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扶贫:机理、挑战与实现路径

2017-12-19 22:33王聪
商情 2017年41期
关键词:减贫机理挑战

王聪

[摘要]网络扶贫是国家扶贫新模式,是我国实现全面脱贫的重要攻坚战略。探究网络扶贫问题,有利于掌握我国减贫工作的重点,制定有效的扶贫策略。依据我国贫困现状,在对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对比的基础上,剖析了网络扶贫提出的逻辑机理,同时从贫困惰性、网络基础设施现状、贫困俘获、法治体系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当前网络扶贫面临的挑战。针对当前我国网络扶贫面临的挑战,从健全价值观、信仰体系、培养地区人才、塑造“领头羊”、完善法律体系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与路径,以期为网络扶贫实施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网络扶贫;互联网;减贫;挑战;机理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扶贫是依托于互联网,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脱贫方式,主要包括网络电商、网络扶智工程、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民生四个方面。2016年10月国家扶贫办公室小组等联合印发《网络扶贫行动计划》;2016年12月公布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将网络扶贫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目前学界对网络扶贫应用研究广泛:汪向东提出农村电商“沙集模式”,指出贫困农民更需要信息通信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帮助,借助于信息化的力量实现脱贫致富。国际电信联盟著名的“美特兰报告”,提出虽然电信普及率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难以明确哪方占有主导地位,但是可以知道的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正向的相互影响关系。

以上学者在网络如何改善经济、教育、民生,如何将各项扶贫工作简化为指标体系、如何实施等做了详细研究。但是没有抓住网络扶贫与其他扶贫方式的不同不仅在于手段,更在于它是深层次、更广泛的信息交互方式。基于此出发点,本文从现实贫困状况出发对比救济式、开发式、网络式三种模式研究对我国网络扶贫产生的逻辑机理,与此同時从该扶贫模式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网络扶贫逻辑机理

2015年底我国尚有5630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83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据数据显示,这些地区分布在物质资源贫乏、交通极度不发达之地,依靠常规举措难以摆脱贫困状况。

网络扶贫在此语境下诞生有其必然性。社会的最终形态是网络社会,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指出在现实世界中,网络化逻辑的扩展已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和文化进程中的操作与结果。新型的信息技术范式无孔不入渗入整个社会结构。此外,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从物质层面和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贫困,扶贫过程中忽视了贫困者自身的特性和需求。这导致扶贫工作投入大,而民众反响不大甚至消极。网络扶贫可以搭建信息传播的“高速公路”,使棘手问题有了可选解决途径。具体而言,网络扶贫相比于传统的扶贫模式在以下几个方面顺应了现实需要。

(一)“输血”与“造血”同步,提高扶贫效力

输血式扶贫过去受到学者们的广泛质疑,在网络扶贫视域中,输血式扶贫有了创新的发展方式。网络扶贫打造线上捐助平台,这种新式“输血扶贫”提高了资金使用透明度、精准度。此外,网络扶贫通过“造血”,使脱贫方式“转型升级”。网络扶贫中政府开拓线线上通道,与互联网销售平台签订协议人们能够在市场上进行商品自主销售,即使是地区偏远也可以进行贸易。

(二)政府、社会上下联动,精准定位需求

公共服务供给多元理论,提倡在扶贫过程中建成多个主体之间的“合作网络”。在过去政府是“划桨者”而不是“掌舵者”,社会各主体在扶贫工作的嵌入不能发挥其能动性行。网络扶贫倡导利用“信息高速公路”,政府转型从“划桨者”走向“掌舵者”为扶贫提供政策支持、项目协调:非政府组织负责项目运作与执行:企业负责产品服务。

(三)拓宽扶贫范围,实现“公平正义”

罗尔斯《正义论》中也提出,每一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网络扶贫为“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基础,采用救济式扶贫或是开发式扶贫两种方式的受众人群都有一定限制,网络扶贫则没有这样的限制,通过网络就业只需学习基础计算机知识,无论是残疾人或者中年人皆可通过学习相关上网技巧从事相关工作,通过对辐射人群的扩大保障了公平正义的实现。

(四)以大数据信息为支撑,实现全方位的扶贫考核

随着“大数据”挖掘技术发展,给绩效考核真正发挥其功能提供了支持,使扶贫绩效考核可实现两方面改进:一对短期的经济目标放轻,对地区长期的扶贫效果放重。利用数据模拟手段进行长期绩效衡量,有利于责任归责到个人,遏制短利思想。二考核从侧重“硬指标”,转为“软指标”:网络扶贫是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网络扶智工程,并将其写入绩效考核中去的扶贫方式。相比于经济指标,可以对文化,教育,医疗服务等各项软指标进行初步的测定。

三、网络扶贫面临的挑战

网络扶贫计划出台以后,网络扶贫在带动就业、地区网络消费、教育信息化、互联网募捐平台建设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近些年来,网络扶贫实施过程中也相继遇到了一些难点和问题,从而影响了网络扶贫发挥其真正效用。

