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阳阳
摘要:《玫瑰三愿》是一首以花为主体表达对未来美好的期盼、爱恋与赞美,词曲旋律优雅动人,节奏严谨舒畅的艺术歌曲。黄自先生在这首歌曲的创作中,灵活的运用了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与西方作曲技法,两种方法结合不仅使它有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韵味,又富含西方浪漫主义的风格特点。笔者在本文中会从作曲家的创作特点,以及歌词表达的思想情感等方面来分析《玫瑰三愿》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关键词:黄自 艺术歌曲 《玫瑰三愿》 演唱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2-0014-02
一、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19世纪初欧洲流行的一种抒情歌曲,它与其他的歌曲艺术形式的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歌词的艺术性较强,大多喜欢采用著名的诗歌,表现的内容大多是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描绘;第二,在旋律方面不单单注重人声的部分,艺术歌曲的伴奏追求的是对环境的渲染以及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一)黄自艺术歌曲的特点
艺术歌曲是黄自音乐创作中的重点,也最能够反映出他所倡导的民族化。黄自创作艺术歌曲时十分注重歌词和音乐的结合,善于用高度凝练的音乐语言表达诗的意境,歌词富有诗意和较高的艺术性。他的作品是画境、诗境、和意境的完美结合,具体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词与曲的完美结合
从黄自先生艺术歌曲的歌词来看,大多使用唐诗宋词以及同时期的诗词。作为艺术歌曲的歌词,这一方面是因为艺术歌曲这一艺术形式本身的要求使然,而另一方面则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黄自先生的深刻影响。黄自将自身的优势融入进他的艺术歌曲创作,赋予了艺术歌曲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西方歌曲艺术形式与东方民族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古典诗词韵律美和高雅气质的新的艺术歌曲类型,做到了诗词曲音乐的完美结合。
2.西方作曲法则与东方民族风情的融合
黄自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中国的20世纪30-40年代,当时的国际环境处于多种文化相互冲击与融合的状态。他一方面用批判的方式继承西方作曲法则的长处,另一方面从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和中国画的审美习惯中总结出规律,将两者结合对艺术歌曲的创作进行了卓越有成效的民族化创新,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了兼收并蓄同时又有探索创新的文化特点。
3.钢琴伴奏与主旋律的相互配合
黄自先生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完美的继承了艺术歌曲原本的特点,主旋律与伴奏旋律相辅相成,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整个歌曲要构建的形象与意境。黄自的钢琴伴奏写法总是跟主旋律相互呼应,互相配合,钢琴伴奏起到了烘托环境的作用,与主旋律一同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和意境的渲染任务,让人感觉到人声与伴奏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玫瑰三愿》演唱处理分析
(一)黄自(曲作者)生平简介
黄自,1904年诞生于江苏省川沙市,1938年去世,享年34岁。众所周知,黄自是我国音乐史上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与教育家,他的音乐创作主要以声乐为主,作品题材广泛结构严谨,风格典雅、精致、流畅、生动。他一生创作了60多首歌曲,两部清唱剧两部管弦乐作品和一些猎奇性质的赋格曲创意曲,代表作品有清唱剧《长恨歌》,歌曲《点绛唇》《南乡子》和《玫瑰三愿》,而《玫瑰三愿》在一定程度上最能够体现出了他一贯倡导的民族化风格。
(二)创作背景
