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玲
摘 要:克莱尔·麦克福尔的《摆渡人》令人震撼的绝不仅仅在于它讲述一个灵魂生死还原的故事,而在于她把灵魂、天堂、生与死、爱与孤独这些传统的命题放置于当下的生活中。这部作品以一种悄然的、细密的方式给我们打开了灵魂之门、天堂之门,让我们以生的方式赴死,又以死的方式爱生。
关键词:《摆渡人》 灵魂 生死
人死后会怎样,无数个人这么问,也有无数个人试图写。祥林嫂问过,鲁迅说,大约人死后是有灵魂的。无数个人写得玄之又玄,幻之又幻,乃至于我看到《摆渡人》的中间时段时,也以为这不过是一部纸质版的玄幻小说。以为又是作家天马行空的大胆想象,然后常规性结尾。然而,在看的过程中,似乎,似乎有一种什么东西一点一点攫住了我,慢慢勒紧了我的喉咙。它让我很闷很累很辛苦,以至于喘不过气来,我感觉我的心与脚在字里行间不停跋涉。再一次,我遭受着一本书的折磨和伤害,它对于我的打击让我屡次绝望。作家塞壬说,“当生活‘硌着你了,你已经在场”。?譹?訛生活,也包括自己所看的这样的书。这本书,已经不是硌着我了,而是击痛了我,它让人心碎,又让人难以哭出。这些硌着我,击痛我的书在我心里就是名著。我不想给名著下个定义,也不想给经典下个定义,我觉得所有给经典和名著下定义的定义都不足以说明其要害。我认为的经典和名著的核心就是:它让你受伤害,它给你灵魂痛击。我觉得这就是经典,就是亘古不变的名著。古典文学中我爱《红楼梦》,当代文学中我爱《平凡的世界》,西方经典中我爱《简·爱》,西方当下经典于我则是《摆渡人》。
一
那些经典,曾经在某个岁月,深深伤害了我。我说伤害,是说它们严重影响了我的感受、我的生活、我的观念。在当时的岁月里,我如梦如幻、如泣如诉地持续了很长时间的悲痛因素。在这段岁月里,《摆渡人》又让我陷入他们以及我的世界难以自拔,而且影响着我的思、我的念,我的憧憬,我的未來。然而,翻遍书的前后评价,我则认为那些读者的评价不是迪伦和崔斯坦的,不是我想要的,不是我所思的。我觉得只有我明白麦克福尔,只有我明白迪伦和崔斯坦,我就是迪伦,寻找着自己的崔斯坦或渴望遇见。
无论是中国文化的泛自然论,还是佛教的轮回,抑或是基督教文化的天堂论,都相信人死后会有灵魂的,只不过中国文化是若隐若现地相信,其余两者则是较为肯定地相信。柏拉图的《理想国》充满浪漫主义地描绘了天堂的盛景,《神曲》里也实在地刻画了地狱、炼狱的残酷,以及天堂的灵光乍现。虽然如此,这些却似乎总是与我们那么遥远。这并不是因为这些作品叙写的年代久远,而是它们本身带有训教的意味,与我们的身体和心就没有了切近的感觉。这些作品所宣示的死后生活是面向大众所有人的,因而那种死后的生活就离我们很远,我们也不觉得有什么震撼和灼痛皮肤的感觉。但这部小说写的是当下人的生活,而且整部小说没有嘈杂和喧哗,人物少到可以只有两个人,只有个体的体验,这时候,我们就感觉是自己在步履行走,是自己在往生的路上行走,感受非常切近。
人死后,灵魂会怎样?很多人瞬间或持续地想过这个问题。唯物论者当然会说,人死后就会灰飞烟灭,什么也没有。但这些不足以说明问题。
