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带一路”说开去……
喜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的报告,自然“一带一路”的词汇也吸引笔者的眼帘,并深深思考而浮想联翩。
说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有必要把古“丝绸之路”这个折叠的古老话题打开来看看。
古“丝绸之路”是两汉时期中国古人开创的以洛阳、长安为起点,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陆上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同时也是亚欧大陆经济整合战略的体现。
西汉时期,张骞于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26年,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联络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首次开拓“丝绸之路”,被称为“凿空之旅”。
东汉时期,班超从洛阳出发,再次出使西域,其随从也到达了罗马。这是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对话”。也是在东汉,印度僧人沿着丝绸之路到达洛阳,将佛教传入中国,从另一个角度拓展了“丝绸之路”。
到了唐代的洛阳人玄奘,沿着“丝绸之路”历时19年到印度求取真经,促进了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的交流,写下了《大唐西域记》。
这个“折叠”的历史说明,“丝绸之路”是起始于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可见,古“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上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
古“丝绸之路”已经亘古了,但“丝绸之路首先要有路,有路才能人畅其行、物畅其流”的历史声音,一定会让人产生很多很必要的联想。
喜欢历史的都知道,当年的“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或许是这样开拓的—
清朝康熙帝亲政后,励精图治:平定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击败盘踞在天山南北的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并趁机使外蒙古喀尔喀部全部归附。由此,康熙帝曾意味深长地说:“历朝历代都修长城,但是修了也守不住,我朝对蒙古诸部施恩,这比长城还坚固啊!”随着清政府在蒙古地区的编旗设佐,驿站也建立起来。
据史书记载,康熙帝当年谕令在内蒙古一带设立五路驿站,驿站“均于水泉形势之处安设”,即都在水草丰美之处设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或壮大了很多著名的贸易集镇和城市,人们至今仍能在一些地方找到当年康熙帝设置驿站的痕迹。
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康熙帝即位不久,明朝将领郑成功就驱逐在台湾的荷兰势力,以台湾为据点,与清朝抗衡。清朝则实行海禁政策,规定寸板不许下水,粒货不许越疆。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683年,这一年康熙帝挟平定三藩之余威,对台湾既抚且剿,促使郑氏政权投降,至此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清朝收复台湾后,很快就停止海禁政策,海上丝绸之路立刻显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据记载,停止海禁后,去日本长崎的清朝船只就骤增三四倍以上,与欧洲的贸易额也在持续增长,甚至“全欧洲的贸易量都无法跟巨大的中国贸易量相比”。欧洲人通过黑三角贸易(即奴隶贸易),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的白银和黄金,用来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再运回欧洲,世界的白银大量流向中国。
1722年,69岁的康熙帝走完了他多彩的一生,他在位61年10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帝励精图治,开创盛世,着眼蒙古,收复台湾。他促进了“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让全球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现代版的“一带一路”来了!
“一带一路”战略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的重大对外战略转向,它的思路和内涵就是以“ 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来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这样的美景宏愿已经被一组组闪光的数字所证明。
笔者所联所系古“丝绸之路”、“草原、海上丝绸之路”和现在的“一带一路”是想说—“一带一路”这条“路”是从中国的远方走来、而又向辉煌的远方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