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吃想高士

2017-12-20 02:18荆歌
上海文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老徐美食家饭局

荆歌

名士风流

只是为了回头/多看你一眼/船就开走了/我要在渡口/建一幢寺院/一些经过这里的/蜜蜂和蝴蝶/成了吃斋念经的/良家妇女/再要搭一座戏台/让春风得意的春风/成为戏子/我要把对岸的戏子/娶回家/顺流而下的河水/翻身下马/顺流而下的河水/对我抱拳作揖/只是为了回头/多看你一眼/船就开走了。

这是诗人陶文瑜新写的一首诗。华丽甚至有些糜烂的意象,叫人忍不住一读再读。他的诗歌,在平朴亲切中,常常会有华丽奇诡的意象。这一特点,在他大量长于“无中生有”的散文中,乃至偶露峥嵘的小说里,也一以贯之。

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个性独具的书法家和画家。他的书法清秀文雅,自作打油诗,幽默多趣,似有七步之才。其画则随心所欲,却往往有神来之笔。

当然,他最霸气的身份,乃是名重江南的美食家。

苏州城里的老饕食客,都与之相熟。名菜馆、名厨师,又有哪个不晓得陶老师的!他还担任苏州市烹饪协会的顾问。所以一般陶文瑜来电话叫我去吃饭,我就一定知道是有好吃的了。现如今赴一个饭局,被请的不一定就领请客者的情。

吃饭常常不是一种享受,而挺辛苦。你花了钱请我没错,但我并不想吃啊!甚至反过来想,你请我,固然是你好意,但是,我为什么一定要去吃,而且还得感谢你?我自己家里没得吃吗?我哪里吃不到一顿饭!这样想确实不讲理,但是,我认为,持这种不讲理想法的,应该不在少数。至少我就是常常这么没良心地想。也许我这么说是在摆谱,但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对于某些人来说,对于那些并不太热衷于饭局,倒是视出去吃饭为麻烦劳累的人来说,许多时候赴一个饭局,真的是一件勉为其难的事。所以我有时候会单方面认为,答应去你的饭局,其实是给你面子。

但是陶文瑜的饭局却不是这样。只要他一声呼唤,我必定推掉所有杂务前往。如果彼时手上正在画画儿,画到一半,我也会放下毛笔,立刻飞车而去。这都是因为,咱不用细看,就知道什么人写的书能读,什么人画的画儿可藏,什么人排的戏好看。当然,什么人请的饭好吃,似乎尤为重要。

沪上名媛潘向黎一家因喜欢苏州而常来苏州。某日文瑜在平江府半园宴请他们。另有画家夏回、陈如冬及在下作陪。一道道菜上来,自然都是精品。即使是两道点心,苏式肉月饼和鸭血糯刺毛团子,亦是非同寻常。现如今吃飯,都要拍图晒菜,已成恶俗之风。在下大俗之人,自然不能免俗。贴了微信朋友圈,结果评论纷至沓来,很多都在批评,说半园的菜做得其实不好吃。对于自己的味蕾,我向来颇为自信。因此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即使是不好吃的地方,只要陶老师带去,便也好吃了。

所以如果不是和陶文瑜一起去餐馆,我们也会打他的牌子。我们会说:我们是陶老师的朋友。或者说,陶老师本来今天也要来的,他有没有给你们打电话?或者就说,是陶老师推荐我们来的。我们相信陶老师,他说好的地方,菜一定是好的。如果我们吃得不好,那是坍陶老师的台了。

或者,在有的餐厅,我们跑进去,看到墙上挂着陶文瑜写的字,我们就要对领班说,喏,这是陶老师写的,我们和他是老朋友。这时候领班往往会说,欢迎欢迎,陶老师的朋友,就是我们的贵宾!

当然,打他的牌子,肯定是不如跟着他的真人一起去吃的。餐厅里的人精着呢,像我们这样的人他们也见得多了。还有人说自己是孔子的后代,说王世襄是他忘年交呢!只有真人到了,饭店里的人,才会真正当回事,才会把最好的食材拿出来,才会让真正的大厨掌勺。

