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服务业新业态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7-12-20 13:20刘桓
商业经济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新业态新经济融合发展

刘桓

[摘 要] 通过分析苏州服务业新业态现状,就服务业新业态发展趋势和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研究,在苏州服务业新业态发展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新业态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新业态产生的原因和特征,总结目前苏州新业态的发展情况,论述了新业态发展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最后提出了发展苏州服务业新业态的四个方面的对策,为推动苏州服务业发展,为苏州发展新经济、新产业提供支撑,提高产业引领力及增强苏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续动力打下基础。

[关键词] 新业态;服务业;融合发展;新经济

[中图分类号] F28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12-0046-03

Abstract: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trend and strategy of the new business form of service industry in Suzhou, based on the existing achievements, the study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reas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w business form, summari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inally, the study puts forward four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industry,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conomy and new industry, improve industry leading force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increasing subsequent power of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uzhou.

Key words: new business form, service industry,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new economy

一、问题的提出

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苏州的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平台经济、文化创意等领域的新业态不断产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活力和广阔前景,不断成为苏州市服务業发展的内生动力引擎和新的增长点。

新业态一般是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传统业态与创新科技的结合使其拥有了新的发展内涵,新业态在商业模式、经营方式、运作流程及组织结构的变化,均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撑;新业态往往体现在产业融合性方面。

苏州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新动能逐步释放,较好地发挥了引领和先导作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产业链的进一步分解融合以及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随着“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扩大应用,苏州新兴业态不断兴起,成为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十三五时期苏州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发展服务业新业态,促进苏州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形成将是未来发展战略中优先考虑的首要问题。

二、苏州服务业新业态的现状与发展机遇

(一)苏州服务业新业态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苏州把握了“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及商业模式创新机遇,出台了众创金融、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新业态相关政策体系。

“十二五”以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趋势加快,服务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的同时,更早出现的新业态也快速发展,如苏州电子商务就在近年迅速崛起。五年来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速达38%,2015年突破7000亿元,2016年突破9000亿元。好孩子、同程网、食行生鲜等一批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快速成长,品牌优势凸现。在服务外包新业态领域,2016年1-12月苏州市新登录服务外包企业387家,受训人数34343人,完成接包合同额128.45亿美元,离岸执行额66.8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80%和6.74%。在商务部服务外包管理系统中登录的服务外包企业累计达3243家。服务贸易规模达到125亿美元,位居全省第一。

1.服务业集聚效果显现、新业态发展环境完善。通过对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如大数据、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健康养老等行业进行集中规划,苏州建成了部分服务业集聚区,目前这些集聚区的优势开始逐步显现,并形成特色。

2.服务业经济基础良好、新业态发展优势突出。在外贸发展良好的基础上,苏州利用对接上海自贸区等经济优势,在跨境电子商务新业态发展上势头迅猛。政府也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国(苏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中国(苏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B2B出口业务认定办法(试行)》,不断完善“单一窗口”平台系统,目前海关、商检、税务、外汇等核心部门的系统均已和窗口实现对接。目前,苏州跨境电子商务新业态的发展已经站在全国前列。

3.新业态促进政策到位、开创创新融合新局面。苏州正积极全面实施创新发展十项重点工程,其中之一就是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工程,其目的是为了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提升现代服务业规模、层次、能级和竞争力。该工程将突破发展服务业作为推动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方向发展的重要举措,明确提出要优化全域旅游、商贸流通、现代物流等产业,培育壮大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科技信息、医疗健康、家政养老、文化创意、体育休闲等产业,积极培育服务业新兴业态。

(二)推进服务业新业态发展的挑战endprint

1.规模效应不够,缺乏龙头企业

苏州目前具有竞争力和实力的新业态企业仍太少,尚未起到支柱性和示范带动的作用。苏州服务业新业态中小微企业占比较多,在新业态的构成中,这些小微企业正是发展新的营业模式和服务模式的排头兵。然而如果依旧按照以往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这些小微企业很容易在发展初期夭折,这只有在形成新业态的过程中,促进其产业链的融合,形成利益共同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交流,才能很好地稳固企业发展根基。

2.新兴产业市场亟须规范管理

对于近年来刚刚开始发展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由于没有经验积累,在发展初期往往没有一定的行业准则以供参考,在走一步看一步的艰难探索中需要避免出现发展乱象。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消费市场需要一套新政策来规范竞争,O2O的流行也伴随着商家服务与用户体验的矛盾,其盈利模式目前还没有明朗化,线上展示与线下体验模式使得商品质量如何把关也成为一个问题。这都是苏州在推进新业态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融合壁垒和软环境还需突破

