。

猜你喜欢
柴达木盆地瓦尔斯柴达木
柴达木盆地:山水聚宝盆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盆地东部中生代以来构造应力场及构造演化
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折返过程对金红石成矿的制约:
不同作物秸秆对青海柴达木盆地野生大肥菇菌丝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