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海平 江苏省响水县张集实验学校
唤醒学科教学中的学生创新意识
文 / 徐海平 江苏省响水县张集实验学校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又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呢?
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身教重于言教,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教师要建立创新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大胆创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建立合作小组时,要让学生做到“四个明确,一个到位”。四个明确是:明确小组合作的方法与形式,使学生能合作,会合作;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根据学生情况,做到“异组同质,同组异质”,每位学生一个角色,有形象代言人、联络员、发言人等;明确方法,只有明确方法,才能使学生会合作;明确竞赛规则,只有明确组间的竞赛规则,才能使学生参与合作中的竞争、学习。这些内容要上墙到位,使隐性的内容转化成显性的内容。
教师还要建立回答问题记分制,推进创新。学生任何一项“劳动”都要有成果回报。对小组的认可或小组成员获得认可的每项劳动,都要进行记分。学校多名教师,对该制度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每次记分,根据题的难易程度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分值。更具激励性的是小组根据平时成绩进行编号,成绩较差的同学回答问题可多加分,这样可调动后进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全体学生参与度。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题,挖创新潜能。优秀的教学思维具有批判性、敏捷性与创新性,新课程标准要求“自主、探究、合作”,对问题进行探究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教师还要注意做好对小组的量化评比工作,升华创新意识。在小组合作方面,一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另一方面是对小组进行“宣传报道”,让先进小组的学生写出先进报告,总结先进经验;利用班级、年级、学校的黑板宣传报道;利用学校的教师论坛,让学生做经验报告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张扬学生个性,使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从而增加小组的凝聚力,使小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总之,该类教学过程是由教师主导,各小组充分发挥合作,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创新性的过程。
营造了优良的创新氛围后,就要优化知识的积累,这是创新的底蕴。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一般来说,创新是在旧知基础上的创新。因此,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当然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绝不可让他们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历史、地理、生物等,为创新和创造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
课堂是学习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热情。亲其师,信其道。培养创新能力,首先应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富有创造性的情境为土壤根基。正如陶行知所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将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教师要精心备课,创设创新情境,引导学生大胆创新。良好创新氛围是创新的“催化剂”,创新思维也只有在一个适合它的空间土壤中才能孕育、诞生。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培养学生自学的基础、自学的方法与技巧。善于运用课文中富有创新的空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爱因斯坦曾说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或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诚中产生。”如语文教材中的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名篇,以及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美文时文,绝大多数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光辉,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要发挥语文学科特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把创新教育融于教学之中。怎么做呢?巧设疑问,激发创新思维。设疑是促进师生间相互交流展开思考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但如何设疑则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精心设疑,让学生质疑,可以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从而产生深入探究的冲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发展想象,引导创新思维。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和设想的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过:“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解读文学作品就是一种再创造。
要培养情感,激活创新思维。生活告诉人们,想象是离不开情感的。只有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真知灼见的人,才有合情合理、富有诗意的美好想象。拿众所周知的一个常识性问题“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来说,如果按照思维定式来答,答案自然是“水”,但有个孩子却说“变成春天”。
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如发散聚合思维,发展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以培养。要让学生了解思维的发散点有材料、结构、形态、组合、方法、因果、关系等诸方面,训练的目的在于发展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要创设情境,点燃创新火花。夏丏尊、叶圣陶在他们会著的《文心》中说:“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创设情境,是触发感情、点燃创新火花的有效手段。考察体验、生活展示、音乐渲染、实物演示、图画描摹、模拟表演、多媒体视听设置等都是创设情境的较好途径。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只要教师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多给学生一些引导,多给一些思考的时间,多提供一些展示能力的机会,鼓励学生向深山“探宝”,品尝创新的甜美,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若每一位教师都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启发者和培育者,就一定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