现有的监管制度、发展规划、行业促进措施均是在原有的行业划分的基础上定制的,而新业态则颠覆了传统的行业界限,具有跨行业或混业经营的特性。但行业之间监管和规划的相对独立,形成一道隐形的壁垒,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业间的融合,不利于新业态的形成和发展。此外,在苏州的服务业新业态发展过程中进行产业规划时存在“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等现象,以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例,全市大部分地区建有或在建电子商务产业园,已挂牌成立的或在建的电子商务聚集区重复建设,这不仅浪费资源,还难以集中优势做大做强产业园区。

4.尚未建立有针对性的金融体系

服务业新业态企业在起步阶段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特征,发展资金、设备等的获得在早期都存在困难,在市场需求仍不确定的情况下,难以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支持。在苏州服务业新业态发展朦胧期,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仍不明朗,企业面临着较高的运营风险和系统风险,再加上社会普遍对新业态缺乏足够的了解,银行、风投、基金等金融机构均不愿承担过大风险,这种现象在苏州也不例外。

(三)苏州服务业新业态发展的机遇

国内一线城市在探索新模式方面积极对接高标准国际贸易规则体系,激活服务业新供给;在构建新机制方面,试点着力推动资源高效配置,加快释放要素新活力。通过放宽各地区重点领域市场准入,从而有效催生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契合的多个新业态。其结果是北京经过几年的促进发展业已成为国内服务业新业态发展最好、服务业占经济比重最大的区域经济体,这给苏州推进服务业新业态发展树立了信心,在发展道路上提供了启发和借鉴。

从宏观角度来看,服务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最重要引擎。同时,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苏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先后落地,这些重大制度创新的推进实施,将有效激发苏州服务业的发展活力。

同时,国内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全面推进形成的内生动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在江苏交汇叠加,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的经济发展新信号和“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举措实施释放的政策红利等,都将有利于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以及中等收入群体逐步升级的消费需求等利好因素都为服务业新业态发展带来新空间。

三、推进苏州服务业新业态发展的对策

(一)为服务业新业态发展提供宏观政策环境

政策支持是新业态发展的良好前提和基础。新业态为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重要性已被政府和社会所认可。正如正在推进的由政府牵头多个部门共同实施的服务业新业态创新工程就是政府推动服务业的重要战略。作为新生的经济体,其健康持续的发展特别需要政策的引导与扶持。

1.加强政策引导,健全服务机制

新业态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原则,健康有序稳步推进。政府应成立专门机构促进新业态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指引,并加强对培育工作的整体部署和协调推进,需要在多个政府部门间建立协商机制,制定规则,划分各部门所负责的领域,明确权益与责任,合理分工又相互协作,为跨越原职能部门管辖区的服务业新业态企业提供快捷、全面周到的保障。进一步完善推动“四新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强对服务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的跟踪分析,及时协调发展中的问题。

2.培育服务业新业态的机制创新

新业态的产生和发展需要适当的产业环境和政策支持,还需要在各个参与融合的行业间投入相应的催化剂,改革首先就从行业间的突破口入手,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融合发展原则并大胆创新服务业发展思路。其次,继續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探索“负面清单”模式,完善市场的开放制度,放宽招商引资的限制,促进资金投入新业态的发展。

3.设立专门机构,建立协同机制

苏州应进一步完善由政府各职能部门组成的工作推进协调机制,形成统一部署、综合决策,上下联手、左右联动的工作格局。成立苏州市服务业新业态促进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和标准,开展目标考核;加大引导和工作推进力度,共同推动全市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快速发展。

加强政策导向,重点支持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用足用好国家、省服务业发展相关产业政策和资金支持,全面落实服务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加立足科技服务、软件信息、创意设计、节能环保、人力资源、检验检测、平台经济以及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等现代服务业领域,重点从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品牌创新三个类型,扶持发展一批创新型示范企业。

4.建立资金支持通道,专项扶持

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构建新型投融资体系,拓宽新业态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endprint

(1)设立苏州服务业新业态发展专项资金,着力支持发展前景较好的新业态和业态创新发展工程项目。

(2)改革与完善财税金融政策,结合小额信贷、投融资结合、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服务业新业态发展的支持力度。

(3)推动一批符合条件的新业态的企业改制上市,对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行为给予奖励。

(4)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为新业态的发展提供贴现、信用保险、无息贷款和融资担保等服务。

5.强力打造服务业新业态的载体

(1)围绕集群升级,着力于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确定了一批新的市级服务区,有效引导新产业集聚,增强园区的资源耦合效应和影响力。

(2)强化产业布局和规划,以高标准进行园区建设,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努力形成资源共享、条块结合、共创共建的格局。

(3)强化园区业态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创新园区的管理制度,健全业态创新服务体系。积极引进企业孵化器或孵化企业、教育培训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

