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Fa(4)和Si(7)在传统筝乐中的审美

2017-12-21 22:18贾阳果
艺术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潮州乐曲情感

贾阳果

摘 要:Fa(4)和Si(7)在传统筝派中有着不同的审美,其不同的审美情趣背后有着不同的人文审美,不同的人文精神折射出筝派的审美趣向。

关键词:Fa(4) Si(7) 传统筝乐 审美

作为“仁智之器、众乐之师”的古筝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古筝流派。不同的筝派有着各自的文化审美,进而演绎着不同的筝乐情怀。其中,在传统调式中被视为“偏音”的Fa(4)和Si(7),在传统筝派中有着不同演绎方式与文化审美。这种审美一方面增益了迥异的流派特色,另一方面孕育了特色的“偏音”文化,两方面共同塑造了Fa(4)和Si(7)独特的文化意蕴。

一、Fa(4)和Si(7)的演绎之美

Fa(4)和Si(7)在传统筝派中,因演绎技巧、音色和情感色彩的不同而生发不同的音韵之美。

筝在陕西筝派中称为秦筝,《史记·李斯列传》之《李斯谏逐客书》篇中“夫击翁扣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秦之声就是陕西筝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明的传承。唐白居易 《邓舫张彻落第诗》有云 :“奔车看牡丹 ,走马听秦筝 。” 秦筝,也可做谐音情筝,最善于表达乐曲情感和刻画人物内心情愫的筝曲。其Fa(4)和Si(7)多以苦音为主,“秦筝声最哭”沿袭汉魏以来以悲为美的情趣。如下例:《秦桑曲》

乐曲开始是慢板部分,先是Si(7)入主,这里的Si(7)要演奏成润的效果(降Si(7)),由微降Si(7)缓滑到La(6),呈现出思念之苦。第三小节的Fa(4),要微颤Fa(4),但右手弹奏的力度要稍微重些,加之占用半拍,要把Fa(4)沉重情感的音色给呈现出来。紧接着是第五小节的升Fa(4),在七声调试中称为“变徵”,变徵之声,多为哭音和悲音。如《战国策·燕策》:“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因此,演奏变徵之音时,微微上扬Fa(4),把悲哭情绪表现出来,但是如果把由微升Fa(4)后又缓下滑到Mi(3),更能演绎悲苦、无奈、断肠之声。著名音乐理论家何昌林先生曾曰:“此曲左手以韵补声的进退复扶所产生清角与闰音极其美妙地连接使用别具一格的意趣,使人在跌宕错落、莫辨宫商的迷离之际,充分领略了‘秦风的神韵”?譹?訛秦筝中哭音和欢音是受到陕西民间戏曲的影响,哭音多用变徵和润来调色,善于表现悲苦凄凉、哀怨悲壮的音乐情绪。欢音多用Mi(3)和La(6),善于表现活泼明快、欢乐喜悦之情,如《欢音曲》:

《欢音曲》采用陕西迷糊曲牌,有很热烈的民风性。这里的Fa(4)和Si(7)在整个音乐语言中显得活泼生趣,加之Fa(4)与Re(2)和声效果,音色饱满,充满着乐情之趣。

河南地处中原,有着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史迹,古筝在文史的长河里沁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州古调。Fa(4)和Si(7)7在河南筝乐中,多用于抒发悲壮、哀怨、幽哭的悲情之音,如《苏武思乡》、《陈杏元落园》、《和番》、《闺中怨》、《哭周瑜》、《叹颜回》等乐曲,下面以《苏武思乡》为例,从演奏技巧、音色、情感方面来剖析Fa(4)与Si(7)在乐曲中的审美。

乐曲开始采用了深沉抑郁的旋律和缓慢坚毅的节奏 ,加以左手按 、滑 、颤等以韵补声技巧 ,在处理第二小节的Si(7)时音色方面要沉重些,第三小节的Fa(4)要演奏得悲苦,无奈,使人似乎看到千里冰封的北国,已过垂暮之年的苏武步伐蹒跚的形象。紧接着后面的几个Si(7)在情感色彩方面依然演奏的沉重,音色饱满。乐曲中第十八小节的Fa(4)采用大拇指托劈技巧和吟颤手法,再加以轻柔力度,把悲苦的情绪抒发的淋漓尽致。总之整首乐曲的Fa(4)与Si(7)情感色彩上基本要演奏的沉重、悲苦和无奈,但最终乐曲曲调趋于明朗、激昂,表现出苏武排除万难决心回汉的愿望和崇高民族气节精神。

