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缺钱的年轻人

2017-12-21 17:06张恒
看天下 2017年33期
关键词:借贷购物年轻人

张恒

李小敏是西安一所高校的大二学生。有一天,她的手机坏了,看到其他同学都用苹果,也想买一部。她家庭条件不好,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犹豫之后,李小敏通过校同贷平台借了12500元,买了一部苹果6s plus。接下来,她要面对的问题是还钱。

据《华商报》报道,第一次还钱的时候,李小敏就意识到自己根本还不上。她没敢告诉家人,转而找到另外的校同贷平台,拆东墙,补西墙。8个月后,她身上的债务已经高达23万元。

像李小敏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人生刚刚起步,最容易患上的就是缺钱症。诱惑那么多,大学生几乎没有收入,刚毕业薪水也不高,在传统银行信贷部门眼里,他们并非优质客户。最近几年,审批条件异常宽松的网络信贷平台野蛮生长,迅速遍布全国。中圉最能消费又最缺钱的年轻人群体,由此开始了一场借贷和消费的狂欢。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曾说,人生有两种悲剧:一种是没有得到你心里想要的东西,另一种是得到了。这句话,用在当下因为缺钱而陷入借贷泥沼里的年轻人,似乎更贴切。

最能消费的一代人

11月13日,“双十一”两天之后。清华大学北二门外的人行道上,各种包装的快递铺满一地。行人已经无法通行,快递员站在学校栅栏的基石上,踮着脚,高举包裹,送给另一侧前来取件的年轻人。有家快递公司负责人向媒体透露,当天光是清华北大两所高校,快递数量就达到7万多件。

在北大社会学教授郑也夫眼巾,这应该是极具消费时代特色的一个场景。他在《后物欲时代来临》一书中,曾总结出现代消费的十大特征:

数量和种类极大,并一直在增长;

市场化持续拓展,很多曾经由国家提供的服务在不同程度上转移给市场,比如住房和教育;

购物场所增加,购物方式多样;

越来越重视设计,重视商品的外观、款式和包装;

广告;

借贷消费;

购物成为仅次于电视的休闲方式;

观看体育比赛和旅游成为重要的消费手段;

用商品塑造自我;

出现了越采越多的与消费关联的“上瘾症”,比如吃喝癖、购物癖、收藏癖。

这些特征,在当下社会都能找到极致反映。中国经济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是,购物变得前所未有地便利。单是在淘宝,商家数量就超过990万,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更是“购物上瘾症”患者的狂欢。据阿里巴巴公布的数据,35%的消费者是80后,42%的消费者是90后和00后;人均消费超过两万元以上的群体中,90后、00后比80后消费更多——前者花费几乎是后者的1.5倍。简单来说就是,年轻人是这场消费狂欢的绝对主力,而且,越年轻,越敢花钱。

这个消费时代的另一面是,当下年轻人比“以前的年轻人”要更穷一些。英国《卫报》做过一项调查,1980-1990年代中期出生的年轻人,无论是生在欧洲的英国、法国还是美国、澳大利亚,收入都远远赶不上社会平均水平。在英国,退休人群的可支配收入增幅甚至相当于年轻人收入增幅的3倍。

亚洲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日本的社会学家山田昌弘为此专门写了一本书《社会为何对年轻人冷酷无情》,他发现,上世纪80年代,处在经济泡沫中的年轻人,似乎人人都有大把挣钱的机会,现在日本经济放缓,日本年轻人收入也很难获得提升。

中国有一组并非特别精确但也可供参考的数据。2005年,大学毕业生月薪是城镇职工的104%,到了2016年,全部就业人员平均月工资4783元,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平均月收入为3988元,只是平均收入的83%。

无产阶级生活最好的时代?

