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
摘要: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20世纪60年代课程研究领域出现的新概念。上世纪60年代后期起,国外一些课程研究专家逐渐认识到,在一定程度上,那些有计划、有意识的正规课堂教学有时非但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成效,有时甚至还会产生与之相反的“无意识的学习结果”;课程内容在传授过程中无形地受到社会价值体系、社会意识形态的过滤、渗透;学校规范、课堂纪律甚至也在或多或少地渗透或折射出社会价值观、道德观的要求。本文对中职院校的隐形课程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做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中职院校;隐形课程;困境
1、中职院校将隐性课程等同于隐性教学
绝大多数中职院校的学生认为,中职院校的隐性课程建设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的系统性知识教学,忽视了生活中潜在的对学生展开的思想政治德育及素质教育实践工作。在课堂之外,中职学校与中职教师几乎很少与学生展开对话和交流,在教育模式上也与职业学校“立德树人”的育人教育任务以及我国上级教育部门的现代化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由此可以看出,中职院校从理念上混淆了隐性课程与隐性教学,外加许多中职院校没有深入了解隐性课程的理论深意,即使展开的“隐性课程”也是融入多元素政治理念、文化理念的隐性教学,以为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多方教育理念就是隐性课程建设,甚至脱离了隐性课程中的心理性、观念性、制度性、物质性等特征,与我国中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及全面发展实情不符,增加了中等职业学校的隐性课程建设的难度,中等职业学校的隐性课程渗透也会丧失育人价值。
职业学校教学情况比较特殊,就业压力大,文凭、学校资质、专业要求是中职学生工作的硬性指标,也成为中职学生就业阻碍。当前,学历文凭、职业技术证书是衡量职业专业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不完全符合我国社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要求及需求。基于以上原因,专业隐性教育常常将“教书”、“专业能力提升”、“技术能力”作为重点,而忽略了“育人”的重要性,从而无法改变隐性课程建设现状,在教育引导及校园建设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隐性课程理论划分太清晰,不利于隐性课程渗透与开发。从而导致大多数中职院校没处理好“德育”与“智育”二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克服“单向论”、“自发论”、“独立论”的偏见。
2、师生对隐性课程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尽管中职院校将隐性课程建设必要性进行了大力宣传,但是现如今的中职学校隐性课程、潜在德育引导、育人理念及人性化管理渗透还停留在形式上,在不同专业非正规隐性课程教育工作和社会教育实践活动落实上做的不到位。比如,通过中职学校物质的、文化的和社會关系结构优化,让学生领悟到上级思想政治、隐性德育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的思想后,并没有制定出相应的隐性课程人性化教育策略及思想政治引导制度,以及中职教师心理学、教育学、职业管理培训制度,还有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活动展开制度等。缺乏相关制度支撑,自然就无法推动中职学校隐性课程及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尽管与以前相比,中等职业教育体系设计中与渗透性、潜在性的隐性课程教育有机结合的数量增加了。但是,由于经费不足、安全性防备不足、师资力量有限、学生学习压力等因素,很多隐性课程教育渗透仅在课堂上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学校、班级社会实践活动与宣传寥寥无几。不仅如此,许多中职学校教育人员在进行学生道德思想教育及心灵沟通时,将原本基于学生社会生活的隐性德育教育活动排除在隐性课程体系构建之外,导致学生对突如其来的校园文化氛围改变、内部教育结构改变及课程体系调整存在误解和排斥情绪,隐性课程教育环境及德育智育功能渗透力度远远不足。
许多中职院校教师未将优化育人贯穿于课程设计课及课下潜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未将隐性课程的专业性因素、思想性因素和科学性因素融为一体,导致师生无法深入挖掘校园环境中的隐性德育教育价值,不利于中职专业学生心理健康。中职一些专业教师只是单纯将与学生的课程交流作为互动方式,没有从学生身心出发对其展开情感交流,包括对学校教育环境的评价、当前社会时事的观点、学生的个人理想和追求、学生家庭生活和环境等方面,没有充分发挥专业教学中的“育人”、“德育”的教导性质。
3、中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规划缺失
大部分中职院校拥有较强专业能力,但是隐性课程建设规划能力却明显不足,学校对于师资团队中职院校隐性课程相关能力的培训安排较少,尤其是当前如何在隐性课程中渗透人性化教育理念、教风、教师心理培训学习机会较少,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参与隐性课程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许多中职专业教师没有机会参与学校文化建设、软件硬件评估、学生新思想政治教学、情感教育及社会学相关学习。因此,中职院校对于隐性课程中渗透理论、非正规课程安排、非正规课程的主旨、非正规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要求等认识不够,极大程度上影响了隐性课程中中职教育进度和整体教学质量。此外,还有很多中职院校将学术质量与技能型人才培养作为第一,开展隐性课程的目的仅仅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实践能力等水平,并不是为了培养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主的,甚至为了达到学校下放的任务量,剥夺了仅有的能够渗透隐性课程的人性化引导空间,中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规划遭遇危机,严重阻碍了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如此,由于中职学校过于重视专业课程校本研究,将精力放在专业课程教育资源整合上面,造成隐性课程质量急速下滑,缺乏社会力量支撑,缺少家庭教育配合,甚至与中职学校专业发展、学科研修、教育观念相冲突。
4、中职教师隐性课程建设能力不足
尽管我国从事高等、中等职业教育的各类法人单位增加了大量文化素质高和掌握熟练职业技能的人员,教师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从教育各行业横向比较看,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
按照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要求,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应该包括主动探索教学真理、积极参与教学研讨、认真坚守教学岗位、正确引导学生等,由此可见,中职学校各年级、各专业教师在非常规课程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德育、智育、人文教育等素养不达标,主要表现在:(1)知识结构单一,知识含量不高。(2)专业理论不足,思想政治、人性化教育、德育引导理念缺失,课程认知不够,非正规课程育人理念陈旧。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隐性课程建设目的不能仅仅定位于非传统课程内容的完成上,也不能只将学生不同教材内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作为出发点,而是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对学生未来发展与促进作用的角度展开教学。然而,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中职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开创性受到抑制,几乎没有精力在课堂之外中融入中职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养、人格培养等教育。与义务教育相比,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往往要给好几个班级上课,因此,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还无法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校内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个人心理素质及情感、家庭情况,如此,也就更谈不上隐性教育。
参考文献:
[1]徐改聪.中等职业学校隐性德育课程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 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