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禹
摘要:本文以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为宏观背景,对于广西钦北防沿海地区进行实践考察农村音乐教学基本现状,并对于如何发展农村音乐基础教育提出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城镇化 音乐 支教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2-0128-02
一、广西城镇化建设现今概述
广西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壮族自治区,在新中国成立伊始至今一直在对广西城镇化建设工作进行推进。据广西自治区统计局统计,建国至80年代初的广西城镇化准备阶段可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其中1949-1959年为城镇化起步发展期,1960-1964年为逆城镇化期,1965-1977年为低速发展期。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文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在今年所提倡的“一带一路”的发展规划中,广西沿海地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政府推进、社会各界支持的良性社会关注中继续加大对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工作。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底层架构为文化事业发展的提供了必要准备和生态化平台,而在现今的统计报告中,广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地区其城镇化率在全国而言处于较低水平。2015年统计局调查报告中指出广西城镇化率落后全国平均水平9.0百分点。城镇化率作为经济发展高低与否的晴雨表,直接反映出现今而言广西的经济、科教、文化事业仍然与中部、东部发达省份具有一定差距。
城镇化建设中除了经济作为先导之外,科教文化事业和中小学素质教育也成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素质和调整产业结构、打造广西本土文化输出软实力的有效手段。在笔者对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下乡调查期间,就农村初高中的艺术教育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了走访和调查,下文中将集中就灵山县中学音乐教育现状和缺陷进行表述并提出解决措施以备学界指正。
二、农村音乐教育现状勘察
农村人口比重失调:灵山地区建有公办初高中6所,其中示范高中1所(灵山中学),其他5所覆盖了县乡各地域(县城、那隆、化龙、武利、天山),生源俱来源于下辖乡镇,家庭阶层构成以本地务农、外地打工家庭为主流。在城镇化推进的现今,由于农村务工者因生计所需前往市区及省会城市工作而导致农村青壮年人口比重减少造成了农村经济和人口空心化的现实。从农村教育而言,人口比重失调的结果往往是形成了学生孤立自主寄宿于学校进行求学。就初高中青少年年龄层次来看,这个阶段的学生普遍具有是非观念模糊、社会阅历不够、自制力较差等共性存在,而且还因为家庭父母在外务工的現实情况造成心理上缺少家庭伦理、道德上的约束和有效劝导,在孩子个性培养和文化素养形成方面往往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缺失。
素质教育相对滞后:农村初高中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知不够,教学方法和排课上依旧是以文化课为主导,艺术、体育等素质教育课程常常在实践教学中被调整或者因为中考、期末等因素而改为自修或者为其他文化课程补课而占用。作为多元社会文化影响中的现代中学教育,抓紧基础实践性文化理论课程诚然是无可非议,但素质教育和艺术课程的引入对于学生性格、心理和认知美的能力上的提高却往往不被农村中学所注重。在填鸭式文化课教学氛围中形成的应考思维也影响到了农村户口的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对于社团文艺活动、学生展演、策划演出等实际操作能力和艺术才艺展示滞后于其他市区生源高中生。
支教教师专业素质和人员队伍相对匮乏:从灵山县的中学教师队伍学历和职称来看,中老年教师在教学经验上具有独特性善于把握学生心理和教学进度,但是对于新编的音乐、美术教材中五线谱的谱例介绍、交响乐、歌剧等鉴赏类作品和专业音乐基础知识却存在力不从心的情况。随着国家对于高中音乐、美术教材的更新提高了高中音乐教学的难度,往往一些农村支教、扶贫教师对于文化课程上具有新观念和新式教学方法。而音乐专业支教教师下乡教学人员较少,青年教师队伍无论是人员配置方面还是教学经验上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这样的后果往往造成了学生在音乐课上无心向学,教师自身对于教材中的专业概念也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造成了课程进度无法进一步进行深入展开而形成流于形式的介绍性音乐课。
硬件设施更新渐缓:钢琴、电子琴作为音乐合唱课、乐理知识介绍的硬件设备和计算机音乐课程和多媒体音乐设计、课件、网络公开课等新媒体工具在广西沿海农村中学中基本处于零配备的状态。音乐教师上课的主要手段还是依靠黑板上写简谱并采用齐唱的形式,从声部配置来看大多处于单声部齐唱,伴奏方面采用卡拉OK伴奏带并无法根据实际演唱情况进行升降调高。
三、新形势下农村音乐教育改革措施
针对城镇化建设大背景下农村音乐教育与时代风尚存在差时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音乐教学和艺术文化上的改革促进工作。
(一)政府扶持主导文艺活动展开:政府作为社会职能监管部门,在舆论导向和文化活动推进中扮演重要角色。伴随“一带一路”政策下的经济开发,政府部门可以依照相关政策在农村广场、学校、市民活动中进行歌曲征集或者作品征集,一方面丰富了农村人民群众和学生的歌曲创作;另一方面规范舆论导向,输出文化正能量。
(二)对于支教、扶贫等师资进行音乐教学培训:在农村支教、扶贫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中可以适当的进行艺术、音乐教学课程培训任务,从教师而言可以让年轻支教老师通过自身实践进行教学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在授课前对于从教者自身的业务水平和鉴赏水平得到提高。适当邀请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专家对农村中学教师进行讲座、访谈和调研,因地制宜的调整教学进度和课程方法论,从而达到让授业者教学的同时具有职业责任感。
(三)新媒体手段对于本土音乐非遗的传承性:在农村音乐课堂师资配备提高的同时,对于硬件设施和手段应当与时俱进。因特网、直播、微课、网络公开课等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可以拉近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通过一系列硬件设施的投入将农村中学课堂学习与其他城市之间的音乐教学进度上达到一致性,并且对于拓宽学生艺术知识面了解世界音乐文化和现今音乐活动和艺术门类。在知识输入的同时,也可以打造对当地农村地方戏曲文化的输出,通过中学课堂网络公开课来传播本土戏曲文化、推进民族音乐文化建设从而架构多元文化充斥其间的中学艺术课程教学。不仅对于本土戏曲、民歌等非遗艺术进行传承和保护,还在课堂中从音乐角度入手培养农村中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为打造本土文化软实力输出提供了一个媒介和平台,丰富了中学生日常学习生活。
(四)本土高校对农村音乐教育的辐射性:本土高校作为当地县、市的高级知识分子集聚的人才高地,在本土文化建设、推广和理论推导中担当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本土文化研究的排头兵,在新型教学理论和课程实践上高校教师的音乐教学工作承载了为本土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重任。高校教师和学术带头人可以通过与农村乡镇中学进行校企合作、搭建人才培养基地和定期培训、讲座等方式拉动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服务水平;将本土中学作为新型音乐教学法的试验地定期下乡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在充分了解本土中学运作模式后进行产业优化和特色音乐课程的开设;将高校师范类人才培养与中学音乐教师职业技能提升进行双赢合作。这样,本土高校就实际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来为地方音乐教师队伍进行增补,在时效性和实用性上达到职业教育的理想层次。
四、结语
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广西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影响毋庸置疑,但是物质条件的快速提高与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不平衡。音乐艺术作为提高市民群众思想高度、充实个人修养内涵、提高本土文化“软输出”的有力手段,应该在伴随经济提升的浪潮下予以扶持和发扬。
参考文献:
[1]苏桂南.浅谈农村经营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7,(05):176.
[2]岑家峰,梁洁.当前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及思考——基于桂南三个村庄的调查[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02):14-18.
[3]陈峥.第三届广西学生军女兵与桂南农村妇女战时成人教育[J].教育史研究,2014,(01):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