Fa(4)和Si(7)另一种情形是用于歌唱性质的乐曲,如《剪靛花》、《花流水》、《闹元宵》、《汉江韵》等乐曲,表现出活泼、载歌载舞的情愫。

如《剪靛花》为例:

《剪靛花》乐曲已标识歌唱性的表情术语,因此乐曲中升Fa(4)和上滑Fa(4)在演奏时左手按滑要迅速离弦,在情绪上要演奏的活泼生趣,抑扬顿挫,加之右手大拇指快速上扬的托动作,音色上要欢快无比;乐曲中的上滑Si(7)与上滑Fa(4) 有同曲同工之妙。上扬Fa(4)和Si(7)除了歌唱情绪外,还有河南特有的民间戏曲性味道。

山东筝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战国策·齐策》:“临淄其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击筑、弹筝。”故有人称山东筝为齐筝。山东传统筝曲主要流行于聊城地区和荷泽地区,有着“琴筝之乡”的美誉。齐鲁之筝长期受到孔孟文化的沁潤,风格多趋于刚劲有力,儒雅之韵,但也有委婉、哀怨,悲愁情趣。例:《高山流水》、《汉宫秋月》

筝曲《高山流水》取高山和流水意象,巍峨雄壮的高山,与涓涓细流相伴相赏。其内容来源于我们熟知的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高山流水成为人类相知相交的符号象征,同时也表达着一种志向。山东版的《高山流水》演绎着儒家君子之交风范,如上图中的升Si(7)就达6处,这里的升Si(7)毫无悲情之绪,反而有以轻快的速度,活泼的情绪,雅致的音律呈现出独特的韵味。Fa(4)也是如此,轻淡描写的被Sol(5)一笔带过,如朗朗读书中带有琴书之韵。

《汉宫秋月》取秋月意象,烘托出乐曲的悲凉气氛,属于悲情性的传统筝曲,其情感内容来源于宫墙之内的思乡之情。本曲多处用升Fa(4)和下滑Mi(3),加之颤音,一种悲凉孤苦的情绪油然而生。作为哭音的上滑Si(7),依然凄苦悲怨,特别是下滑Si(7)到La(6)的时候,生发无奈情怀,宫墙中的思乡之情犹如秋之月,遥见其容华,却触不可及。

客家筝是岭南筝派的代表之一,其音乐风格一方面承袭了“中州古调”之神韵,比较崇儒尚古,清雅贵简,有古雅之风,被当地人称之为“儒家乐”;另一方面,受到地方音乐和民间乐风的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筝乐,其Fa(4)与Si(7)也有着不同的审美。如《出水莲》

《出水莲》是客家筝曲的代表作之一,在调试音阶方面使用的“软弦”音阶,即Sol (5)Si(7) Do (1)Re(2) Fa(4),在演奏软弦调试音阶时,重升Fa(4)和微降Fa(4)是点睛之音 ,第一小节的上滑附点Fa(4),左手的上滑动作迅速到位后微吟此音,拉开软弦调试深沉含蓄、庄重的序幕。紧接着的上滑Fa(4)和切分节奏经过的Fa(4)都要把哀怨、深沉的情愫抒发出来。虽说是降Si(7)的标识,但在实际演奏中Si(7)还是要上扬的,烘托出音色的古朴典雅性。总之,在演奏此曲时,“缓而不怠,紧则有序。古朴淡雅,重在写意。”“轻而不浮,急而不乱。怒而不燥,哀而不伤。”?譺?訛

潮州筝也是南派筝的流派之一,在筝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主要流行于粤东潮汕地区。其风格细腻婉转、清丽幽雅。在情感方面传承了“情筝”( 秦筝)之神韵,“情筝”( 秦筝)之神韵主要体现在“重六调”中。Fa(4) 和Si(7)作为“重六调”中的骨干音,其音韵效果如秦筝中的哭音一样,比较幽怨、缠绵。如下图《昭君怨》中Fa(4) 与Si(7)。

