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生呈现出感性表达的“断乳”和理性表达的“稚嫩”之间的矛盾,他们语言的“表层结构”处于“睡眠”状态,需要通过“转换生成”来唤醒。可以尝试通过愤悱生成的激活、非正式学习的暗示、基本语汇的积累、语境转换的指导等手段,来实现初中生口头和书面表达的互相滋生和双向建构。
【关键词】愤悱生成;学习暗示;语汇积累;语境转换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75-0038-03
【作者简介】万亚峰,江苏省南通市北城中学(江苏南通,226011)副校长,一级教师。
一、基于口语和书面语现状的思考
初中生处于心理发育的成熟过渡期,抽象逻辑思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为初中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和思维基础,但语言和思维的矛盾一直存在。审视一下现状就会发现,生活和学习中,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清晰但语言贫乏,造成“心会而口难传”;有的学生思维不清晰,以致“心欲言而口不逮”;有的学生口齿伶俐,但写出的文章却“意有而笔不达”,呈现出感性表达的“断乳”和理性表达的“稚嫩”之间的矛盾。这说明,外物在初中生的头脑中是有反映的(从对象领域到意识领域),他们的概念系统是完备的,也是能够形成反应的(从意识领域到语域)。也就是说,他们的“语言获得装置”和语言的“深层结构”都没有问题,问题就在于语言的“表层结构”处于“睡眠”状态,需要通过“转换生成”来唤醒。
二、“转换”教学策略研究的理论依据
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代表人物乔姆斯基指出:语言是创造的,即获得语言并不是去学会特定的句子,而是利用组句规则去理解和创造句子,句数是无限的;语法是生成的,儿童生下来就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这种普遍语法的实质是使婴儿能学会人类任何语言的物理及相应的心理机制。婴儿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个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实现的;每—个句子都有两个结构层次——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深层结构显示基本的句法关系,决定句子的意义;表层结构则表示用于交际中的句子的形式,决定句子的语音等。句子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从而被感知和传达。笔者认为,句子的深层结构其实是反映事物的客观形貌,而句子的表层结构则是人作为表达者的主观感知和传达。深层结构是客观的恒定不变的,而表层结构则因人而异,表现出表达者的言语个性特征,而这种特征取决于表达者的先天语言遗传和后天阅历及语言习得。
另外,从生理心理学角度来看:初中生是11~15岁的儿童,处于少年期、青春期或学龄中期,是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科学家对脑电波的研究表明,在13~14岁,脑电波出现第二个“飞跃”现象(第一个飞跃现象出现在6岁左右)。这一时期,认知的基本特点是: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他们观察的目的更明确、持久性明显发展、语言精确性提高、概括性更强,需要实现口头和书面表达的互相滋生和双向建构。
三、初中生口头语和书面语转换的教学策略
1.愤悱生成的激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乐玩好动,喜新厌旧,喜欢直观形象,争强好胜等是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若能根据这些特点来创设情境,让教学面目常新,学生则会被深深地吸引,思维被打开,表达的欲望也会被无形激发。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启发、点拨、设疑、对比等手法,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氛围中接受美的熏陶,紧紧抓住他们情感的触动点,以情导情,以情激说。
例如,教学《核舟记》时,课文介绍船头和船尾所雕刻的五个人物形象时,语言生动简练。笔者分别请五个学生到教室前面,请他们按照课文所介绍的方位以及神情姿态表演,一番商讨后,无论是“苏、黄共阅一手卷……”,或是“佛印绝类弥勒……”,还是“楫左右舟子各一人……”,他们均表演得有模有样。全班学生饶有兴味地充当着现场导演,努力用最准确最明了的语言评点和指导着五个演员同学,他们被当时的课堂氛围牢牢地抓住,如同身临其境。
2.非正式学习的暗示。
初中生自制能力相对来说还比较弱,同时他们的模仿能力却很强,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在观看电视节目时,留心播音员或主持人的讲话姿势、声调等,有意识地去注意吐字、发音、唇形。还可要求学生多看话剧、相声表演,注意演员的语速语调、抑扬顿挫和重音停顿的适当处理,多揣摩、多体会、多模仿、多比较,这种感性知识积累多了,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音的准确性。同时也练习了遣词造句和口头表达的流利度。
比如,2017年比较受欢迎的电视节目《朗读者》,主持人董卿的开场白,流畅的文字总是直击人的灵魂深处,又给人以美的享受。以第一期的主题“遇见”为例,董卿的开场白是这样的:“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次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也希望从今天开始,《朗读者》和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学生如果能够多接触这样一些诗般的语言,口头表达的欲望就会被激起,书面表达的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3.基本语汇的积累。
