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朱昌海 李文翎
电动汽车激增令过剩产能雪上加霜
□ 文/朱昌海 李文翎
如果说一件标志性事件确立石油在人类历史中地位的话,那一定是内燃机的普及。但内燃机技术再发达、动力性能和制造成本再卓越,如果没有可持续燃料供应和可持续环境保障,终究还是要在未来某个时间点上被彻底取代。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时间节点来的过早,似乎正在降临。今年9月,在法兰克福国际车展上,各大国际汽车集团纷纷发布了电动汽车宣言。大众集团宣布,至2030年,将投资240亿美元用于研发,推出300款电动汽车车型;奔驰公司所在戴姆勒集团宣布,将在全球投资100亿欧元(约合118亿美元),2020年前在所有奔驰车型上推出电动版本;宝马集团计划,至2025年,将推出25款电动汽车车型,其中12款为纯电动汽车;一向注重混合动力车与燃料电池车研发的丰田也宣布,将在2020年量产一款全新电动汽车;本田计划,2018年推出首款中国专属纯电动汽车,2019年量产纯电动概念车UrbanEV。
与此同时,BP、壳牌等国际大型石油公司也采取措施,应对燃油车向电动汽车转型时代的来临。8月,BP的首席执行官戴德利宣称,正与多家充电桩企业洽谈合作事宜,旨在其遍布全球的加油站网络中增设电动汽车充电装置。此外,BP在风电领域已有多年的运营经验。壳牌此前也表示,将在英国和荷兰建设充电站。并宣称,第一批充电站将于2017年底投入运营。
如此,电动汽车真的会终结石油时代吗?即便它不会成为下一轮石油危机的发动机,但至少会使本已严重过剩的产能雪上加霜,对石油企业而言,在如此严峻的挑战面前,如何应对?
近年来,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电动汽车产销量均明显提升。国际能源署《2017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共有10亿辆以上的内燃机主导的轻型客车,而5年前在路上无迹可寻的电动汽车在2016年猛增至200万辆,虽然市场占有率仅0.2%;2016年电动汽车增长率达60%,与整个汽车行业5%相比堪称迅猛。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市场占到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40%以上,大幅领先于美国。
5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了黄金发展期,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2012年—2015年实现大幅增长,销量分别为1.2万辆、1.76万辆、7.47万辆和33.1万辆,2016年销量更是突破50.7万辆。这意味着5年内销量增幅达41倍。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电动汽车在关键零部件、动力电池产业化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自2010年大规模牵头发展电动汽车以来,每隔4年,我国电动汽车电池的能量密度就能提高1倍、成本降低50%。目前我国电动汽车整车、电池等关键原材料基本实现国产化,部分产品批量出口,形成了自主安全可控、体系相对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我国迅猛增长的电动汽车市场,对石油消费影响几何?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私家车平均每年行驶里程为1.5万千米,每百公里平均油耗8.5升,汽油密度平均为0.73吨/立方米。结合三种不同情形下的电动汽车保有量数据,可以得到不同年份电动汽车所带来的汽油消费替代量。2015年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为58.32万辆,据此预测,当年电动汽车替代了大约54.3万吨的汽油消费,占我国当年汽油总产量的0.4%。如果未来十几年内我国民用汽车行驶里程及油耗变化不大的话,在基准方案下,到2020年,电动汽车每年可替代460万吨的汽油消费,相当于我国2015年汽油总产量的3.8%;在高速情形下,可替代593.6万吨汽油消费,占2015年汽油产量的4.8%;低速情形下可替代198.5万吨汽油消费,占2015年汽油产量的1.6%。2020到2030年,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将有较大幅度增长,可能替代1000万—2500万吨汽油消费。
为了评估未来汽车工业发展将如何影响原油需求,科技部电动汽车重大项目做了一份替代能源展望模型。预测在未来25年电动汽车销售增长的高、中、低三种情形下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及对石油的替代效应。
结果显示在高速发展情形中,2020年前电动汽车年销售量保持60%年均增速,2021—2030年放缓至36%,2031—2040年为18%。到2040年,电动汽车保有量为11.88亿辆,在汽车市场中占比可达55%,将替代3890万桶/日的石油消费。在中速发展情形中,2020年前电动汽车销售量保持50%年均增速,2021—2030年为30%,2031—2040年为15%。到2030年和2040年保有量分别为1.05亿辆(占比为6%)和4.24亿辆(占比为19%),将减少340万桶/日和1380万桶/日的石油消费。在低速发展情形中,2016—2020年电动汽车销售年均增幅为42%,2021—2030年为25%,2031—2040年为12%。在此情形下,2020年、2030年和2040年电动汽车保有量和占比分别为600万辆(占比为<1%)、5400万辆(占比为3%)和1.67亿辆(占比为8%),所替代的石油消费量分别为20万桶/日、170万桶/日和540万桶/日。2030年前后电动汽车发展将全球油市带入拐点。
如果按照这一模型发展态势,一些国际石油公司所说的替代时间2070年也许只是个保守估计。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动化进程的推进,内燃机退出历史舞台的那一天或许会提前到来。汽车蒸汽机驱动了人类社会100多年,现在内燃机也已经服务了我们100多年,接下来将是电动机时代。