人死后,是进入天堂还是地狱?假如进入的是天堂,是否会一步登天?人活着很烦恼,很累,甚至很厌世。但是,死后,会不累吗?答案是否定的,人死后还会累,灵魂会很累。即使要进入天堂,你也得冒进入地狱的危险。在那些希望死能解脱一切的人那里当然不希望如此。然而,事实却并不如此。人死后果真就解脱了,就轻松了的话那倒也罢了。但如果你相信灵魂还在,那么死了一点也不比活着轻松。这就是《摆渡人》告诉我们的。佛教将涅槃作为上乘境界,涅槃斩断了生死轮回的根,再也不用经历生与死。但涅槃不是每个佛教徒都能做到的,世间能做到的也就很少的一些大德高僧,俗人几曾能免?然而,迪伦和崔斯坦漫长的征程让我们懂得了人何以生,何以死。涅槃而弃绝轮回,是因为信仰的存在,生的死灭与寂静是最终的归宿,然尘世之人还得继续在尘世生存。生命只有一次,但没有死过的,哪里懂得这其中的含义。假若生命有第二次,你会怎样度过?对于迪伦来说,她明白了第二次生命的含义。她将与心爱的人不离不弃,她将珍惜她之前认为糟糕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在她地狱般地通向另一个世界的路上,她已经明白了这一点。所以,在她进入另一个虽没有天堂那边美好,却也平平静静的生活时,她不愿意再过一个人无休无止的生活而毅然决然冒着进入地狱变成魔鬼的危险,给了自己第二次选择。与生与死相比,没有爱的孤独最令人难以忍受。
一本书,可以看两遍,乃至第三遍,看的过程中人始终很辛苦,像在真正的长途跋涉,不仅心累,看完了也累。当我把目光转入自身的肉体,转入现实的实在时,才顿觉天地一物,更辛苦。第一遍看《摆渡人》,我没看懂,不知写的什么。刚开始看时,也跟书中的女孩一样,很着急,想知道男孩是否可以把自己带出去,带到有亲人的地方。但却越看越不对劲,他们怎么走都走不出荒原。最终,我也是看懂了,正如崔斯坦所说,女孩其实已死,在阳世她已不存在,她的那些不耐烦、疑惑都是徒劳的挣扎。她现在只是个灵魂,而她的灵魂还要在荒原上艰难跋涉才能到达终点站。对于祥林嫂来说,人若没有灵魂当然最好,她就再也不受折磨了,因为她捐不起门槛。之前的希伯来文明和希腊文明,理所当然地认为人是有灵魂的。我此前也乐滋滋地认为人有灵魂当然好。现在想来,有灵魂是不好的,灵魂在去你的死后的归宿的路上,要遇到魔鬼、各种恶劣环境的折磨,灵魂所走的几天的路绝不亚于肉体一生所经历的苦。肉体因病、因祸而死,本来已经很累。但是等你到了那个世界里,你还得拖着疲惫的身体走泥泞、昏黄的路,还得跟越来越厉害的各路小鬼、魔鬼抗争。如果你没有坚强的意志,那你就无法战胜魔鬼,战胜苦难,最终将被魔鬼吞掉而变成他们中的一员。无论多大年龄,不管你是老人还是婴儿,大家所面对的艰难险阻都是一样的,都得经历痛苦的折磨。如果你是一个身体好的、意志力顽强的灵魂,你还有可能在摆渡人的带领下走向死后的天堂,否则,只能当恶魔、恶鬼。做鬼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将是一个永远处于饥肠辘辘中的饿鬼,永远都要捕食新的猎物,是一个时时刻刻贪得无厌的魔鬼。可如果你能到达天堂的话,还可以过生前的生活,甚至生前没有的愿望都可以达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死后灵魂由黑白无常带走去阎王那里报到。中国人传统上是希望来世进入天堂,但这一愿望并不强烈,因为本质上中国文化的天堂观念不是很强。至于神话中所谈及的阎王、钟馗、地狱等等大多是被当作文本中的传说而言,并没有如西方文化那样当作某种坚定不疑的信仰。但中国传统文化相信涅槃,因为这有实际的大德高僧为例。佛教徒们此生的修行,就是为了彻底截灭轮回。基督教和伊斯兰文化没有涅槃之说,它们有的只是复活说,或灵魂转世说。只有佛教有涅槃一说,灭生死,绝轮回。这是因为佛教泯生死之界限,把生也看作幻灭。如此一来,也就将死也看成了幻灭,消除了生死、存在与不存在的界限,就一了百了了。但要达到这个境界,必须是在生时修行中逐步消除是与不是,在与不在的界限。斩六根,其实也是破除在的方式。但只有通过修行,才会觉生时所有一切都是短暂的、无常的,才会真正从内心认服,才有可能真正肉身不朽。也许所有的事情都是一种悖论,普通人死后肉身烂掉,因此似乎就有灵魂存在。而肉身不腐的大德高僧,灵魂也就寂灭了。通常的人想肉体不腐,但往往肉体腐掉。得道的人并没任何要求,却免去了轮回的痛苦,将痛苦终结于肉身,更终结于灵魂。
