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
如果说之前手机产业链领域是得苹果者得天下,现在的局势则变成了:没有苹果照样滋润,但失去华为为首的国产阵营却是万万不能。
10月下旬,TMT领域最受关注的新闻之一,是华为在上海召开Mate 10系列国行版发布会。发布会公布了Mate 10、Mate 10 Pro以及Mate 10 Pro保时捷定制版三款手机的售价分别为3899元起、4899元起与8999元。相比之下,海外版售价要高过国行版,如Mate 10 Pro保时捷设计版海外售价1395欧元,约合人民币10850元,比国行版贵了20%。
此次发布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还透露了重磅消息,华为今年前三季度的出货量达到了1.12亿部,已经超过苹果,位居全球市场份额第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则持续排名第一。前三季度华为手机在发货量同比增长19%的同时,收入增长同比超过30%。
10月19日18:08,Mate 10已在国内首发开卖。来自华为官方商城的数据显示,截至20日下午3点,预约购买该款手机的人数已经超过85万,再加上各大知名电商平台的41万预定量,总数接近130万。而作为对比,苹果新发布的iPhone X在预售1个月后,总预约人数刚刚超过120万。这足可见华为Mate 10系列受欢迎的程度。
在定价相对高昂的基础上,华为Mate 10为何还取得了如此高的预订量?在此前的华为德国发布会上,Mate 10系列已经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AI)芯片,是华为赋予Mate10最重要的标签。那么,AI在Mate10上到底有哪些应用呢?
在摄影上,AI不仅可以自动增强像素质量,让图像更清晰,还可以在拍照时精准识别所拍的物体,根据所拍物体选择相应的场景模式,例如对于人像会自动虚化背景。
在通话上,AI可以将背景噪音和说话人的声音区分开,去除噪音,增强说话人的音量,让用户在嘈杂环境下也能小声通话。
可以进行深度学习,将硬件统筹在一起,在处理某些操作时比普通处理器快上20倍。
此外,Mate10还内置了可以离线运行媲美同传的翻译软件,并且开放了AI生态系统,让更多第三方App可以加入。
除了人工智能芯片,Mate10还有其他亮点,如全面屏(屏占比超过iPhone X)、徕卡双摄、更好的信号(支持双4G双VoLTE)和更快的上网速度(不同于其他手机厂商,华为还是全球最大的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4000毫安大容量电池、可分屏处理信息并可以通过连接线将手机任务转到PC等大屏幕继续进行。
价格优势突出,技术上不乏特色,市场正在作出选择——今年前三季度,华为市场份额已经超过苹果。
而从Mate 10的预订量来看,新的人工智能芯片可能会进一步提升华为品牌手机的销量,从而使这家中国制造商在全球手机销量榜上持续稳住第二的位置(仅次于三星)。有分析人士曾预测,华为可能会暂时取代苹果的地位,但只能维持到iPhone 8和X的销量开始增长之前。相比之下,IDC认为这种转变将是永久性的。安信证券也指出,作为国产手机龙头,在经历了 B2B 转型 B2C 的阵痛之后,华为以厚重的通信技术积累、前瞻的云端布局、强大的供应链管控能力,成为继苹果之后最有能力实现四屏合一、云端服务的终端厂商。
猛然间,华为不仅有了冲击江湖老二的实力,似乎也有了那么点剑挑江湖老大的意思。伴随这一变化,华为产业链似乎也日益成型,且潜力值得期待。
在手机产业链里,最有名气的就属苹果产业链,得苹果者得天下说的正是这么个意思。对于企业来说,成为苹果供应商不仅意味着订单和利润,还代表着公司管治的现代化和技术创新的领先优势。
不过,随着以华为为代表的国产品牌的崛起,华为产业链正在日益成为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
新财富统计了25家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华为供应商业绩数据,今年上半年,21家实现了净利润的正增长,其中7家增长在一倍以上。股价与业绩也基本呈现正相关性,6家公司年初到10月13日股价翻倍甚至更多(表1)。可见,绝大多数的华为供应商都活得很不错。
这些华为供应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既给华为供货也给苹果供货的所谓“苹果概念股”,如欧菲光、水晶光电和信维通信等;另一类是没有进入苹果手机产业链的“纯华为概念股”,如同兴达、舜宇光学电子和联合光电等。
在股价表现上,非苹果供应链的华为供应商交出了更好的成绩。今年以来,诚迈科技、同兴达、联合光电、舜宇光學和丘钛科技的股价增长都在两倍以上。而苹果产业链公司虽然也实现了不错的增长,但单从股价涨幅来看,却大大落后于华为产业链公司,只有瑞声科技(02018.HK)一家涨幅在一倍以上,为102.16%。
为什么横跨苹果和华为产业链的公司,其股价涨幅反而落后于纯华为产业链公司呢?
