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娜吴 涛王 库鲍学峰
①中国.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631 E-mail:750425659@qq.com ②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大学生亲子亲和与自我同一性: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马 娜①吴 涛①王 库②鲍学峰①
①中国.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631 E-mail:750425659@qq.com ②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目的:考察大学生亲子亲和对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并探讨孤独感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亲子亲和问卷、孤独感量表(UCLA)、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对33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施测。结果:①亲子亲和与自我同一性获得状态显著正相关(r母亲=0.11,r父亲=0.12;P<0.05),扩散状态显著负相关(r母亲=-0.18,P<0.01;r父亲=-0.11,P<0.05);②亲子亲和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r母亲=-0.33,r父亲=-0.30;P<0.01);③孤独感与自我同一性获得状态显著负相关(r=-0.22,P<0.01),与延缓(r=0.15,P<0.01)、早闭(r=0.20,P<0.01)、扩散(r=0.18,P<0.01)显著正相关;④孤独感在亲子亲和与同一性获得状态、扩散状态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亲子亲和是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有效保护因子,且孤独感是两者关系的重要中介机制。
自我同一性;亲子亲和;孤独感;大学生
自我同一性(identity)最早由埃里克森提出[1],是指个体在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能力、信仰和个人历史等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大学阶段,青少年离开父母,开始独自体验各种情绪情感,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发生极大的变化[2-3]。本研究采用Marcia根据个体完成自我同一性形成任务的策略和结果,提出的“两维自我同一性状态模型”[4],依据探索和投入的程度不同,将同一性状态分为4种类型:同一性扩散、同一性早闭、同一性延缓和同一性获得。Marcia假设,个体的自我同一性形成是由同一性扩散、早闭状态向同一性延缓、获得状态转变的过程。
亲子亲和主要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密的情感联结,它既可以表现于积极的互动行为中,又可以表现在父母与子女心理上对彼此的亲密感受[5]。虽然目前没有专门针对亲子亲和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的研究,但已有诸多研究反应亲子关系程度的父母依恋、亲子沟通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如:刘永芳[6]研究发现父母依恋是主要且最重要的影响因素。Hauser[7]等也发现,父母使用授权行为(接受/给予同情)比使用限制行为(评价/贬低)更能促进青少年同一性的发展。而亲子亲和作为亲子关系的又一重要反映维度,很可能会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同时,为了更深层次探究亲子亲和与自我同一性关系,本研究将亲子亲和分为父亲亲和、母亲亲和两个维度进行研究。综上,提出本研究的第一个假设H1:亲子亲和(父亲亲和、母亲亲和)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起正向促进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更好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对实践提出可行性建议,仅仅从表面探讨亲子亲和和自我同一性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入潜在的中介变量,才能够回答“亲子亲和怎么样起作用”的问题。在回顾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将拟检验孤独感是否在亲子亲和与自我同一性之间起中介作用。
孤独感指个体由于经常在亲密关系或社交关系中因不被接纳而体验到一种沮丧、消极的感受,是一种情感与认知的综合体[8]。对于脱离家庭环境的大学生,亲子关系在对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中可能不再是根本因素,而是通过孤独感这一情绪体验来影响自我同一性。以往研究发现,一方面,关于孤独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已证明,大学生孤独感与不良亲子关系有关。Wiseman对一年级大学新生孤独感的研究发现,个体大学时期的孤独感与其早期的亲子亲和显著负相关[9]。另一方面,孤独感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也存在相关。蒋艳菊[10]等人对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特点的初步研究发现,被试在大学生孤独感结构问卷和郑日昌等人修订的青少年同一性危机量表上的得分之间的相关。王树青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对个体的情绪适应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同一性延缓和焦虑抑郁情绪正相关,而同一性获得和焦虑、抑郁呈负相关[11]。鉴于孤独感是大学生重要的情绪适应体验,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故可提出本研究的第二个假设H2:孤独感是亲子亲和与自我同一性的中介变量。
简而言之,本研究拟考察大学生的亲子亲和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以及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以期可以对处于青少年晚期的大学生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完善自我。同时也对亲子亲和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基础。