电动汽车不会终结石油时代,但我国石油企业需警惕油品供应过剩。
首先,电动汽车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这主要由于电力驱动的交通工具在续航、动力、便利性等方面具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无法完全取代所有传统工具,甚至无法成为交通运输领域的主流。目前电动技术和几乎完美无缺的燃油车相比,性价比还是偏低的。如果某些重要的核心技术没有进一步突破,电动汽车将始终受到半途而废的威胁。其次,汽油只是众多石油产品中的一个,油企可以通过调整其产品结构降低汽油消费减少的影响,石油消费并不限于交通运输领域,它还是化工原料、生产衣服和橡胶等等的原料。
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国家挪威是个很好的例子。从2010年开始,电动汽车在挪威汽车市场中所占的比重连续大幅增加,但该国的石油消费量却一直没有多大变化,一直维持在23万桶/日左右的水平。2013年,其石油消费量甚至还有较大幅度增长,是近十年内的最高水平。但从该国近10年对不同类型石油产品消费量的变化可以看出,电动汽车出现后,挪威的汽油消费量降幅明显加快,与此同时航空煤油、燃料油及其他油品的消费量增长明显。挪威的实例表明,尽管大范围推广电动汽车对石油消费总量的影响很小,但直接影响了石油消费结构,应高度警惕电动汽车发展可能导致的汽油供应过剩。
实际上,2015年我国已经开始出现炼油产能过剩,同时国内成品油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也在加剧。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成品油供应过剩量超过1000万吨,其中汽油过剩量大概在500万—600万吨。虽然同期的汽油出口量也大幅增加了,但坏消息是现在全球都开始出现油品供应过剩。其中美国从原油到油品全部过剩,亚洲汽油和柴油过剩,欧洲汽油过剩,新加坡和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安特卫普的汽油库存量均已达到或接近历史最高水平。
鉴于目前国内外市场形势,建议油企着手调整成品油结构,适当降低汽油和柴油产量,提高油品质量,扩大汽柴油之外的成品油市场份额。
虽然电动汽车完全取代燃油车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但在交通运输业,石油需求减少的趋势已不可避免,电动汽车革命的脚步已越来越快。我国石油企业应积极转变观念、直面挑战、提前布局、多措并举,抢占电动汽车革命的制高点。
积极布局新能源产业,迎接电动汽车时代的到来。我国石油企业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品牌优势和业务布局优势,找准切入点,积极布局新能源和电动汽车业务。应以“全产业链一体化”为目标,采取不同方式,介入电动汽车领域。一是强化电动汽车前端产业链供发电领域的布局。积极介入发、售、输电领域,抓住新一轮电改的有利时机,通过成立自主售电公司、参股等方式进入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领域,介入供发电业务,尤其是新能源发电业务。二是优化电动汽车业务发展布局。通过合资、参股新能源车企、电动车基础设施建设公司等形式,增加在电动汽车领域的业务份额。三是强化电动汽车服务基础设施的布局。充分利用已有的销售网络优势,加快推动充电桩的建设。
坚持高效勘探和效益开发,努力降低石油开采成本。在电动汽车革命加速的新形势下,低油价新常态将成为石油行业面临的最大现实,只有努力降低开采成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首先要继续坚持高效勘探,以提高商业发现率、实现战略性突破和发现大规模优质储量为目标,加大预探和风险勘探力度,提升勘探成功率,降低桶油发现成本。其次要继续坚持效益开发,以提高储量动用率和提高采收率为目标,依靠科技创新,努力提高储量动用水平,降低桶油开发成本。最后要持续开展降本增效,加强地质、开发、经济、财务等多学科联合降本,强化经济评价,实现效益配产,向强化管理要效益,努力降低生产成本。
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务。在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作为清洁能源,天然气的发展优势更明显。当前,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受低气价影响,供产销各环节面临多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但未来随着城镇化速度和能源转型速度的加快,这些问题将逐步解决,天然气市场仍有较大潜力。为此,石油公司应进一步加强天然气储运、调峰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天然气用户,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对炼化装置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石油石化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提升石化企业创效水平。未来随着更多私营石化企业的崛起,中国石化产品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为此,现有石化企业应加大装置的升级力度,不断提升燃油品质,将产业链向精细深加工延伸,并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生产更多新型化工材料,创造更多的产品需求,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足。
中新社国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