这里的上滑Fa(4)实际演奏效果是升Fa(4),上滑到Fa(4),既而又下滑到Re(2),把昭君哀怨的,悲痛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第四小节的Si(7)作微降Si(7)处理,加之左手的颤揉之发,沉重抑郁之情随音意迸发。总之,潮州筝的Fa(4) 与Si(7)在作韵方面要音韵珠圆,气韵贯注,音情并茂。

二、Fa(4)和Si(7)的情趣之美

Fa(4)和Si(7)作为七声调试中的偏音,看似是偏音,其实在筝派情感风格中占着主导地位和起着重要的情趣定向作用。同样是Fa(4)4和Si(7),但是把两个偏音放置在不同筝派中,其演奏手法、乐风和情感都各有千秋,都渗透着筝派文化魅力。

秦筝源于陕西一带,是地域性比较有特色的筝派,“秦筝声最哭”、“秦筝何慷慨”,秦筝善于抒情的风格和渲染气氛的魅力无与伦比。但Fa(4)和Si(7)在秦筝中最能体现出其情感魅力焦点。其抒情之音源于哭音,即微升Fa(4)和微降Si(7),也就是在演奏Fa(4)和Si(7),处理成微升Fa(4)和微降Si(7)的演奏效果,于是音调中便流露出忧伤婉转、哀伤幽怨的情感情绪来。以悲为美的传统审美,一直是创作者的心灵源泉,也是激起作曲家内心情感的契合点。Fa(4)和Si(7)在秦筝曲中的悲情性主要体现在:其一,深情思念性,如《秦桑曲》。此类型的乐曲,Fa(4)和Si(7)的演奏要缠绵悱恻,音色虚实相合,情感细腻而深沉,极富于抒情性。其二,痛苦悲愤性,如《西凉调》、《姜女泪》。这种风格的乐曲Fa(4)和Si(7)在演奏力度上处理要坚实有力,情感上要悲愤,情绪要饱满,以宣泄式的情绪宣泄出来。其三,哀伤凄苦性,如《凄凉曲》、《道情》。这种类型的乐曲,Fa(4)和Si(7)演奏得如哭如泣,左手慢慢吟颤韵音,如断断续续的抽泣声,又如哀怨的凄苦声,“抽弦促柱听秦声,无限秦人悲怨声”,传神描绘出秦声弦音之哭。但是Fa(4)和Si(7)在秦筝中也多运用于欢音乐曲,在实际演奏效果上多为原位演奏,大都为经过音使用,曲风大多活泼生趣,热情欢快,富于乐情。

虽说河南筝曲大部分与地方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其风格是热烈奔放、豪爽侠义,其中Fa(4)和Si(7)在此类音乐使用中不过是经过音,是名副其实的“偏音”,通常不影响其地方音乐风格基调,如《河南八板》、《汉江韵》、《剪靛花》等。 但河南筝曲也不乏委婉细腻兼具,Fa(4)和Si(7)在颇多筝曲中,表达悲情性的乐曲居多。如果把Fa(4)和Si(7)放置于具有悲情文化氛围的乐曲中,其情感实属悲情风格。如《苏武思乡》、《闺中怨》、《叹颜回》、《陈杏元和番》等乐曲。那么Fa(4)和Si(7)在抒情性的乐曲中,悲情性的演绎实属Fa(4)和Si(7)莫属。这里的Fa(4)和Si(7)不仅仅限于偏音,可以称作是整首乐曲风格的“导向音”,是乐曲情趣基调的定向性“音”。她主导着乐曲的情感走向,悲中带伤,伤中带痛,痛中有怨,最能抒情达意,传递情感符号。

齐鲁筝也是具有很强的历史沧桑性的筝派,在其演化的历史进程中,多种因素如人文精神、地域风格、民间文化等都会融入到筝派文化中。而Fa(4)和Si(7)的审美体现着多中因素的精华。齐鲁筝的Fa(4)和Si(7)不像其他筝派那么尚悲,一般都是辅助音处理,没有过度的情感色彩渲染,显得不温不火,音调上具有浓郁的齐鲁韵味。铿锵有力的上滑Fa(4)和Si(7),或流露着儒家稳实的人文精神,或体现着齊鲁地区朴实的人文性格,或也烘托出山东琴书的韵味。