1.1 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山东师范大学一年级学生350人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333份(95.14%)。男生149人,女生184人,平均年龄19.44岁。
1.2 方法
1.2.1 自我同一性问卷 采用王树青修订的Bennion和Adams编制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性测量问卷第二版(the Extend Objective Measure of Ego Identity Status-2,EOM-EIS-2)[11]测量大学生的同一性状态。共32题,每个题目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均为6点计分。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在0.65~0.84之间。
1.2.2 亲子亲和问卷 来源于Olson的家庭适应与亲和评价量表(Family Adaption and cohesion E-valuation ScaleS,FACES)[12],由10个项目组成,采用5点记分(1—几乎从不,5—几乎总是),计算总分,总分越高则表示亲子亲和程度越好。该问卷包括测查内容完全相同的父亲/母亲两个分问卷,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79(父亲)和0.82(母亲)。
1.2.3 孤独感量表(UCLA) 该量表由20个题目组成[13],采用4点记分(1=从不,4=一直)。计算总分,总分越高则表示孤独感越高。该量表适用于各种人群,具有一维性,对大学新生进行间隔7个月的重测,其相关系数为0.62。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4。
1.2.4 施测程序 由心理学专业人员担任主试,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所有被试均独立完成问卷并当场收回。
1.3 统计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录入管理、数据分析统计。运用的统计方法为: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卡方检验,回归分析。
2.1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
根据个体在同一性状态问卷4个分量表的得分情况,将个体分量表得分平均数以上半个标准差为划分点,根据相应标准,划分大学生所处的同一性状态。用卡方检验对自我同一性4个状态的人数进行检验,见表1。无论在意识领域、人际领域,还是总的领域,大学生的4种自我同一性状态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大学生在4种状态上分布不均衡,且大部分处于延缓状态,获得状态的人数最少。
2.2 亲子亲和、孤独感、自我同一性的关系
2.2.1 亲子亲和、孤独感、自我同一性的相关 对亲子关系、孤独感、自我同一性做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见表2,母亲亲和与父亲亲和与孤独感成显著负相关。自我同一性的4个状态与孤独感显著相关,其中获得状态与孤独感成显著负相关,延缓状态、早闭状态、延缓状态与孤独感成显著正相关。另外,母亲亲和、父亲亲和与获得状态显著正相关,与扩散状态分别显著负相关。
表1 自我同一性状态在大学生中的人数分布[n(%)]
表2 亲子关系、孤独感、自我同一性之间的相关(r)
2.2.2 孤独感在亲子亲和和自我同一性中的中介效应 观察相关分析表可知,只有亲子亲和(包括母亲亲和,父亲亲和)与同一性获得状态、同一性扩散状态同时一一对应,符合中介检验的条件,因此本研究中,我们将母亲亲和(X1)、父亲亲和(X2)作为自变量,获得状态(Y1)、扩散状态(Y2)为因变量进行中介研究。两个自变量和两个因变量相互结合,共可得到4种情况,依次做回归分析。将数据去中心化后,采用温忠麟[14]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依次建立3个回归方程,见表3。
表3 孤独感的中介效应检验
母亲亲和是自变量,孤独感是中介变量,获得状态是因变量,第一步,以获得状态为因变量,母亲亲和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检验回归系数c(t= 2.00,P<0.05)。第二步,以孤独感为因变量,母亲亲和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检验回归系数a(t= -6.28,P<0.001)。第三步,以获得状态为因变量,母亲亲和与孤独感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并检验回归系数c'(t=0.73,P>P>0.05)和b(t=-3.64,P<0.001),即引入变量孤独感后,母亲亲和对获得状态的贡献由原来的显著变成了不显著,且在引入变量孤独感之后对因变量的解释量R2由原来的0.012提高到0.044,说明孤独感在母亲亲和与自我同一性获得状态起完全中介作用。
父亲亲和是自变量,孤独感是中介变量,获得状态是因变量,第一步,以获得状态为因变量,父亲亲和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检验回归系数c(t= 2.17,P<0.05)。第二步,以孤独感为因变量,父亲亲和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检验回归系数a(t= -4.11,P<0.001)。第三步,以获得状态为因变量,父亲亲和与孤独感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并检验回归系数c'(t=1.01,P>0.05)和b(t=-3.61,P<0.001),即引入变量孤独感后,父亲亲和对获得状态的贡献由原来的显著变成了不显著,且在引入变量孤独感之后对对因变量的解释量R2由原来的0.011提高到0.046,说明孤独感在父亲亲和与自我同一性获得状态起完全中介作用。
母亲亲和是自变量,孤独感是中介变量,扩散状态是因变量,第一步,以扩散状态为因变量,母亲亲和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检验回归系数c(t= -3.34,P<0.001)。第二步,以孤独感为因变量,母亲亲和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检验回归系数a(t =-6.28,P<0.001)。第三步,以获得扩散为因变量,母亲亲和与孤独感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并检验回归系数c'(t=1.09,P>0.05)和b(t=-2.43,P<0.001),即引入变量孤独感后,母亲亲和对扩散状态的贡献由原来的显著变成了不显著,且在引入变量孤独感之后对对因变量的解释量R2由原来的0.030提高到0.044,说明孤独感在母亲亲和与自我同一性扩散状态起完全中介作用。
