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宋健
摘 要: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课程建设,《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课程依据建筑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课程建设,以《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培养建筑行业安全管理人员的主要课程之一,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专业基础要求高,难以全面深入掌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较差,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根据教学团队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分析
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岗位能力和就业为本位,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建筑工程类专业的学生了解我国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范标准等,掌握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知识架构,时刻树立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意识,自觉提高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生产实践中提高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管理水平,预防伤亡事故的发生,将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管理”有机结合。该课程不仅涉及通用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还涉及建设工程中具体施工工艺和国家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教学内容繁多,知识面涵盖广,知识点密集,给课程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
(一)传统课堂讲授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目前该课程的主要教学手段仍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片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直观感受,学习积极性低,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种教学模式对于逻辑性强、理论性强的数学、力学等课程而言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但对于建筑工程管理类的课程来说,课程内容的抽象性、实践性使得传统的课堂讲授面临诸多困境。
(二)简单课堂教学难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和新技术的大量应用使得建设工程产品多样化、施工工艺综合化、施工机械精密化、作业环境条件复杂化。但在校学生由于行业背景知识不足,课程教材的滞后性和教学学时的限制,不能深入了解建筑行业的安全技术。在实际教学中,多数课时为理论教学,实践课时偏少,导致学生接受的知识停留在理论层面,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工程中的机会不多,应用能力培养不足,学习效果不佳。
(三)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该课程成绩考核与其他课程相似,以期末閉卷考试成绩为主,缺乏对过程性知识的考核,考核方式单一。而且考核的内容多为理论知识,死记硬背即可,涉及综合能力考核的较少,导致大部分学生平时不学习,临考突击背书,也能及格,这显然没有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依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结合学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校企合作施工企业专家、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参与指导下,根据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依据学生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岗位需求和工作任务,结合学生学情与知识掌握能力,以培养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为目标,基于现行规范《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 59-2011)将课程内容分为12个教学模块,按照“理论知识够用、突出实践能力”的基本原则,调整并形成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构架。具体内容如下:
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培养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为主线,以实际工程所需要的安全管理的知识和技术为主,紧跟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发展趋势,使学习过程情境化,工作任务项目化。
(二)教学手段及方法改革
1.情景模拟化教学
情景模拟是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情景,在高度仿真的虚拟环境中由学生扮演情景中的某个角色,利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情景中出现的问题,有较强的趣味性、可操作性和真实感。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模拟情景,将课本内容趣味化,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文明施工这个教学模块时,利用虚拟仿真软件或施工现场视频及照片搭设一个施工现场的情景,并进行相关背景的说明,让学生模拟专职安全员对该工地进行文明施工专项检查,此时教师可作适当引导,和学生进行问题讨论,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此同时,在模拟过程中充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举一反三,显著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2.案例化教学
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利用案例化教学的方式,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安全危险的感性认识,而且有利于施工安全重要性潜意识的培养。例如,某工地发生模板工程坍塌事故,可结合模板设计、安装、拆除、交底与验收等方面进行引导,让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去分析诊断该模板坍塌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事故性质及责任的认定、事故处理的程序、应急救援措施等,提出防止该类工程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在了解了模板工程安全设计的相关内容之后,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该模板事故并给出整改措施,同时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发现对方小组整改方案的优点,反思自身模板安全设计方面的不足。通过安全事故案例的学习,开展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讨论和互评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章节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建筑安全意识。
3.校企合作,工学一体
作为高职类院校,应培养出满足建筑企业、建筑行业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即能上岗。依据企业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完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课程的设计思路,通过加强与企业合作,落实工学结合,在不打乱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学生进入施工现场实践,使学生的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践交替进行,实现校企之间在技术、人力、信息、设备、场地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与互通,真正做到工学一体,理实一体,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运用“无缝”对接。
4.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视频影像、网络课堂、微课、翻转课堂、虚拟仿真软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鉴于建筑施工工艺过程的复杂性、建筑安全知识的实践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场影像资料和三维动画制作等手段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三)考试评价方式改革
一是师生互评。利用互评的机会使学生认真观摩、积极思考,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二是进行阶段性考核。在讲授一半课程内容时进行期中考核,既可以对学生的前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摸底,给学生敲敲紧钟,避免期末考试时“临阵磨枪”现象的发生,也为后续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三是重视过程性学习。采用如课堂提问、专题分组讨论与互评、工地实践、课程小结等形式进行考核,这些考核成绩将在期末总评成绩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以考促学、考评结合”,教学效果显著。
四、结语
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是进行课程建设,通过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以及多方位的考核评价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李润求,吴莹莹,伍爱友.安全工程专业《建筑安全技术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1).
[2]宁丰荣.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6).
[3]郭瑞.基于PMST系统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6(3).
[4]范晓.《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改革探索[J].科技风,2016(9).
[5]戴国良,周永平.情景模拟教学研究与实践[J].南方论刊,2010(3).
[6]罗志文等.《安全测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目的与建议[C].上海:创新教育国际学术会议,2012.
[7]李张苗,朱燕,陈刚,孙婧.专本分段校企合作一体化初探[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