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又逢君

2017-12-21 17:46沈伟恒
文学港 2017年12期
关键词:走马马兰余秋雨

沈伟恒

知道秋雨先生会来,这是铁定的事情,但真正知道秋雨先生回乡的日子,则是在前一天的午后。吃过中饭,镇里的一位同事喊住我,让我准备一些糕点,而且指定要橘红糕,备明天接待秋雨时用。

我当然知道为什么会是橘红糕,大凡看过秋雨先生侍母日记的人都知道,余秋雨在他母亲离世前几天从保姆的口中知道,母親在弥留之际,医生问她最想吃什么,她的回答是橘红糕。

橘红糕是江浙地带一种小点心,软软的米粉粒,加点橘子皮和糖。这是余秋雨母亲早年很喜欢吃的食品,此刻,在她意识几乎模糊的时候,却那么清晰地出现在老太太的脑海中。指定要橘红糕,家乡人在接待秋雨先生的安排上显然是用了心。

我看过秋雨先生的《吾家小史》,知道橘红糕这事,但橘红糕在炎热的季节里不易保存,超市里不一定会有,好在我知道,隔壁的小镇里会有这种食品,于是赶紧驱车赶往鸣鹤,在一家特色点心摊位前,购了几包橘红糕。

最初见到余秋雨是在自己的学生时代,大三那年,余秋雨来我们学校作讲座,最后的提问时刻,有人提到了余秋雨的名字:“秋雨老师,你的名字很像琼瑶笔下主人公。”秋雨先生很有意思地说:“我的名字是我奶奶起的,但我保证她一定没有看过琼瑶的小说。”

第二次见到秋雨先生是在2009年,那次,余秋雨应邀来慈溪图书馆作一场题为“中国文化史”的讲座。讲演的内容全部忘记了,我却记住了在讲演开始前的一件小事,主持人简单地介绍了秋雨老师后,余秋雨就走上了讲台,这时,主席台的右侧有人在讲话,而且声音还不小,余秋雨转过头去,对讲话的那几人说:“请不要讲话了,你的讲话已经影响了我。”语气诚恳,意思明确,仿佛是在自己的课堂上面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劝导。多么率真的学者!

此次将是我第三次见到余秋雨,5月14日是我值班的日子,我早早地来到了桥头,陆陆续续有朋友知道了这个消息,他们打电话来向我询问此事。但余秋雨每次来家乡都非常低调,真的不好意思,我除了知道他今天回乡扫墓祭祖之外,其它的一概不知。我在办公室里看了一会儿书,约摸十点左右的样子,有人打电话给我,余秋雨正从山上下来,他将去小桥头村的走马楼看看。我忙赶往九十九间走马楼,走马楼里已经有市、镇两级领导在了,他们与走马楼里的居民聊着天。已经打扫干净的二楼房间里门窗全部敞开着,一起迎接这位文化学者,家乡游子。

十点半左右,余秋雨及家人的车子停在小桥头村的村大楼前,早有人等候在这里,余秋雨下车,又见到了家乡,见到了熟悉的朋友,秋雨先生非常高兴,上前握手,彼此问好。我远远地望了一眼秋雨先生,几年没见,他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许是因为回家,他昨日一夜没睡好,余秋雨显得有点憔悴。

主客一行十来人一起沿着狭小的老街向走马楼走去,略显疲惫的秋雨先生此刻兴致颇高,他边走边聊,在里仁桥上余秋雨停下来,他回忆着小时候的情形,这回忆看似与人交流,其实更是说给自己听。游子的心情也许只有眼前静静流淌的河流才懂。

路上,余秋雨还提到了上林湖青瓷,他说:“上林湖是中国青瓷的重要发源地。”同时,他对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如同他的深邃与大气,他的语气异常平和舒缓。

走马楼里,余秋雨兴致勃勃地走着,在“衣言堂”前,大家与他一起合影留念。这时,他指着对面的一堵围墙说:“这里最好了。”他所说的最好大概是最为精华的意思。在二楼的图书室里,余秋雨坐了下来。机会来了,有人忙递上他的作品请他签名,一本一本递过去。余秋雨一看笑了:“你把这一袋书全拿过来吧。”

有人告诉我,邀请余秋雨坐一会儿,其实是有目的的,不坐下来哪有签名的机会呀!我后悔没带他的作品来。与秋雨先生的热闹不同,马兰老师正一个人在窗前拍照,所有人的焦点都集中在余秋雨的身上,马兰显得轻松自由。

出了走马楼,余秋雨沿着小河向前走去,在余家祠堂前,秋雨先生对马兰说,这就是我小时候常来玩的地方。马兰便端着手机,叫余秋雨转过身来,她要给他拍照,余秋雨很顺从地按照马兰的要求摆好姿势,夫妻恩爱可见一斑。

余秋雨在村子里随意走着,已经中午十一点多了,他沿老街返回。回到村口,闻讯而来的人多了,有亲戚,也有读者,他们要求与余秋雨合影,秋雨先生都愉快地答应了。终于要走了,司机打开了车门,余秋雨上车,放下车窗,挥手向前来送行的人告别。

我一直奇怪,就是这样一位平易近人的学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风浪向他扑来。幸好秋雨先生采取了一种“面对文学,背朝文坛”的生活方式,要不我真担心我们将读不到那么多的优秀作品。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前几天,我与同事在共同策划一场室外活动,为联系方便,我们建立了一个微信群。从近期的气象预报中我们发现,活动那天有雨,于是我们在微信群中有了要不要改期的交流。那天,我在群上开了一句玩笑:“给上面打个电话问一下。”有人马上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发来一个捂嘴而笑的表情。而也有人马上给气象局打了个电话,他把这个上面理解为气象局了。

我想起了余秋雨《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中的“半透明的双层结构”,大意是伟大作品追求深刻,未必让多数读者和观众看懂。很多伟大艺术的覆盖面,远远大于能够真正欣赏它们的群落,就因为它们都具有一种正面的“泛化误读功能”。

我的这句“给上面打个电话问一下”好像也产生了“泛化误读功能”,它是个伟大的作品,至少是句伟大的话语。我在心里漫无边际地放大着这一话语的伟大。随后,我又在微信群中发了一句“‘上面——半透明的双层结构”,估计这话真的没人懂了,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让我在一个下午都沉浸在“泛化误读”的喜悦中。

这大概是余秋雨的文字给我带来的快乐和享受。

猜你喜欢
走马马兰余秋雨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走马之乡
余秋雨投其所好
走马金佛山
余秋雨投其所好
迟到的贺卡
我帮爷爷放绵羊
走马水
余秋雨究竟捐了多少钱
《文化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