父亲亲和是自变量,孤独感是中介变量,扩散状态是因变量,第一步,以扩散状态为因变量,父亲亲和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检验回归系数c(t= 2.07,P<0.05)。第二步,以孤独感为因变量,父亲亲和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检验回归系数a(t= -5.77,P<0.001)。第三步,以扩散状态为因变量,父亲亲和与孤独感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并检验回归系数c'(t=1.13,P>0.05)和b(t=-2.87,P<0.001),即引入变量孤独感后,父亲亲和对扩散状态的贡献由原来的显著变成了不显著,且在引入变量孤独感之后对对因变量的解释量R2由原来的0.010提高到0.031,说明孤独感在父亲亲和与自我同一性扩散状态起完全中介作用。
3.1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分布特点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同一性分布状况无论在意识领域、人际领域还是总的同一性状态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延缓状态最多,扩散状态、早闭状态和获得状态依次减少。研究结果和王树青[11]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即大学生目前大多数处于延缓和扩散状态。目前中国大学生虽然处于青少年晚期,即将面临成年早期的任务,但是由于家庭观念和教育制度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作为学生的社会角色依旧没有改变。他们还是脱离不了对家庭的依赖,经济上缺少相应的独立,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没有清楚的认识,甚至处于迷茫的状态。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我国的高考教育制度评价标准太过单一,在巨大的高考压力之下,学生只求学习成绩上的提高,而不去思考自己的未来,整合自己的认知,使学生的心理年龄滞后于生理年龄。在进入大学之后,在高考养成的这种习惯还会一直持续,但同时,他们已经开始面临一些必不可少的问题,比如规划人生、安排自己的生活等。在这种状态下,有的个体开始积极地探索、投入,努力寻找自己的目标,认识一个完整的自己。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个体,依旧“享受”父母的呵护,不愿接触社会,盲目随大流,不进行深刻的思考。
3.2 亲子亲和、孤独感、自我同一性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亲子亲和与孤独感成显著负相关。说明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有效减少大学生孤独感体验的重要影响因子,对于进入大学的个体,虽然脱离了家庭的怀抱,但是精神上依旧需要父母的支持。且已有研究证明,父亲和母亲对儿童青少年发展有单独的和不同的关系[15]。因此,有必要将父亲和母亲的影响分开考察。在本次研究中,大学生不同个体的母亲亲和得分均高于父亲亲和,这一点与Youniss和Smollar[15]研究结果相似,再次验证了前人研究。另一方面,孤独感与自我同一性的4个状态也存在显著相关,其中与获得状态成负相关,与延缓、早闭、扩散状态都成正相关,且都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同一性获得的个体由于能够在人际、意识领域都有很好的发展,因此即使可能会有造成孤独感的诱因,但也会及时的给予排解,使个体避免这一负面情绪。而其他3种同一性状态,由于自我同一性还未完全建立,在遇到挫折,单独一人的时候,会有更多更深的孤独感体验,结果与蒋艳菊[11]研究所得结果相似。同时本研究还发现,亲子亲和(父亲亲和、母亲亲和)与获得状态显著正相关,与扩散状态显著负相关。该结果表明,积极对自我、职业、未来进行投入探索的个体,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会更加的融洽;反之自我同一性发展不完备的个体,则会出现更多的亲子冲突,亲子关系紧张。
3.3 孤独感在亲子亲和与自我同一性之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亲子关系中的亲子亲和部分能够有效地预测自我同一性的获得状态与扩散状态。但亲子亲和对获得状态、扩散状态的解释量是很小的,都不足0.015,说明亲子亲和并不是直接影响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可能通过其他更直接的因素来体现。对于脱离家庭的大学生而言,孤独感则是大家普遍体验过的情绪情感,很可能在亲子亲和与自我同一性状态之间起中介作用。
特别注意的是,原本亲子亲和与获得状态有显著的正相关,与扩散状态有显著负相关,但加入变量孤独感后,原本的显著相关,均变成了不显著。与此同时方程对获得、扩散状态的解释量增加显著(ΔR2),在孤独感在亲子亲和与获得状态、扩散状态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仔细研究我们还可发现,在研究孤独感做亲子亲和与获得状态的中介时,亲子亲和前的系数为正数,孤独感前的系数为负数;孤独感做亲子亲和与扩散状态的中介时,情况则恰恰相反,说明高分的亲子亲和个体有利于自我同一性的获得,避免同一性扩散,但是高的孤独感得分则使个体更易于处在扩散状态。
总的来说,虽然孤独感在亲子亲和获得状态、扩散状态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但若扩大到求证“孤独感在亲子关系和自我同一性状态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我们只能说是部分中介。虽说如此,但结果也是有意义的,它启示我们应该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培养积极向上的情趣,减少负面情绪(孤独感)的发生,同时指导大学生学会简单有效的自我调适方法,使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从而早日获得自我同一性,避免同一性混乱。
[1]Erikson E H.Identity:Youth and crisis[M].New York:Norton Press,1995:1-336
[2]杨芙蓉.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时间管理倾向和网络成瘾的相关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2):284-286
