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096-02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这本书,强调“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强调对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而不是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极、障碍、病态心理方面的探讨。它的主要研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的情感体验;二是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三是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作为教师,掌握点积极心理学的知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也能够提升自己的职业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倡导一种人才观,即:人人都可以成才,教师的核心能力之一就是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成为比自己更好的人。读完后我反思班级管理中的一些举动,这本书给了我不少的启发。
[案列一]六年级下来后我接任了三年级,刚刚从二年级升上来的小毛孩本身规矩就不可能比六年级的大孩子们好。每次集体晨会、路队,永远无法看到一条直线,总是不时有几个孩子的头冒出来,动来动去,讲话的声音也很大。课堂的表现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总有人插话,只要有一个人插话,接下来就会小部分人应和,总是有嗡嗡嗡的声音。课间更是很热闹。作为班主任我多次强调纪律,始终不太见效,于是慢慢由低声细语变成了高声制止,最后有孩子说“老师,这样大吼大叫对你嗓子不好”,这招显然也没管用。
[案例二]中午吃完饭的那一段自习时光,班级也总是吵吵闹闹。有的孩子没有抓紧时间订正或者做作业或者阅读的习惯,就在那无所事事,找人讲话。班级里也总会有调皮的孩子冒着要说话。讲着讲着,教室里就开了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到过这样的处理方法,谁讲话了,就让谁站到讲台上来管纪律,找到另一个讲话的人来替代自己。这个办法刚开始的几分钟是安静的,接下来教室又会升腾起很热烈的讨论声。因为站在讲台上的人要不停地找寻说话的人,这样自己才能回到座位坐下,而被点名的人自然不乐意,又不迫于老师的这种权威,然后就反驳“我没有”,接着两个人就会讨论开来,相关的证人也会加入讨论,又回到了起点时的吵闹。
[案列三]刚接班时,虽然是三年级的学生,但已经涌动了很多的小群体。有段时间很流行一种毛绒玩具,那个玩具就像进入某种组织的标志。没有我们就不和你玩,为了能够赢得更多的朋友,于是有学生嚷着让家长去买;班级过生日,我邀请了你,没有邀请他吃饭,有孩子觉得很失落,家长又来反应;漂亮的小女生不愿意和毛手毛脚的小男生同桌,因为字写得不好考试成绩差被同学嘲笑,最后毫无悬念地落单。班级同学关系不够和谐,缺乏凝聚力。
以上三个案例,我们用积极心理学的观念来看。积极心理学认为:
1.强调研究每个人的积极力量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要关注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积极力量是指正向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潜力。它不仅是一种静态的人格特质,还是一种动态的心理过程,能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有效分析并做出合理选择。
2.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
积极心理学提倡对个体或社会具有的问题要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个体或社会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两个方面来寻求問题的积极意义,一是多方面探寻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二是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
首先是多方面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一个问题之所以会产生,原因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看它,即我们心理上怎样去归因。如果我们把原因归结为可控的、暂时的,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问题,反之则会出现消极的态度。
其次,所谓消极向积极转化,很多时候更主要的是指人们要从消极(不幸或困境)中寻找到某些积极意义。
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我重新思考了上述案例:
案例一中面对学生在教室中始终不能安静的问题,我首先得承认三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确实不如六年级,放低标准去要求他们。不再纠结于怎么这么吵,而是去关注学生的积极力量。对于学生们的表现重新解读,班级学生们性格特点以外向居多,因此表现得热情好动。事实上也确实是,每当老师需要发本子,或者同学需要借一只笔,总有很多同学应和,表面上看班级是不够那么静了,但孩子们并没有刻意讲话,相反是很热心地帮助同学,这个时候强制喊停,也是在挫伤孩子的积极心,日后对帮助他人这种事可能就不会那么热情了。有了这样的认识,我需要做的就是接纳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分清场合,发挥优势。
积极心理学带给我们的启发,教育孩子并不是一味地呵斥和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而是要理解孩子的心,要能够发现并多与孩子交流其本身具有的积极力量,只有对孩子的积极力量进行有意识的鼓励和培养,孩子才能真正克服自己的缺点,并取得进步。
案例二中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关注什么,我们又引导学生在关注什么。以往我们教育者常常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以纠正这些问题作为自己工作的最终归宿。这样在教育者的眼中就没有人,只有去而又生的人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这就使教育表现出典型的非人性化特征,把人看作是一种被动的只会对外界强化刺激做出反应的物,也即只有当你指出并纠正了他的缺点和问题,他才会做出相应的反应——改正并取得发展。这显然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关注人的积极力量,这既是对人性的尊重和赞扬,更是对人性伟大的理智理解。教师从自身做起,引导学生关注积极,这也是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的一个方法。当我发现这找替代者这一招并没有效果时,我通常做的是,当周围闹嚷嚷,我会表扬某个安静的学生,当表扬第一个同学开始,接下来就会有更多的学生纠正自己的行为,想获得老师的肯定,吵闹声也慢慢小了下去。
案例三中班级凝聚力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年级越大,对于学生的交友老师能干预得就更少。基于这样的现状,我并没有批评学生,而是而是召开了一次“性格与人际交往”的主题班会,通过性格的分类使学生了解每种性格各自的特征,以及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在现实生活的行为特点,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看待身边的人和事;通过夸一夸别人,发现自己和他人身上的积极品质,激发学生完善自我,接纳他人的愿望。为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而校外延伸的生日聚会问题,我们班采取的建议是过集体生日,每月过生日的几个人,可以一起买个蛋糕,我们在教室里面分享。个别不合群被抛弃的孩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放大他们的优点,引导孩子们和他们玩。
虽然人都有着自我成长的学习能力,但仅仅依靠对问题的修补来促进人的成长显然是不够的,当我们面对学生的问题无能为力时,转个念,换个方式,也许会柳暗花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