一位资深产业链研究人士指出,进入华为供应链就说明其已达到了华为的标准,意味着后续源源不断的增量,是“从0到1”的突破,也为日后进入其他手机的供应链提供了想象空间。
我们来看两位表现突出的华为产业链小兄弟。
主营手机连接器的电连技术(300679)是纯正的华为概念股,来自华为的营收达到了2.88亿元,占其总营收20.74%。华为是其第一大客户,据称华为手机连接器的70%到80%均是由电连技术提供。
主要办公场所和生产基地位于深圳的电连技术,在华南地区具有较为明显的地缘关系优势,尤其是在成为华为的主要供应商后,公司在华南地区的业务比重逐年增加。2015年和2016年,公司在华南地区的销售额分别达到6.5亿元和10.3亿元,同比增长68.77%和57.05%。
成为华为的供货商不仅有利于公司业绩的增长,也为其产品质量和公司信誉背书。电连技术于2011年进入华为供应链。两年后,它攻入了小米和VIVO供应链,2014年又进入了OPPO和三星的供应系统。至此,除了苹果,全球前五大手机品牌都被其收入囊中。
乘着国产手机崛起的东风,电连技术进入了迅速增长阶段,其过去3年每年的营收增速均在三成以上,2016年净利润同比增长58.72%至3.58亿元。2016年,电连技术前五大客户分别是华为、OPPO、VIVO、中兴以及小米,来自五家的合计营收占比达到了总收入的55.67%。
同样为华为、VIVO、OPPO等品牌厂商供货的面板巨头京东方A(000725),第一款全面屏已经于7月量产出货,且截至目前已成功开发5款全面屏产品。公司旗下成都6代柔性OLED线将在10月量产,为客户批量供货。
目前,三星仍是全球OLED屏最主要供货商,产能占比超过90%。京东方量产纯柔性OLED线,将打破三星垄断,而华为则是京东方柔性OLED的首位客户。攻克了华为就有了攻克苹果的可能。据传,苹果近日也频频与京东方就供应OLED屏幕一事秘密协商,受制于供应商三星,iPhoneX的产能也不时报警,寻找替代者对苹果来说同样意义重大。
受益于OLED国产化进程,今年上半年,京东方营收增长68.65%至446亿元,扣非净利润同比剧增273.96%至40亿元。从年初至10月16日,京东方股价涨幅高达80.04%,同期深证成指涨幅为10.75%。
如果说之前手机产业链是得苹果者得天下,现在的局势则变成了——没有苹果照样滋润,但失去华为为首的国产阵营却是万万不能。进入华为产业链不仅意味着从0到1的突破,通常也意味着可以得到OPPO、VIVO等一票国产手机的认可,拿到中国手机品牌的入场券对于供应链厂商来说至关重要。
全球最大的摄像头模组厂商以及全球第二摄像头镜头厂商——舜宇光学虽然不是苹果产业链的一员,但却活得非常滋润。2016年4月,舜宇股价开始发力,同期华为P9火热上市。P9最大的亮点徕卡1200万像素后置双摄像头,配置的正是舜宇光学的双摄像头模组。今年上半年,舜宇光学净利润增幅达到150%,而年初至10月13日的股价也飙升了260.99%。
来自韩国的高伟电子(01415.HK)则走出了完全相反的曲线。高伟电子是苹果主要的前置摄像头供应商,其在相机模块的重要客户还包括LG和三星。2016年,来自苹果的收入占到了该公司总营收的85%,可以说是根正苗红的苹果概念股。
在苹果最黄金的时代——2011至2013年,高伟电子营收平均增长高达60%,2013年其净利润更是增长近300%。不过,成也苹果,败也苹果。2014和2015年,高伟收入维持10%左右增长,利润几乎没有增长。到了2016年,该公司销售收入下滑6.72%,净利润下降53%。对于业绩大跌的原因,公司解释说,中国手机品牌的崛起导致三星、苹果和LG市场份额下降。
为什么高伟电子不去开拓韩国本土的手机品牌呢?虽然三星是全球市占率最高的手机品牌,可它不仅手机销量第一,也是产业链上最全的供应商,几乎掌控了包括屏幕、處理器、存储芯片和感光元件在内的所有核心元器件。
2017年三季度,三星的营业利润同比增长178.9%至14.5万亿韩元(约845亿元人民币),半导体部门的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2/3。换句话说,三星供应链业务甚至比手机业务更加赚钱。对高伟电子来说,有一个无所不能的客户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这个客户自己就能生产摄像头,三星S8的前置摄像头就使用的是其子公司LSI自己生产的产品。