二
《摆渡人》大约强调的是灵魂被谁摆渡,怎样才能抵达彼岸世界这一过程。但看过之后我们的感觉就是如果有爱,人就宁可不去彼岸世界。在强大的爱的意志支配下,人的肉体居然可以还阳。
未知生,焉知死,这看起来是个伪命题。生就是生,就是这么每天步履行走着,怎么会不知生?因此,这个命题大概就是懒人的托词。未知死,焉知生才是一个伟大的命题。首先,它的前提是正命题,因为我们的确无法知道死。其次,它的问题“焉知生”是为了让我们更明确地活着。如果我们通过别人的经历知道了死,那么我们就该知道怎么继续活。就像《理想国》中的青年厄尔,就像迪伦和崔斯坦,他们告诉了我们死后的事情,那么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就该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人要经历两次死才算死。第一次,人的肉体死亡了,灵魂出窍了,走了,这是第一次死亡。第二次死亡是灵魂的灰飞烟灭,这才是真正的死亡。第二次死亡让你在天地间什么也不存在,名字也从生死簿上被消除了。
灵魂不死,意味着灵魂要经过长途跋涉,要经历比死更惨烈的痛苦,要抵御魔鬼的疯狂进攻才能到达彼岸的天堂,然后在那里或重復着你生前的生活,或没有任何变化地过着心像投射的前世的生活,没完没了持续下去。但迪伦不要这样的生活,没有爱,没有她的摆渡人,她觉得即便这样活着也没什么意义。
迪伦选择了第二种,灵魂再返回。第一次出发,对于迪伦来说是迫不得已。在阴界,人死后的灵魂得有个安置所,不能是孤魂野鬼,就像我们退休了依然还有个组织,你得去那里报到。但第一次迪伦有引领者,有摆渡人,安全至少是可以保证的,就是说只要摆渡人竭力保护,她的灵魂就可以顺利到达彼岸。迪伦也的确在崔斯坦的引领下,安然到达了灵魂的彼岸世界,而且她本来也可以很安然地等在那里等她的亲人来和她团聚。但她绝对等不到摆渡人,摆渡人跨越不到那里,上天的法则没有赋予他到达那里的权利,他的任务仅至于分界线。有些东西可以等到,等到了依然如尘世之故,重复下去没有意思。有些东西即使等也绝对等不来,也会没有了,那才是痛彻心扉的,才是绝望。所以,迪伦决定要走回头路,她要和她的摆渡人呆在一起,哪怕魂飞魄散也要去试一试。但第二次返回,在没有摆渡人保护的情况下,灵魂很可能彻底死去,也即意味着根本见不到自己的所爱。但是,如果不去尝试,1%的希望都没有,如果去尝试了,至少还有1%的希望。迪伦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折返了。当她再次经历令人作呕的充满恶魔的湖水时,是她最艰难的一步。然后还要再次经历爬山、到山下,到安全屋这些过程。魔鬼仍然疯狂进攻,时刻想要吞掉她的灵魂,只有崔斯坦那湖蓝色的眼睛是她坚持的信念。当她涉过湖,爬过山之后,到达了第一座安全屋。“那条船还在那儿,正好停在岸边。她可以划船回去,在最后那间安全屋躲一晚上,……然后就是完全、彻底、永恒地孤独下去。”也就是说,她还有后悔的机会,还有折返的机会,但她没有,毅然继续走下去。在第一座安全屋,迪伦呆了一晚,第二天继续出发走向荒原,目的是到达最近的安全屋,那里是他们第一次穿过最艰难的山谷之后的处所。