(一)“贫困惰性”严重,互联网意识薄弱

由于受传统生产方式的长期影响,贫困地区农民的需求愿望极其低下。相关报告中提到,农民普遍有“农村人就这个样子”,自我安慰“要知足乐”的心态。他们称学习新东西的人为“不安分”,常常抱有看热闹心态。这种心态也产生于近年来由于新闻报道中各种互联网诈骗负面信息,让不少人群对互联网产生错误认知,导致即使在我国基础网络设施覆盖的地方,当地上网群体仍然只占少数。

(二)贫困地区网络普及率低

根据“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发布的数据,截至到2015年,我国贫困地区网络覆盖率是78%。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相对于以前我国互联网覆盖率大幅度上升,但考虑到我国贫困县的数量之多,即使只有22%的贫困县没有互联网覆盖,计算起来超过一百个贫困县没有网络基础设施。

(三)网络的“虚拟化”带来执行和监管上的困难

互联网新背景与传统的政策环境有所不同,扶贫工作与“虚拟化”网络的结合给扶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网络信息繁多,存在大量虚假信息。部分平台打着贫困山区的名义,销售伪劣产品。还有许多人通过一些平台发布虚假求助消息,骗取钱财。这些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但是由于互联网在国内的高速发展仅数十年,所以法律上并未有关于网络扶贫政策相配套的法律支持。

(四)企业“利益剥夺”,农民容易陷入被“俘获”的被动局面

贫困地区经营生产多以个体或者小团体为单位,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企业规模大随着产量增加成本降低产生规模效益,两者合作过程中企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使网络扶贫真正该受益群体反而不受益。另外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自身原因,如人才缺乏、在网络扶贫过程中不像大型企业懂得营销品牌、危机公关这些让他们在网络扶贫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

四、网络扶贫问题解决对策

虽然如上节所述,网络扶贫中困难重重存在,但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从当前形势来看,需要遵循从外部环境到内部环境,从人的精神层面再到人的行為层面的规律,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加强价值引导,补足“脱贫之钙”

脱贫精神的缺失是地区贫困文化导致,贫困文化是长期生活在贫困中,人们适应贫困生活的方式。反贫困文化,首先要帮助人们建立信仰体系。建立合理的价值观体系,帮助人们建立个人发展的愿景和长期规划,增强其脱贫的意愿。其次发挥文化塑造功能,改变贫困者的生活方式。通过文化的教育功能来塑造贫困者的深层文化价值观,重建积极进取的价值体系。

(二)塑造地区“领头羊”,带动地区发展

网络扶贫作为一种新兴手段,贫困地区人民持有犹豫、观望态度,这时需要出现一个敢于尝试的“头羊”,通过示范网络带来的积极作用,从而让其他人熟悉这种新方法,主动学习新技术。可以通过对贫困地区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乡土人才、科技示范户的培训,从地区内部培养敢于尝试新事物、新手段的带头人。

(三)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在“十三五”信息化战略中,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体系基本建立,面向企业和公民的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电子政务推动公共服务更加便捷,宽带网络覆盖90%,为网络扶贫发挥地区的能动性,做基础性的准备。普及基础设施同时,要消除由于使用互联网而带来的农民经济负担的障碍,为农民提供了初步的信息服务,作为农村普及互联网的一种过渡形式。

(四)完善法律体系,开展法治宣传

网络是现实生活的映射,虚假消息在网络中的传播也会对现实生活造成实质影响。首先在宏观层面,要明确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制定出与之支持的法律条文。其次在问题层面,强化对虚拟网络的监管以及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追责机制。最后,在实际层面实行第三方认证机制,提高网络主体准入标准。

(五)搭建多平台“信息桥梁”

农户被“俘获”现象源于经营过程中存在着“挤出效应”。“挤出效应”主要用于描述一个主体的强迫性被动替代现象。究其原因便是贫困人们在信息获取、产品服务上的劣势地位,通过扩大信息获取渠道,破除企业带来的挤出壁垒。可利用新型手段,如互联网直播小到商品销售展览,大到对网络扶贫有影响的重要决策出台,都可以利用其来获取相关信息。

五、结语

作为国家减贫的新型战略手段,网络扶贫是关乎实现小康社会,也是实现全面脱贫梦想的重要突破口。由于网络扶贫自身虚拟化的特殊性和现实环境的艰难,使得当前网络扶贫面临诸多棘手的问题和挑战。通过网络扶贫机理梳理、问题对策分析能够对当前扶贫工作开展提供有效的理性路径。网络扶贫的实施要结合信息社会的具体特征,在利用信息化平台基础上,从法治、理念、方法、道德约束等方面进行规制和引导,谋求以网络为媒介,促进贫困地区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减贫机理挑战
TiN夹杂物形成机理研究与控制技术
报告
近年化学反应机理图示题的考查例析
金属切削中切屑的形成机理
金属切削中切屑的形成机理
套管磨损机理研究
套管磨损机理研究
支农贷款减贫效应的实证研究
扶贫,我们在行动
中国的减贫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