《玫瑰三愿》创作于1932年6月2日,淞沪战争之后,当时国内形式动荡不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当时在国立音专任教的龙七先生,对当时国内情形思之甚忧。《玫瑰三愿》的歌词刻画的是一朵拟人的玫瑰,它虽柔弱无力,但是却不甘心接受命运的摧残,还一心憧憬美好未来,这样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内心,是对国破家亡的忧愤,是对民族解放事业斗争的期盼。黄自先生在《玫瑰三愿》歌词完成后将它谱成了曲,是一首由小提琴协奏,钢琴伴奏的女生抒情独唱曲,悦耳的歌曲和场景。
(三)曲式结构
这首歌是一首非再现两段曲,节奏为6/8拍,A段是E大调,整体的旋律走向舒缓优美,情绪激动略带伤感。首先第一乐句由玫瑰的音乐动机展开;第二乐句以高二度的模仿,在这个动机的基础上进行音程与节奏上的变化,构成了“烂开在碧栏杆下”这一乐曲;第三乐句是第一句情绪的进一步深化,这两个两叹一唱的乐句描绘出了玫瑰花生开始的美景,构成了第一乐段。
B段是转入E大调的平行小调升c小调,第一乐句节奏相较第一乐段发生了节奏的变化,出现了有二分时值的音,要求气息悠长,情绪略显激动;第二句虽是第一乐句的模进,但情绪要求轻缓温柔;第三句同样是模进,但是在“红颜长好”处出现本曲的高潮,出现得十分自然;第四乐句出现最低音,以低沉忆恋而伤感的情绪在弱奏主旋律和旋结束仿佛一声哀叹。
(四)演唱技巧
在练习演唱《玫瑰三愿》这首歌曲的过程中,尤其是要注意呼吸与气息的配合与咬字。《玫瑰三愿》整首歌曲的速度舒缓,第一段都是以两小节为一句,控制好气息,而在第二段中则是以四小节为一句且节奏连贯紧密,要做到控制好气息是有一定难度的。其次在第二段中,单单做到气息连贯不虚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有控制的把握气息的强弱与长短。尤其是歌曲玫瑰的三愿部分,要把握住第一句到第二句强弱的变化,以及第二句与第三局音高的变化,要注意气息控制自然,不可突兀,否則就会影响整首歌曲所营造出玫瑰花略带忧郁,温柔优美的主题形象。
(五)情感表达
《玫瑰三愿》是通过玫瑰花的心愿从侧面反应出当时知识分子对国破家亡的忧愤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首作品具有明显的女性特征,可以想象玫瑰花是一位青春的少女,她虽柔弱无力却又不甘心接受命运摧残,始终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演唱时要注重表现出当时少女心中被压抑的忧郁心情心情,在高潮部分更需要释放出一种强烈的追求自由却又充满畏惧的情绪。
全曲有两处减慢处理,一个在“玫瑰花,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后面的重复乐句结束前,应回到原速上。这样歌曲就能流动起来也符合全曲的速度标记第二处减慢是在“我愿那红颜长好,不凋谢,叫我留住芳华”处这是一个收束式乐句,用减慢的处理方式提示听者,这是一个内心良好愿望的独白,但随后应准确地回到原速上不可拖沓。两段音乐情感处理要注意不能过分夸张,尽量以叙述的方式来演唱。第一乐段音乐整体幅度不大较平稳,作为情绪的铺垫,旋律是慢慢舒展的,不要过多情感上的起伏和力度装饰。第二乐句中“烂开在碧栏杆下”的旋律比第一乐句装饰得更丰富,这一段没有触及到内心世界。第二段是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音乐开始表现出热情,“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乐句规模一下拉宽,情绪由静变动,波浪式的排比一浪接一浪,推出“玫瑰三愿”。第一愿激动难抑,注意开始提速,稍微激动一些注意音乐的律动。“吹打”处有一个渐强渐弱的标记,若处理得当,便可以显示出玫瑰内心对于风雨的恐惧时的呐喊;第二愿温柔婉转,“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带些恳求,字字无奈;三愿急切悲怆,“我愿那,红颜长好不凋谢”情怀打到顶点,音高旋律到达最高处。“不凋谢”三字渐弱减慢直到低音区,说出委婉不尽的恳求。到最后的“好叫我留住芳华”,表现出一种黯然神伤的情绪,仿佛在聊以自慰的背后是对身世的伤感。
三、结语
本文以《玫瑰三愿》为中心,简述了艺术歌曲的含义,作曲者的生平以及创作特点,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玫瑰三愿的曲式分析,重点分析了《玫瑰三愿》的演唱技巧以及情感表达。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学习黄自先生对待中西方音乐理论的态度,将美声唱法的唱腔与中国民族唱法的表情念字结合起来,在美声唱法圆润的气息支撑下,加入民族唱法字正腔圆的念字方法,细腻地将这首作品的民族化倾向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2]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4]孙丽娟.音乐欣赏与声乐技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