齐鲁筝较尚儒崇文,尚悲的Fa(4)和Si(7)在齐鲁筝派中不太多见,如《汉宫秋月》、《美女思春》中音色和情感的处理效果,情绪虽缠绵悱恻,但总体不够强烈,没有撕心裂肺的情感波及,总体呈现出儒家所提倡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情趣。

古朴淡雅的客家筝一直提倡贵简反繁,传承着中州古调之神韵,因此客家筝乐也被称为“儒家乐”、“汉乐”。 Fa(4)和Si(7)在客家筝乐中的审美主要承袭了中州古调尚悲之趣,主要体现在客家软弦调上,即对重升Fa(4)和微Si(7)的处理上。如《崖山哀》、《出水莲》中的Fa(4)和Si(7)。这两首曲子中的Fa(4)与Si(7)都作悲情进行演绎,悲苦中有无奈,无奈中含雅致,雅中有悲,雅悲丝扣,情绪上不张扬,情感上不外露,音意内敛。Fa(4)和Si(7)虽在整首乐中是点睛之音,但不显山水的文雅气息贯穿全曲,听者,如置身身外,犹如赏之画卷。

客家筝乐中的Fa(4)和Si(7)虽尚悲,但内敛低调,这与客家人的人文性格有着极大关系。居无定所的客家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养成了内敛务实的性格,从内心情感上来说迁徙之伤、背井离乡之痛萦绕着客家人的心灵,挥之不去,Fa(4)和Si(7)之悲正是心灵伤痛之表现。

潮州筝作为岭南筝派之一,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流。潮州筝是在迁徙的历史中与当地音乐融合而形成的筝乐。演奏形式主要源于潮州的弦诗乐,内容情感源于秦筝之风。因此,Fa(4)和Si(7)在潮州筝乐中,韵格尤为重要。轻六调乐风活泼流畅,轻快生趣,在调试中不做为主要音,而是作为经过音以激发乐曲想象力。重六调乐风饱含深情、沉稳眷恋 ,一般作为调试主音,经左手吟、揉、按、颤来以韵补声,进而丰富调试内容之美。活五调最能传承“情筝”之基因,哀怨委婉,缠绵悱恻之音在活五调中体现着尚悲之美。

三、Fa(4)和Si(7)的人文之美

乐曲风格的形成与地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地域性是乐曲风格形成的温床,她受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生产方式、语言语境等多种因素所影响,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乐曲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形态。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属于黄土高原地带,环境恶劣,考验着黄土人的坚韧与挺拔。王骥德在《曲律》中曾写道:“古四方之音不同,而为声亦异,于是有秦声,有赵曲,有燕歌,有吴欲,有越唱,有楚调,有蜀音,有蔡讴。”因此陕西方言和地方声腔也影响着筝曲审美的形成。如迷糊声腔和碗碗腔对秦筝风格的影响。周延甲先生所创作的筝曲,喜采用迷糊声强,他曾说明采用迷糊声强创作筝曲之因:“秦筝奏秦声,舒若自然。而迷胡属秦声,韵味十足。秦声西调,都表现的惟妙惟肖。”?譻?訛他在实践操作中感受到“筝弹迷胡非常顺手,五声音阶弦序自然排列,很适合下行级进、上行跳进的秦声旋法,二变之音的灵活运用,恰到好处的表现了微升Fa(4)和微降Si(7)的音高,加上轻重不同的颤音润饰和尾声下滑,把‘繁音激楚,热耳酸心的秦声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陕西高原地貌特征、秦人豪爽性格、秦史的沉浮变迁、人文艺术的濡染,使筝乐透着沧桑凄凉、哀怨悲伤的基调,这种基调,进而也影响着Fa(4)与Si(7)的审美。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古代,河南乃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兵荒马乱的战史历历在目,饱经沧桑的河南人民养成了坚毅的品格。这种品格精神沁润这方故土,故土又颐养着人们的精神境界,因此,久而久之,文化故土影响着人文气息,人文气息作为精神品格又影响艺术作品的风格与精神内涵。河南文化背景影响着筝派风格的形成和情感基调的走向性,因此,河南筝派中有很多反映历史性的古筝题材。如《苏武思乡》、《叹颜回》、《陈杏元和番》、《陈杏元落院》等。伤悲的文化背景与Fa(4)和Si(7)的结合,乃是悲情合璧,一览无余。但河南人文性格、地域音樂与语言风格也影响着筝乐的地域性风格,具有戏曲味道与民间人文风格。周青青老师就河南方言对筝曲风格的影响“这种典型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从语言声调到唱腔旋律再到器乐语汇的过程,完成了语言到音乐的升华。……经过多少年不断地加工提炼,这些滑音从方言声调对旋律的作用,逐渐上升为地方音乐风格特征”?譼?訛因此,具有乐情风格的乐曲中的Fa(4)和Si(7)流露着地域语言之风,高亢粗狂、激昂嘹亮。