那时候毕师傅还在“老苏州”茶酒楼。我每次去青石弄《苏州杂志》社,都要去“老苏州”吃个便饭。顺便说一下,陶文瑜的官方身份,是《苏州杂志》执行副主编。他真是一个编刊物的行家里手。这本杂志,当年由陆文夫创办。现如今,是陶文瑜这样一个奇才在挑大梁。如果你喜欢苏州,热爱传统文化,并且是对吃喝玩乐文史掌故莳花养鸟筑园唱戏有兴趣的人,你一定会喜欢这本杂志。它有声有色,图文并茂,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江南独有的文化气息。每次去《苏州杂志》看文瑜兄,中午两个人都是走进老苏州,把毕师傅请过来,让他亲自做一条葱烤鲫鱼,炒一盘蔬菜,再煮一大碗菜泡饭。虽然看上去很家常,却每一道都是做到了极致。鲫鱼一定是野生的,窄窄的身子,即使没有鳞片了,也能看到身体上隐约的金光。菜泡饭里则是大有玄机,不仅有新鲜的手剥河虾仁,还有笋丁、火腿、香菇、咸肉等。味精是绝对没有的,并且少油少盐。每次都是吃得心满意足。记得有一次,陶老师只吃了一口菜泡饭,就对服务员说,今天的菜泡饭,不是毕师傅做的!于是不一会儿,毕师傅就过来了,一连声表示抱歉,说他今天有两个包厢的重要客人,真是对不起,真是对不起!陶老师说,毕师傅,客人是不分重要和不重要的,凡是到你们店里来的,都是重要的客人!来者是客,你们要一视同仁的!

听文瑜兄一番冠冕堂皇的话,我心里暗自发笑。一视同仁怎么可能呢!“老苏州”在苏州,只有一家。而毕师傅,也只有一个。每次你来,都是毕师傅亲自掌勺,那个当然不叫一视同仁。

后来,毕师傅去了木渎石家饭店。我们也就再也吃不到“老苏州”从前那样的便饭了。

再后来陶老师就在自己的杂志社,弄了一个食堂。他先是请了一位老张来烧菜,后来,变成了顾阿姨。我去吃过那里的饭,虽然食材之类都是好的,烹饪的方法,基本也都是秉承了苏州老阿姨厨房里的传统。但是,比起毕师傅之类的苏州名厨师,这些菜还谈不上是手艺。文瑜兄则对他食堂里的馄饨自视甚高,说现在在外面,任何一家点心店里,都吃不到这样好的大馄饨。但是我居然一次都没有吃过。我姑且信了他吧。这世界上,还有哪一样东西能有没吃到嘴的更好吃呢!

陶文瑜的爱吃懂吃会吃,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他热爱苏州的一种表现。于他而言,苏州绝对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他不喜欢旅游,他觉得到拙政园或者网师园去赏赏花听听评弹吃吃茶,就是旅游。苏州地界之外的会议,他也一概不去参加。他的天地就是苏州,苏州是他全部的世界。反映在吃喝上,也是如此。他似乎只吃苏帮菜。喝茶呢,也好像只爱碧螺春。他曾经明确表示过,有许多菜,他是坚决不碰的。比方说快餐,是宁可饿肚子,也不吃的。还有辣的东西,他和我一样,也是碰不得的。非常有意思的是,对于和谁同桌吃饭,他比我还要来得挑剔。我亲眼见到,起码有两次吧,席间有人谈吐恶俗,出言不逊,文瑜兄放下筷子扬长而去。更有一次,他拂袖离席前,还愤愤地摔了一只盘子。他的真性情,在苏州这个美丽的地方,真是发挥得淋漓尽致。endprint

读书精

去岁,王稼句出版了一本名为《姑苏食话》的书,一时洛阳纸贵。天南海北的食客老饕读书人,一时间议论纷纷,争相购阅。此书对苏州从古到今的吃食,作了详尽有据的考证和梳理。其知识含金量之足,文笔之老辣从容,在写吃的书里,无人能出其右。作为一个苏州人,一个爱吃的苏州人,无疑是能被此书调动起精神和感官的极度愉快的。

但知王稼句其名,而未曾见过王稼句其人的人,多半会认为,他是一位老学究。有多老?说多老都不会把人吓着。反正很老。而且,在十几年、二十几年前,就已经是很老的了。因为他的名字,经常是跟黄裳、舒芜、黄苗子、流沙河、何满子、姜德明等老同志放在一起的。而王稼句的文章,也是那么多年来始终的卷气、旧气,满腹经纶的样子。爱读书的人们,能在许多地方读到他写的文章。他给读者的印象,就是一个读书多得不能再多的人。要在肚子里装那么多书,不坐个几十年的冷板凳,当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王稼句却并不是一位老者。二十几年前,他还是个二十出头的青年人。那时候我见到稼句,他已经是一位一肚皮学问的书评家了。说话的口气,一点也不像年轻人。坐而论道,天文地理无所不晓,那些话从一个二十几岁的人嘴里说出来,多少会让人觉得不舒服。这是一个什么人?他怎么会什么都知道?他怎么会用那么大的口气说话?我想许多人,初识稼句,觉得心里不舒服,那是很正常的。就像见到一棵树,突然对你说“吃过了吗?”或者一只宠物猫,竟然在你怀里朗诵起诗来,你是一定会感到非常奇怪的。

但是,与稼句交往多了,了解深入了,你就会觉得当初的“不舒服”,是完全可以转化为舒服的。听他说书,说书的种种,说苏州,说苏州的前世今生,你会为他超强的记忆力,以及融会贯通的知识所折服。这个人,读的书实在是太多了,多得与他的年龄严重不符。有时候我想,他是什么时候开始读书的呢?总不见得在娘肚皮里就开始了吧?他又是用什么时间读书的呢?总不见得日不困夜不睡地读吧?