6.培育龙头企业,强化企业创新

企業是业态创新的主体,必须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1)完善激励制度,对苏州服务业新业态企业用地、税收、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

(2)充分发挥原有的苏州服务业新业态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打造具有核心品牌价值的知名企业。通过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新业态企业集团,发挥其在业态创新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二)加强互联网平台经济与服务业跨界融合

1.加强与互联网平台技术的融合

在平台经济的发展上要立足苏州产业发展特色,结合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导向,重点聚焦新兴金融、大数据产业、科技创新、生产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专业服务、人力资源和健康养老等十大重点领域,推动大平台、大市场、大流通融合发展,促进平台经济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建设苏州服务业的平台经济特色基地,统筹兼顾平台企业的集聚特性和系统生态特点,推进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专业平台建设,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以信息共享整合产业要素资源

推进苏州服务业新业态的发展,要利用苏州信息产业发展的先行优势,充分发挥苏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成果和优势,构建开放、互动、共享的创新网络,降低成果转化、科技中介、创业孵化等创新服务门槛,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筹等共享平台,推动创新资源的整合优化。结合共享经济的发展,加快布局发展一批覆盖娱乐、健康、教育、家政、体育等民生领域的在线服务平台,促进生活服务供给端与需求端的有效对接,推动苏州生活服务类新业态的产生和发展。

3.以信息互联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苏州要通过互联网手段,以电子商务、虚拟消费等方式催生更多触网型业务及产品,打破苏州服务企业的市场地域局限,拓宽服务市场空间。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领域产业链专业化分工,以信息链的完善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铰合,强化重点服务提供商的引领作用,提升全产业链配套能力。大力发展数字技术和互联网通信技术,优化传统的生产管理方法,提升企业流程的关键环节,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三)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完善新业态产业链

1.发挥三产带动作用扶持示范企业

苏州的服务业新业态相比于其他行业而言,市场化程度最高,营业模式更多,在规范了市场竞争机制、完善市场管理之后鼓励大众创业,能够吸纳更多劳动力。与此同时,根据广州、深圳等一批先行发展新业态的城市来看,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产业链之间的融合也能够催化出新的发展领域。例如,苏州发展融资租赁服务能降低制造业发展风险,为创新产品技术的研发投入提供保障,合同能源管理能够优化制造业生产模式,形成绿色发展,让制造业向着节能环保模式转换。例如在苏州传统制造业领域,可以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保持苏州老字号的原汁原味的同时,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时期消费需求的变化。

2.加快建设服务业新业态产业集群

苏州是成熟的制造业基地,产生了大量第二产业的产业集群,但对于服务业,尤其是新兴业态的服务业产业集群不多。这需要苏州市政府加快建设多种产业集群,为各个产业提供资源共享互动交流的平台。另外对于新兴产业的培育方式也需要创新。在服务业新业态中明确规模企业培养对象,对其重点扶持,发挥行业领军企业的带动作用,可以补足大企业产业链,也可以延伸大企业产业链。

3.抓重点项目,集聚发展提升工程

在苏州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重点项目建设是重要的发力点。苏州市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服务业新业态集聚区和园区建设,引导新业态企业集聚发展。布局苏州服务业专业集聚区,为服务业集约集聚发展提供载体空间保障。

(四)培养引进专业人才,强化人才智力支撑

1.创建有影响力的服务业新业态培训中心

积极拓展企业家培训平台,依托国际国内知名学府、知名跨国公司和其他培训机构,进一步加强对本土科技型企业家的培育和培训,鼓励企业引进高端人才、提升发展理念,推动企业走以人才和智力支撑的发展路径。鼓励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根据服务业发展需求,完善专业学科设置,积极培育紧缺人才。

2.完善服务业新业态人才政策体系

苏州要建立完善行业产学研合作示范机制和投融资服务联动机制,吸引服务业领域的创业型人才。完善与创业环境相关的制度及奖励政策,研究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医疗保健等领域新业态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各类人才在苏州创办服务业新业态企业。

[参考文献]

[1]刘艳霞,黄吉.新业态发展及对深圳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城市观察,2015.

[2]广东省政府.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S].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2015.

[3]隗玮.对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发展思路及其开发利用能力提升的探索[J].科技通报,2014(7).

[4]王慧.浙江省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的构建分析——基于“电商换市”的背景[J].中国商贸,2014(6).

[5]金元浦.三大设计之都引领中国创意设计走向世界[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6]洪群联.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经贸导刊,2013(4).

[责任编辑:纪晨光]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业态新经济融合发展
“互联网+广告”的新业态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中国GDP或增加“新经济”成分
论新经济时代下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
新常态下港口加快转型升级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