没有搭上中国手机品牌的高速列车,本国的三星还成了竞争对手,悲催的高伟电子只能跟着苹果一条道走到黑。舜宇光学和高伟电子同在香港上市,同样身为手机摄像头供应商,舜宇光学市盈率高达58.64,而高伟电子的市盈率却只有10.63。
资本市场有“苹果风险折现”的说法,其背后的真正意思就是单一大客户的风险。这些相关上市公司的估值会反映一部分未来与苹果解约的风险,所以与其他同行相比会有一定程度的折价。而舜宇光学的情况正好与此相反,作为细分领域的龙头,它占据了市场优势地位,有较强的议价能力,此外公司客户分散,对单一客户的依赖程度低。
不仅股价上升有空间,华为产业链公司的业绩增长也好过苹果产业链。
在新财富统计的25家华为供应商中,15家并不为苹果手机供货,但其中有6家的净利润实现了翻倍增长。在另外10家同时为苹果和华为供货的供应商里,只有蓝思科技一家实现了利润翻倍。
供应商的业绩不仅来自其自身的经营能力,也与其客户的经营状况息息相关,华为等国产手机的崛起也带动了上游供应商飞速发展。
从最开始的为运营商提供定制机到现在发展多线自主品牌,华为手机的出货量连年攀升,不仅长期占据国内手机市场主导地位,并快速向海外市场扩张,在欧洲销量超越苹果,表现十分抢眼。2016年华为手机出货量已达到1.39亿台,市占率为全球第三,仅次于三星和苹果(表2、表3)。今年上半年,华为智能手机发货量7301万台,同比增长20.6%;销售收入1054亿元,同比增长36.2%。
进入2017年,华为的优势进一步增加。据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的报告,2017年6、7月,全球智能手机销量中,华为均超过苹果成为全球出货量最多的品牌,而且8月份还很有可能继续保持这一成绩。
三星和苹果的市占率正在逐渐被来自中国的“虎狼之师”侵蚀。2016年,三星、苹果、华为、OPPO和VIVO等全球前五大手机厂商占比分别为21.2%、14.6%、9.5%、6.8%、5.3%。其中三星和苹果相较2015年市场份额都有所下滑,三星上一年占比22.3%,苹果则为16.1%。而分列三到五名的中国手机厂商,都同比实现了增长(表4)。
仅仅在数年之间,形势全然翻转。
在智能手机行业,2010年之前没有中国品牌的影子。2011-2014年,国产手机是中低端的代名词。而2015年之后,智能手机进入成熟期,更新速度变慢,国产手机厂商凭借良好的设计、制造能力,以及在销售渠道和市场营销上的优势,进入中高端市场,好日子才真正来临。目前全球前十大智能手机品牌中有7家是中国厂商。
出货量放大了手机厂商对供应链的控制力。7年前,高通总部的人来亚洲,第一站一定是三星,第二站是HTC,之后是索尼、LG等。如今,他们会先飞到中国来见HOV,之后再飞到韩国见三星。国产手机品牌在上游供应链地位的提升可见一斑。
随着华为为首的国产手机力量日益壮大,几乎所有来自中国的苹果供应商都横跨了华为产业链。例如,给iPhoneX供货的欧菲光、信维通信、德赛电池、水晶光电和蓝思科技等。更有意思的,这些苹果供应商除了在行动上向国产手机靠拢,还在纷纷淡化自己身上的苹果印记,而强调与以华为为首的国产手机品牌合作。
水晶光电在年报中提及:“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速放缓,国内手机终端加快海外市场开拓进程,国产智能手机在全球市场份额提升。公司围绕华为、OPPO、VIVO等重点终端客户,提升了智能手机领域内的市场份额。”
欧菲光则在半年报里写到:“公司快速响应客户采购需求,与华为、OPPO、VIVO、小米等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并保持及时高效互动,奠定了公司在微摄像头模组、触控显示和生物识别模组主流供应商的行业地位。”
信维通信在半年报中提出:“公司收购莱尔德(北京)之后,取得了国际大客户的资质,并且凭借公司的大客户战略,大客户数量和质量大幅度增长,目前国际诸如三星、索尼、微软、谷歌、华为、OPPO和VIVO均为公司客户。”
德赛电池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消费电子产品客户包括了国际、国内主要的智能手机领导厂商,如华为、OPPO、VIVO、小米等。”
对于这些供应商来说,苹果已经不再是其业务的核心。
凭借巨大的销量,华为、OPPO、VIVO和小米已经成功地获得了国际关键供应链合作伙伴的支持,如小米6成为骁龙835的重要销售机型,OPPO R11独享骁龙660芯片。更重要的是,一大波国内的供应链企业也随着国产手机的崛起而起飞。