2009年,银监会出台了一份对年轻人影响很大的政策。在这份《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中,这家监管机构要求各银行不得向未满18周岁的学生发放信用卡(附属卡除外),而已经成年但没有收入来源的年轻人想要办理信用卡,需要提供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这无疑堵住了年轻人提前消费的门路。

年轻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落后的钱包额度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有需求,就会有供给产生。2015年底,现金贷开始出现了。一般而言,现金贷是指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的一种无担保、无抵押、无场景的小额短期信贷产品。它还有多种变型,在高校,被称为“校园贷”;为买房提供支持,就叫“首付贷”。现在又出现了整形贷——金融平台提供资金帮助女性整容,如果无法还清,则要惜贷者去KTV等夜场兼职。

在中国,80后、90后、00后的人口总数超过7亿,这些年轻人每天大部分时间在手机、电脑上度过,因此带来的网络消费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任何一个互联网巨头都无法忽视。除了购物消费外,游戏充值、直播打赏、视频会员等等,几乎每个领域,都在鼓励人们花钱。被很多年轻人奉为成功学偶像的马云,也反过来捧着年轻人:“消费的口子一定在年轻人身上,盯上年轻人就是盯上未来。”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曾发布的《中国消费趋势报告》指出,到2020年,中国的消费市场将扩大一半,达到6.5万亿美元的规模,而增量都将是由80后、90后以及00后带来。

于是,淘宝、京东等电商,盯着年轻人,鼓励消费,营造以消费为核心的人生观。另一方面,金融平台也盯上年轻人,鼓励他们借贷,倡导提前消费的观念。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马上消费”此前发布了一份调查数据,很符合他们的期待:80后、90后成为“双十一”消费的主力人群,占到被调查人数的77.57%,消费观念已从老一辈的“攒钱花”转变为“借钱花”。

据《证券时报》报道,即便在监管部门严打校同贷的情况下,截至2017年3月,网贷平台运营数量仍然高达两干多家。2016年1月份网贷单月成交金额仅为1.57亿元,到今年3月,单月成交量达到47.78亿元。

手头紧张的年轻人,只要动动手指,找到一家平台,简单注册,提交身份证号码、学籍等信息,就能迅速得到一笔贷款。审批速度以秒计,钱来得飞快,以至于有人在网上调侃,现在真是“一个无产阶级生活最好的时代”。

大麻烦

然而,在高额债务的重压下,借了钱的年轻人最后还是要求助于父母。

欠下23万的李小敏,最后不得不把这个事情告诉父亲。放贷平台整天给她打电话逼债,甚至还PS了她的裸照发给朋友和亲人。她的父亲东挪西借,才凑够了17万元。她对媒体记者说,无奈中,自己还想过以死来躲过还款。

就在她为这笔贷款痛苦时。西安真的有大学生因为借贷自杀了。那是一名大三学生,据媒体报道,他在24个借贷平台借过钱,他的手机微信、短信里,都是借贷平台发来的催债信息。

催债者无所不用其极。短信轰炸、骚扰亲朋只是惯常做法。2016年,还有借贷平台要求女大学生提供裸照抵押,一旦对方无法还款,平台便用裸照相威胁。这类因深陷校园贷、现金贷而发生的悲剧,在媒体上并不少见。

事实上,通常这些年轻人在信贷平台借款并不太多,但这些贷款利息都畸高。有市场信息机构披露,市场上超过90%以上的现金贷产品都是高收益产品。平均年化利率高达150%——而一般银行贷款的年化利率为4-6%。也就是说,很多借贷平台,都是高利贷的变种。而且,很多人借款時,并没搞清楚滞纳金等问题,等到无法还款时,才发现这部分需要付出的代价更大。一旦陷入其中,等待他们的就是大麻烦。

这些互联网信贷平台野蛮生长带来的问题,终于引起监管部门注意。2016年4月开始,银监会、教育部等部门先后联合出台多项关于校园贷的政策,不断加大校园贷监管整治力度。2017年6月,银监会、教育部、人社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12月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又联合整顿现金贷,要求没立金融机构、从事金融活动必须依法接受准入管理。未依法取得经营放贷业务资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经营放贷业务。新规还规定禁止骚扰、暴力催收以及保护客户信息、核心业务不准外包等。

业内人士分析,在这一系列严厉整顿下,99%的传统现金贷即将消亡。但政府规定可以遏制、封杀金融平台,却无法消除年轻人的消费冲动。是文化而非贷款平台在鼓励年轻人消费,这种鼓励微妙而复杂,看起来,它力量强大,必定会推动新的现象出现。(李小敏为化名)

猜你喜欢
借贷购物年轻人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我们为什么选择网上购物?
你猜不到一个做饭的年轻人在想什么
年轻人如何理财
圣诞购物季
元代就有“按揭”
快乐六一,开心购物!
不可错过的“购物”APP
一张图看懂民间借贷“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