影响初中生遣词造句能力的因素主要有美词佳句积累少、思维不敏捷、组词慢、缺乏固定的句式、常有病句等。要克服这些问题,首先要求学生注重平时的积累,多读、多背、多记、多摘抄。据调查统计,在用词上,初中生最缺乏的是四字成语,相当一部分人一天说话用不上一两个成语。至于句子,最缺乏的是描写性句子、抒情性句子和哲理性句子。积累少了,说话时就无法引用,自然影响到遣词造句的能力。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用语准确、生动,文句畅达、优美的句子很多,在课外,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熟读、背诵,把这些精词妙句、佳段名篇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增加口语词汇量,丰富大脑的语言库存。同時学习那些新鲜活泼富有时代气息和生命的语言,以增强口语表达的丰富性。endprint
其次,要从词义和句式两方面入手,对词义要理解准确,最主要的是要勤查工具书,然后多记多用,记熟了用熟了,说话时遣词造句也就准确了。平时学到生词,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口头造句训练,或者训练学生连词写段等。对于句式,先要掌握有哪些常用句式,然后掌握各种句式的特点,并按特点造句。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语气,在说话时要掌握好各种语气的语音特征才能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
最后,还应训练其组词思维的敏捷性。据心理学测验,人们讲话的平均速度大约是每分钟125~160个词,而思考这么多词只需要20秒钟。这就是说,人们说话时平均每秒钟脑子里要连贯6~8个词语。可见思考是快于表达的。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就是要达到每秒钟连贯6~8个词语的目标。训练的方式,可采取由慢至快、循序渐进、分阶段限时说话的方式。通过外显的说话速度来反应内隐的组词思维速度。
4.语境转换的指导。
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讲究“言之有物”“有的放矢”。在目标的指引下,学生明确自己的认知方向,形成一种心理预设,进而维持一个适度的“认知焦虑”,并且在强化下,“认知焦虑”愈发强烈,这时候的表达才会有更明显的丰富性。
一节作文课上,通过情境的设置,情感的调动,学生脑海中的相关作文素材已经被“激活”,一个个争相发言,整个课堂沉浸在一片感动中。这时笔者抛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刚刚讲述的话能直接转化成文字用到作文里吗?”答案是不能的。讲述的语言具有口语化、随意性的特征,而书面语是需要一定的逻辑顺序和语言控制的。此时笔者在PPT上呈现出一段文字版的发言实录:嗯,前段时间,天特别冷,也特别干,我因为家住得比较近,我是自己走回家的,走回去之后,嘴唇上的皮都裂开来了。一碰就会流血,然后有一天星期五晚上我回家就在楼道里闻到了那个汤,就是那种,嗯,就是那个,就是那种止咳的汤。我就想是谁,哪个妈妈在家做的汤。后来回家发现是我们家的。然后我就问我妈妈说:“你是不是咳嗽了,然后自己煮的汤。”然后,后来她说是专门为我做的,然后我就特别感动,然后我就抱了她。
随后又呈现出经过调整后的书面语化的文字:入冬以来,天气干燥,我的嘴唇总是干裂脱皮。离家近,我便走回家的,路上风一吹,嘴唇有时甚至还出血了。一天放学,刚走进楼道,就闻见汤的香气,那香气似乎有股魔力,勾起了我胃里的馋虫。心想着谁家的孩子有这样的好福气,这汤喝进嘴里就像一股甘泉滋润干涸的大地啊。刚一推门,却看见妈妈正在厨房忙活的背影,那股香气也更加浓郁,原来就是从我家飘出来的,原来我就是这个有福人。妈妈的身子不似从前那样挺拔了,几缕发丝凌乱在鬓角,她拿起勺子舀了一口汤放进嘴边尝了尝,嘴巴咂吧了两下,眉头微皱,又往锅里加入了一些调料。那一刻,她望着汤的眼神都是柔和的,慈爱的。“哎,你回来了,晚上喝点汤,瞧你嘴巴干都成什么样了!”“好!”不多言语,我只想牢牢抱紧妈妈。
经过对比,学生讨论口语转化成书面语过程中需要的方法。讨论后,教师再适时进行总结和方法上的指导:
(1)巧用写作提纲,理清行文思路。作文或明或暗都应有线索,不能随意而为。在写作前,把准备写的内容在大脑中思考,最好写一个提纲,使行文呈现出一定的条理性。例如片段中先交代自己嘴唇干裂,为下文母亲为孩子煮汤作铺垫,这是符合内在逻辑的。
(2)妙用写作手法,丰富写作语言。原文是一段口语化的表达,我们在与人说话时当然会显得随意自然些,不会在口语中过多地使用修辞、描写,但是作文中的书面语表达必须通过适量的修辞、描写等手法来提升语言的优美度和可读性。转化成书面语后的片段中,把汤比作甘泉以及对厨房中的母亲的一番动作、神态的描写,不但提升了语言的美感,也加深了素材的感染力,使读者更加能感受到母亲对作者这种平凡却动人的关爱,也就使文章具有真情实感了。
(3)活用艺术加工,摒弃口语词。口语是思考与表达几乎同步的,当出现思考停滞或者想不到适当的表达词时,我们习惯用“嗯”“啊”“那个”这类口语词来给大脑争取思考的时间,使话语听起来没有明显的断裂。但书面语是经过斟酌而呈现出来的,因此这种表示停顿的口语词和一些不良的语言习惯词,例如口头禅“然后”都必须在书面语生成的过程中摒弃。还有一些不影响主题表达的细节,例如原文中的“止咳汤”“星期五晚上”,可以对它进行一些艺术加工,使原文中原本啰嗦的口语表达更加简练。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付有龙,庄会彬.转换生成語法诠释[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