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 铭
夜景环境人像的拍摄技巧
□ 艺 铭
一般而言,夜景人像拍摄难度比较高。在夜晚,自然光会降低到最低或消失,人物的照明完全要依靠人工光,而自然的人工光线(路灯、橱窗光、店灯)色温比较复杂,照明度也很难满足人像合理曝光的需求。因为,往往一个场景会有多种光源照射,处理不好就会显得非常杂乱。如果采用户外的摄影灯具拍摄,又会面临器材笨重、摆放麻烦等问题。在人像摄影的范畴里,人工布光与模特自然状态的抓拍始终是一对矛盾体。人工布光的位置在固定下来的同时,也在角度、光比等方面对模特的自然表达形成了限制——很多随机的、表露特定情绪的瞬间和多变的拍摄角度,会由于相对固定的布光而被迫牺牲。
夜景人像的最佳拍摄时间,是在黄昏华灯初上的时刻,这个时刻随着季节有所变化。华灯初上,是指街道上的路灯开始亮了起来,而天空还没有完全黑下来之时。这时的天空不会是一片死黑,还有淡淡的天蓝色,整体的画面会让人感觉更富有层次,这也是拍摄夜景风光的最佳时间。如果天色全部暗下来,就会感觉层次有较多的丧失。
曝光模式:光圈优先(A)
光圈大小:设置为镜头的最大光圈值。夜景的现场光一般都处于低照度的状况,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用最大光圈来保证快门速度。在这个题材上,对相机和镜头的要求提升了很多,弱光下大光圈镜头的不俗表现,也是让很多发烧友不遗余力升级镜头的最大动力。
感光度:设置为ISO400-800。为了保证安全快门速度(所用镜头焦距的倒数),在光圈开到最大的前提下,要通过感光度的设置来提升快门。由于是唯美人像摄影,要尽量获得较高的画质,所以除非极端情况,感光度应尽量设置在ISO400-800之间。
曝光补偿:在拍摄的过程中,当光圈、感光度设定完毕后,主要的调节参数就是曝光补偿了。通常针对不同的光线情况设定增减,以拍摄出不同影调的作品。一般情况下,初学者可能会认为拍摄夜景需要提升曝光补偿,以得到更多的细节,其实在更多的时候,应遵循“白加黑减”的曝光原则。由于夜景大部分处于暗部较多的弱光环境,相机的测光系统为了保证曝光处于正确的灰度,会自动提升曝光量,从而使画面暗部过亮。实际上,这时相机降低了快门速度,使得拍虚的可能性大幅度增加,同时,夜景人像独特的味道也丧失掉了。夜景人像并非要拍亮,合理的暗度正是夜景人像独特的魅力所在,这个在随后的拍摄中,我们会举例说明。
慢门可以让运动的物体出现拖影效果,让主体人物保持相对稳定,一方面可以增加拍实的几率,另一方面可以以运动的对象为背景,拍摄出动静结合的画面。
拍摄指导:使用35L定焦镜头拍摄,开到最大光圈1.4,在弱光情况下也能保证得到较好的细节。此时并没有提高感光度到800以获得更高速的快门,其目的是利用慢门使得模特身后的汽车等移动物体形成拖影,与模特安静的情绪形成动静对比。同时,要注意拍摄现场的光线。模特有路灯照射的一侧,可以获得更多的光线,所以,模特的面部始终都是朝向光源的。弱光拍摄,对焦会存在困难,一定要注意防止跑焦,以模特的眼睛为对焦点,反复确认后再按下快门。
仰角拍摄,可以有效避免视平线视野里出现杂乱元素,是拍摄复杂环境下精简构图的常用手法。
拍摄指导:夜晚的广场比较凌乱,平拍会有很多杂乱的线条、行人进入画面。拍摄时,注意建筑物顶部有环线排列的建筑照明灯,可采用低角度拍摄,将这个弧线利用起来,同时采用仰拍角度,避免其它干扰性元素进入画面。