怪就怪在,其实王稼句并不是一个书呆子。他用在吃喝玩乐上的时间也不少。每次和他吃酒,他都是不醉不归,没完没了地喝,没完没了地重复一些废话,不成为饭局上最后一个倒下来的人而心有不甘。只要一息尚存,他还会去歌厅飙歌。在唱歌一项上,稼句也总是显出他超强记忆的天赋。那些“文革”时期流行的歌曲,没有一首他不会唱的。他记得那个时代每一首歌的每一句歌词。

这样一个看起来一点都不脱俗,比谁都热爱红尘的人,肚皮里却装着那么多的书,那么多的学问,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从稼句身上,我悟出一个道理,其实这个道理并不新鲜,那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事,所下的功夫,有时候与成果,也许是并不成比例的。有的人,不吸烟不喝酒不娱乐,除了读书,还是读书,读一辈子的书,却越读越呆,前读后忘,勉强成为一只“两脚书橱”,却还总是找不到某本书塞在了哪个角落。真正会读书的,能把书读通的人,就像一个社交家,他与人交往,并不非得查了此人的档案才能了解他,也许只是一面之交,就看出个七七八八了。所谓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接触的人多了,张三李四王五赵六错综复杂的关系也都心中有数了。读书也是这样,会读书的人,很快就能够进入一个知识谱系,然后日积月累,把这个谱系摸得滚瓜烂熟,里面的角角落落,都由大街小巷连通起来了。里面的问题,也不断被发现,并且能够用脑子去解决。这就是天赋。王稼句就是一个有读书天赋的人。他读一本书,胜过别人读一百本书;别人要用一年才读得懂的书,他也许一个晚上就读通了。这样的人,天生就是读书的料。如果这样的人不读书,那就是极大的浪费。

稼句位于环城河畔的家里,书是最壮观的风景。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放满了书。在苏州这座城市里,我还没见到第二个家庭里有这么多的书。当然图书馆里的书,看上去还是要多一点。稼句读书,也编书。他到底编了多少书,我想他自己也许都有些糊涂了。他是一个这样的人,吃进去的是书,挤出来的还是书。他这一辈子,可是跟书较上了劲。他为什么要读这么多的书?我想,除了为振兴中华,读书也是他平生最感快乐的事。经常有人可怜我,觉得我这么些年来,一直是写啊写啊,太刻苦了。其实他们是有所不知,我不苦,我甜还来不及呢。我是因为太喜欢写作了,所以才埋头写了成百上千万字的小说。我想稼句的情况也是这样,他一定是觉得揽一本书在手上,在柔和的光线下读,是世上最有趣的事情。尽管他也喝酒,也唱歌,但是,两者比较起来,还是读书最得趣。读书的快乐,是那么高妙,是那么永恒,是可以让人遨游古今,忘却生死的。

我与稼句可谓世交。他的母亲和我的母亲,当年同在苏州卫校教书。我家的老影集里,还有一张王稼句穿着开裆裤站在操场上的照片。这张照片,等他出版自传的时候,我才会借给他。稼句雖已届知天命之年,离写自传似乎还早。如果他能活一百岁,那么还有五十年的时间读书。天哪,他的肚子是一座何等宏伟的图书馆!已经装了那么多的书,再用半个世纪的时间装下去,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奇观?

当然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他的肚子里装满了书,而其中的一本书里,则装了满满的吃。关于苏州的吃,苏州的老餐馆,苏州的老食客,苏州的菜,苏州的小吃,苏州的面,苏州的“水八仙”,太湖的“三白”,引经据典,包罗万象。如果你读过王稼句的书,也许就会觉得,这一本《姑苏食话》,是他写得最丰饶扎实,也是最有趣味的一本,堪称其代表作。如果你从未读过他写的书,那么,我觉得,就先拿这本《姑苏食话》来一读吧。它是一部吃的苏州志,是一部苏州地方上关于吃的百科全书。当然,它似乎也不仅仅是与吃有关。在对吃的研究与叙述中,一些个时代的悲欢与兴衰,如影随形,常常令人扼腕。