[3]陈晓,徐菲,林绚晖.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及其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2):257-261
[4]Marcia J E.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 identity statu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6,3(3):551-558
[5]王美萍,张文新.青少年期亲子冲突与亲子亲和的发展特征[J].心理科学,2007,30(5):1196-1198
[6]刘永芳.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依恋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7]Hauser S T,Powers S I,Noam G G,et al.Familial contexts of adolescent ego development[J].Child Development,1984,55(1): 195-213
[8]大学生孤独感水平与应对方式特点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8):1008-1010
[9]Wiseman H,Mayseless O,Sharabany R.Why are they lonely? Perceived quality of early relationships with parents,attachment, personality predispositions and loneliness in first-year university student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6,40(2): 237-248
[10]蒋艳菊,李艺敏,李新旺.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3):690-693
[11]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12]Olson D,MeCubbin H,Bnares H,et al.Families:What makes them work?[J].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1984,46(2): 501-505
[13]王向东,王希林,马宏.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84-287
[14]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37(2):268-274
[15]O Yuniss J,Smollar J.Adolescent relations with mothers,fathers,and friends[M].Chicago:University to Chicago Press, 1985:1-210
Parent-child Affinity and Ego-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The Mediaiton Effect of Loneliness
MA Na,WU Tao,WANG Ku,et al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llege students'parent-child affinity on self-identity,and loneliness'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them.Methods:This study used parent-child affinity questionnaire,loneliness scale (UCLA),ego identity status questionnaire on a random sample of 333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 to carry on the questionnaire for measuring.Results:①The parent-child affinit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dentity achievement(r母亲=0.11,r父亲=0.12;P<0.05),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identity diffusion(r母亲=-0.18,P<0.01; r父亲=-0.11,P<0.05).②The parent-child affinity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loneliness(r母亲=-0.33,r父亲= -0.30;P<0.01).③The state of loneliness and self-identity existed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r=-0.22,P<0.01),and delay(r=0.15,P<0.01),closed early(r=0.20,P<0.01),diffusion(r=0.18,P<0.01)existe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④The loneliness in parent-child affinity relation to the state of the state of identity achievement,diffusion played an intermediary role completely.Conclusion: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parent-child affinity is an important protective factor of college’s ego identity status,and loneliness is an important mediator in this relationship.
Ego-identity;Parent-child affinity;Loneliness;College Students
R395.6,B844.2
A
1005-1252(2017)01-0083-05
10.13342/j.cnki.cjhp.2017.01.021
2016-09-23)
http://www.cjhp.com.cn/
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项目“基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编号:2014YK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