动态拍摄中的精确度始终是拍摄难点,在运动中抓拍不仅要靠丰富的经验,同时也要靠运气。在夜景弱光的拍摄中更是如此。这个时候,应用“陷阱对焦”会大幅度增加命中率。所谓“陷阱对焦”,是一种可由摄影者事先确定某一距离的焦点,只要动态被摄物一进入这个事先确定的焦点范围,照相机快门就会立即自动释放,从而将这一动态被摄物瞬间影像记录下来的自动对焦模式。“陷阱对焦”模式,经常被使用在拍摄动物、体育摄影等动态的画面时。这种守株待兔式的等待被拍摄物的对焦模式,就像设置了一个陷阱一样,故而得名。实现“陷阱对焦”并不复杂,但不同的机器使用时会略有差异。大致是这样的:先把AE-L/AF-L 按钮设置为AF-L,对好焦之后锁定AF,按下快门释放按钮不松开,等到被摄物体进入到你的陷阱之后,快门会自动释放。
在大光圈的情况下,这样的作品如果凭真实的动态抓拍是很难实现的。拍摄方法是给模特一个大致的移动范围,这是模特处于构图中最佳位置时确定的一个动作区间,范围不能很大,大约在一步前后就可以。先让模特走到拍摄的位置,对着她(他)的脸部或者眼部半按快门对焦,然后保持半按状态不要松开,机位保持不动,这样就锁定了焦点。这时让模特向后退一步,然后再前进一步,当她(他)的脸部到达之前锁定焦点的位置时,按快门拍摄,就可以得到清晰的“陷阱对焦”了。向前走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模特的情绪,让她(他)进入放松的状态,多试几次,就可以得到放松、自然的瞬间效果了。
《七彩圆舞曲》徐州市老年大学 赵骏庆
《七彩圆舞曲》虽然是阴雨天,但是高调的画面带给人的却是一股清新和灵动:一朵朵色彩淡雅的“伞花”和一个个若隐若现的人影在广场上飘逸,与高大的流线型钢筋混凝土建筑相叠加,“刚”与“柔”相映成趣,全然没有压抑的感觉。
如果作者拍摄时注意机位的选择,避开画面中红白相间的固定物品,效果就更好了。另外,再多关注一下地面的倒影,会不会更多一点“超现实感”呢?
《爱情之花》兖矿老年大学 崔丽君
《爱情之花》是一幅富有想法、有准备的花卉作品。画面趣味横生,充分利用了涂抹油脂的玻璃(或塑料薄膜),形成了天然的柔光罩,笼罩在月季花朵和花蕾之上。那些密集的大大小小的被光线折射的水珠,给画面增加了些许浪漫的气息。作者的构思和创意值得学习。
也许作者还可以利用光线的变化,举一反三,在朦胧中再营造些雨水流淌的效果。
《灵童》连云港市老年大学 吴州云
《灵童》是一幅儿童的黑白特写1:1方片,景深得当、刻画细腻、构图均衡,视觉冲击力较强。画面中翘起的鼻孔下的鼻涕和干燥的嘴唇、黝黑并不光滑细腻的皮肤,以及头巾下那几缕杂乱的头发,突出表现了大眼睛里的光斑。她的处境惹人遐想——也许他身处战乱的枪口之下,也许他刚刚遭受了海啸或是地震的灾难?虚化了的背景引发人们的猜测:他是谁?他的亲人在哪里……
《地铁建设者》画面构图合理,曝光精彩。作者利用空旷的隧道作为框式构图,把观众的视线引向这台大型轨道焊接设备上。衬托在飞溅焊花中的机具、工装,映在墙壁上的暖色调和发出幽蓝淡绿的灯光,与操作面板交相辉映。铁路建设者们为了高速便捷的交通,不分昼夜地工作在艰苦的一线。控制台上两位头戴安全帽和护目镜的工人注视着工作台;画面右侧站立在管道上的工人与机器形成了呼应。
如果作者能对画面中飞溅的高光控制得再好一点,画面也许会更舒服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