齐鲁之地,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迹,位于中国东部沿海之地,有山有水,是古代修仙之人所向往之地。在这样的辽阔和具有休养生息的齐鲁之地上,养成了浓郁的地域文化。高雅的琴书文化,沿袭着尚儒风范。山东琴书,最初是精于音乐的文人编演曲目,唱词文雅,文学艺术性很强,称作“琴筝清曲”。后集文学、音乐、戏曲于一身,深深影响着筝曲的文化底蕴。粗犷的民间鼓吹乐,点燃着人们质朴的热情,还原着人们生活的激情。不论是琴书文化的濡染,还是民间人文风情的影响,齐鲁筝曲中的Fa(4)和Si(7)不仅显得那么从容、坚实与大度,而且流露着质朴的情绪。

客家筝乐源于客家音乐,客家音乐在客家近千年的演变中形成的。寻求客家之源,是我国古代中原汉人,在迁徙过程中逐步形成庞大的体系,客居他乡,因此被称为客家人。客家音乐传承着中原汉调,保留汉调音韵与内容之美,崇儒尚古,“习谱以古雅高尚者为贵,大都摩仿古代琴操之遗音”?譽?訛这种崇儒尚古的遗风在客家筝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影响了Fa(4)和Si(7)内敛低调的审美趣向。长期处于迁徙的客家人,内心深处被烙上不可抹灭的迁徙之苦和思乡之情,这些情愫深深的影响着创作者的内心,进而影响着客家筝乐中Fa(4)与Si(7)的尚悲情结。客家人的人文性格对客家筝乐的人文基调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中,背井离乡,形成了坚毅耐劳的性格,这种性格在客家筝乐中的体现主要是乐风稳实,朴素大方,无华丽浮夸之意,虽重升Fa(4)与微Si(7),但也不影响整体乐意,反之, Fa(4)和Si(7)在客家筝乐中的演绎,更能传达出客家崇儒博雅的精神和内敛低调的品性及哀而不伤、悲而坦然之趣。

潮州四季如春,濒临海滨之城,气候湿润,特殊的气候与地理环境造就了潮州筝乐清丽、细腻、轻柔的风格。这种特有的南方典雅格调也会影响着Fa(4)和Si(7)的审美。Fa(4)和Si(7)不管是在轻重三六调中,还是在重五调中,虽情绪风格迥异,但是整体乐风呈现潮南音色柔和、音韵浓郁悠长的共性之美。古筝进入潮州地区,渐受到潮州当地音乐影响,逐步潮州化和地域性,Fa(4)和Si(7)在此基础上也潮乐化。古筝从弦诗乐和细乐中分化而出,形成独特的潮州筝乐,Fa(4)和Si(7)在几种潮乐调试的演绎,诠释了潮州筝乐的个性和地方之美。

总之,Fa(4)和Si(7)在传统筝派中有着迥异的演绎之美,同时Fa(4)与Si(7)也渗透着筝派的情趣之美,各个地域的人文精神濡染着筝派的人本之美。

注释:

?譹?訛焦金海.筝乐苦音研究[J].音乐研究,1998(2).

?譺?訛豀山琴况

?譻?訛周延甲.继承和发扬陕西秦筝流派演奏艺术传统[J].秦筝,1989(1).

?譼?訛周青青.河南方言对河南筝曲的影响[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4).

?譽?訛钱热储,饶淑枢.清乐调谱选录[J].乐剧月刊 ,1933(1).

作者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潮州乐曲情感
始乱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潮州手拉壶“飞鸿”的象征意义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潮州优质杨梅高接换种技术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潮州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