老 徐

我一直认为,徐风鸣是我朋友中智商最高的。请其他朋友勿要有意见,我这里说的聪明,可能只是局限于下棋打牌等运用智力的活动吧。当然,若论人生智慧,老徐一点也不会比别人差。无论和什么人打交道,无论是在什么场合,他都是那么沉着淡定,不卑不亢。处理起事情来,也给人稳妥、宽厚之感。说他智商高,首先是因为他棋下得好。在我的朋友中,许多人都下围棋,而且许多人都自以为下得很好。但是,没有一个能赢老徐的。我的同事,作家储福金,那是中国文坛出了名的围棋高手,但是,我认为,他一定下不过老徐。我和老徐一起玩,发现他身边经常有常昊他们的身影。这绝对不是吹牛。有一次我和老徐一起吃饭,席间,门外进来一个人,端着酒杯向大家敬酒。老徐淡淡地介绍说:“这是我朋友古力。”大家都站起身来向围棋国手表示敬意,老徐却还是端坐在那里,很家常的表情。endprint

在这里说老徐,我当然是要突出他的美食家身份。我认识许多美食家,以及号称美食家的人,但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只会吃,却并不能做菜的。叶正亭算一个,他会做菜。但是,我认为,老徐的做菜功夫,应该是甲级的。我也是个常常在家做菜的人,但我不是美食家。我有许多拿手菜,其实都是老徐教我的。老徐虽然是单身,但他除了外面有饭局,自己也常在家一个人认真地做菜。通常自己做给自己吃,是不太有创造性劳动的热情的。我就是这样。要是家人都在,做起菜来就会认真一些,就会当回事。自然菜也做得有些像样,有点意思。但若是一个人在家,那根本就没了做菜的兴致。总是胡乱弄一点吃吃了事。有时候,甚至会吃万恶的方便面。我知道老徐是绝对不可能这样做的。如果他也会给自己泡一碗方便面充饥,那么他的英名可就毁了。

在这个小城里,哪些地方有好吃的,哪家店可以吃,哪家店不可以吃,哪里又新开出了一家店,或者哪家店新推出了一道菜,老徐心里清清楚楚。所以对我来说,他就是一本美食指南。要吃什么样的菜,和哪些人吃,多少人吃,是追求性价比呢还是纯满足度,这些只要跟老徐一说,他就会给你满意的答案。他不光告诉你,经常还亲自帮我打电话去订餐。他出面,情况当然就不一样了。等我一到菜馆,人家总是会格外热情地迎上来,说,你是徐总订的吧?或者说,你是徐总的客人吧?这架势,就让人温暖放心。

老徐是一个真正的美食家,绝对的老饕。他认真地对待每一餐。在我印象中,他生命里的任何一顿饭,都绝对不会马虎。许多人会吃,也懂吃,但是,他们的吃,并不是分分秒秒,并不是日常。许多只是逢场作戏。他们的美食生活,还有很多死角,比如方便面之类,比如一觉睡到中午之类。像老徐这样认真对待每一餐的人,我认为真的是绝无仅有的。

老徐的为人十分低调,不管是在什么样的饭局上,不管是什么场合,他都不太会主动点评一道菜,更不会夸夸其谈。如果他愿意说,我想,其他人是根本没有什么话语权的。人们问他的时候,才会开其金口。而他几乎无所不晓,总有精辟之论。他同时还是一位葡萄酒专家,天天都在各种场合喝葡萄酒。家里的藏酒,也是蔚为大观。一个人到了家里,自然还要喝。有时候我有点恍惚,他这么里里外外地喝,到底是為了享受呢,还是在工作?

单身已经很多年了,他绝对是一个钻石级的王老五。许多人都犯红娘瘾,要为老徐介绍对象。他总是笑笑,不置可否。好几次,包括本人在内,都摩拳擦掌,为他觅来年轻又漂亮的单身女。但是老徐跟人家加了微信,喝了一通酒,似乎也就没有了下文。这是为什么?看到朋友带来给老徐的那些姑娘,我们心里都暗暗艳羡,恨自己不是单身,否则早就跳将出来,横刀夺爱了。可是人家老徐,竟然总是坐怀不乱。他是要求太高了,还是宁可为美食而生,却不愿在牡丹花下耗费余生?

最近,老徐说要在“步月”艺术空间亲自做一桌菜。这将是一桌什么样的菜呢?太值得期待了!好几位吃货都踊跃报名,愿意为老徐打下手。或洗菜,或剥蒜。而我,则希望自始至终在厨房里,看他做。就像看一场世纪演唱会,或者一场NBA。endprint

猜你喜欢
老徐美食家饭局
江南忆,最忆是此味
美好的饭局不应该多于四个人
老徐忘记了我
一点一点忘记你
大美食家
我和老徐的今世之约
我长大了要当美食家
怪味美食家
饭局
饭局趣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