也是在那里,崔斯坦受了伤,她等了一天两夜才等到崔斯坦到达峡谷中间的安全屋。不过,这次迪伦比较轻松地就到达了。在这里,她终于等到了崔斯坦。他们重逢了,像久别的恋人或家人。这一次,她要带领崔斯坦跟她回到阳界。这一次,她是崔斯坦的摆渡人,她要把崔斯坦摆渡到她的现实世界。当然,就像崔斯坦摆渡她一样,他们需要齐心合力。第一次,崔斯坦摆渡她时,她犹豫过,畏难过,抱怨过,怀疑过。但这一次,轮到崔斯坦怀疑、犹豫了。然而,只要有爱,只要两人相伴就能感动上天。崔斯坦果然没有受到上天的惩罚,而是跟着迪伦一步步向人间世界迈进。这个过程虽然仍然异常艰难,但却充满了阳光和希望。在到达下一个安全屋之时,为了赎罪,迪伦在这里为救一个小孩而差点丧命。他们到达了倒数第二个安全屋。直到最后一座安全屋时,崔斯坦的伤口依然没有复合,这说明他已经开始成为人的肉身,不再是那个世界的摆渡人,她可以和迪伦回到人的世界。虽然在剩下不多的路途中依然有魔鬼的窃窃私语,但什么都阻挡不了他们回到阳界的步伐,什么都阻挡不了他们在一起。他们相伴的感情感动了上苍,他们的勇气和力量感动了上苍,所有的魑魅魍魉都阻挡不了他们了,他们最终已经到达阳界。迪伦活过来了,崔斯坦成为人世间的一员了,他们以后将会一起上学,一起生活。
在这部感人肺腑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在生与死之间有爱,在生与死之间有孤独。如果爱强大到足以唤醒一个垂死的生命,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完成的。如果孤独比死亡还令人恐惧,那有人宁可选择死亡的危险而不愿意与孤独相伴。因为没有爱,人才会孤独。希望、爱、信心,都是战胜魔鬼,获得再生的巨大力量。迪伦的这个轮回告诉我们,人怕孤独,如果安逸呆一辈子而没有爱,那还不如死去。第二,人要有信心,只要有信念,心中有爱,生命就可以重来一次,爱的人也一定会在一起。
至此,我们已经了解了死路的轮回。那么,我们将会怎样生呢?我们将会像迪伦一样虽然仍然是弱小的,但不会再害怕,会爱惜生活。我们可以不再讨厌亲人的唠叨,抱怨,不会讨厌周围人的无趣和无聊,也不会耿耿于怀于自己目前的贫穷。在我们能够携手自己最爱的终生伴侣的情况下,即使世间再艰难,我们也不会孤独,不会害怕,终会走完活着的人生旅程。哀莫大于心死。所谓心死,是指没有灵魂,活着如同行尸走肉,没有爱,没有感觉。喜莫大于心不死,所谓心不死,是指即使肉身已死,但灵魂犹在。灵魂犹有温度,灵魂就会重新附于肉体。进而言之,无论生与死,人只要有灵魂,只要有爱,只要有活着的勇气和力量,就有希望和追求。否则,人虽生犹死。
三
迪伦和崔斯坦的故事还将影响我一段时间,我没觉得他们是书中的人,倒觉得他们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生活中的身边的人。我觉得他们经历了一场艰难的旅行,或失踪了一段时间,然后回来了。
感谢那些重重地打击了我,伤害了我的名著们,古有《红楼梦》,今有《平凡的世界》,西有《简·爱》,当下有《摆渡人》,他们伤害我太深,我也爱它们很深。
注释:
?譹?訛中国作家网.塞壬:当生活“硌”着你了,你已经在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4/2014-04-22/201054.html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