华为手机产业链上的公司不仅过得风生水起,也已经崛起成为国际产业链上重要的一极。
以光学镜头为例,最早的镜头产业主要集中在德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并造就了徕卡(Leica)和卡尔·蔡司(Carl Zeiss)等光学巨头。上世纪90年代,随着数码相机的发展,日本镜头公司逐渐占据优势,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如尼康、佳能、富士和奥林巴斯等。
随着通信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崛起,数码相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厂商凭借庞大的下游市场需求发展成为全球光学镜头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涌现出了如舜宇光学和联合光电等优秀的光学镜头企业。如今日本厂商已基本退出了传统光学冷加工行业,只保留了光学设计和高精密度的镜头加工等高端业务。
摩尔定律描述了一种IC行业的现象:当一款产品更新换代很快的时候,国内厂商一般只有疲于奔命追随的份。领先厂商始终站在最顶端的位置,吃尽行业的红利,而跟随者总要落后领先厂商1-2代。因此,在行业快速更新换代的时期,对于领导者是最有利的。
但是,受制于物理材料、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摩尔定律也存在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情况(摩尔定律失效,微创新时代),一旦产品的更新速度慢下来,国产追随者的机会就来了,他们可以通过成本竞争力(工程师红利)和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迅速占领中低端市场。
在摄像头领域,像素升级放缓为后来者留下追赶的空隙,当消费电子领域像素升级到了一定极限,领先厂商的优势逐渐被后来者追赶上来,彼此竞争力差距在缩小。国内一线摄像头模组公司通过大胆投资,快速反应,强大的执行力和良好的客户服务赶超了国际竞争对手。
从2013年到2016年,联合光电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由0.03亿元逐步提高至0.7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90.17%,其中2014年净利润增幅超过10倍。舜宇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16年净利润涨幅高达66.85%,今年上半年这一增速甚至放大到了150%。舜宇光学则已成为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二的镜头厂商,仅次于大立光。
在光学模组行业,国产替代同样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目前国内摄像头模组的四巨头:欧菲光、舜宇光学、丘钛科技和信利国际,合计占了全球25%的市场份额,换句话说,全球每用手机拍四张照片,就有一张是用这四家中国公司的摄像头模组拍出来的。2016年上半年的全球摄像头模组厂家的排名,世界第一是舜宇光学,市占率达8.9%,第二是欧菲光的8.7%。
华为等国产手机的崛起,对上游国产零部件厂商带来了巨大的拉动作用。欧菲光本来主营触摸屏业务,触控屏业务增速放缓后,公司开始延伸新业务,向指纹识别和摄像头模组转型。欧菲光的指纹识别业务从2015年5月开始量产出货,凭借华为、OPPO、VIVO等大客户资源优势,同年就实现收入8.4亿元,占收入比例的4.5%。2016年,公司指纹识别传感器出货量大幅度放量,收入规模大幅增加 7.2 倍达到了 69.4 亿元,占比提升到 25.9%。
丘钛科技也走了同样的路径,一年时间实现了指纹业务的从无到有。2016年,丘钛科技全年实现营收49.91亿元,同比增长126.6%,其中指纹识别模块迅速爆发,出貨量约2094万件,同比增长超过2000倍。
随着以华为为代表的国内终端巨头的崛起,产业链本土化配套是长期趋势,更多行业将会复制摄像头模组等零组件的“老路”,国内厂商逐渐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