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苦难教育改革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7-12-19 10:17白锦霞
继续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改革

白锦霞

摘 要:应用型大学培养的学生直接投身各行各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针对当前学生苦难承受力、心理忍耐力不足等原因,應用型高校的苦难教育改革对提升大学生以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代表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面对当前应用型高校中普遍存在的苦难教育师资不足、课程体系不完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渗透不够等现象,要坚持在思想重视、“三全育人”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改革。要坚持把苦难教育师资队伍的构建、课程体系的改革、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加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其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苦难教育;改革;校园文化;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苦难,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苦痛和灾难。“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人类总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将苦难转化为动力,变“不幸”为“幸”。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个人不断发愤图强成就自我,民族不断攻坚克难创造辉煌的历史。所以,现实意义上,苦难,不仅指给人类身体和心灵造成巨大挫折感的苦痛和灾难,还是一种变“绊脚石”为“铺路石”的不畏艰险、永不退缩、敢于挑战、自强不息、一往无前、不懈奋斗的精神。苦难教育,指教育者通过营造一种让受教育者身体或心理产生挫折感的现实或想象的情境,引导受教育者在切身体会苦痛和灾难带来的挫折感的同时进行思考,以此燃起受教育者克服困难的斗志、一往无前的勇气和超越现实的行动,进而促进受教育者以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代表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应用型高校苦难教育改革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国的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应用型高校是指以应用型而不是科研为办学定位的高等院校,其培养的人才直接从事于生产服务,对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立竿见影的推动作用。所以,应用型高校进行苦难教育改革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进行苦难教育改革,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

为了全面了解当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笔者近期对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现在进行了一次集中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的内容包括体育锻炼、生活习惯、上网时间等方面,主要以大二和大三学生为主,覆盖不同的专业。本次调查共发送问卷632份,其中男生327份,女生305份,有效问卷624份,占全部问卷数的98.7%。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0.3%的大学生有自己的体育锻炼计划,其余的没有计划或者随机安排体育锻炼;而42.3%的大学生余暇时间主要用于上网和网络游戏。

当前,以“95后”为主力军的大学生群体最明显的特点是身体素质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活安逸,运动量偏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学生沉迷网络提供了便利,手机、电脑成为课余生活的全部,甚至一日三餐都用“互联网+”的外卖代替。身体素质增强行之有效的方式是进行运动。体育项目和社会实践等让人运动起来的活动在进行过程中会造成个人身体的劳累和疲惫,即身体上的挫折感。所以,进行体育锻炼和社会实践是身体上的苦难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对抗身体挫折感的同时,增强身体各器官的功能,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

(二)进行苦难教育改革,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

在调查应用型高效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对其心理素质同样做了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按全国常模统计结果,筛查出符合阳性筛查标准的人数445人,检出率71.3%,并进一步分析计算了各因子的分布情况。统计结果显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焦虑、无助的心理占总人数的23.2%;而对于如何解决这一心理问题,几乎没有学生有切实可行的办法或者接受过类似的教育。可见,当代应用型大学生的在面对挫折或者不顺时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亟待提高。

由于时代的进步,“95后”的一代普遍在相对富足的物质环境中成长,他们备受社会、家庭、学校的保护,从小到大一帆风顺,学校的大小考试以及考试成绩不理想是成长过程中遭受的最大挫折,以至于遇到人生中的一点不顺就束手无措、迷茫无助,甚至自暴自弃。这种“温室式”的培养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直面挫折和抵抗压力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不健全。高校苦难教育,让学生在有安全依靠和坚强后盾的前提下置身于心理的挫折感中,在适度的迷茫、焦虑、恐惧中提升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培养直面挫折、大胆从容、不骄不躁、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做好一切的基础,让他们拥有在未来人生道路中面对一切困难、超越一切艰险的能力,从而成就自我,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二、当前应用型高校苦难教育的现状分析

由于苦难的意义未受到重视,家庭、学校及社会对青年学生的苦难教育普遍缺失。具体到应用型高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师资队伍尚需健全

纵观当前的高校师资队伍,50、60年代出生的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渐渐离开工作岗位,70年代成为主力军,80年代逐渐成为一支生机勃勃的力量走上工作岗位。70~90年代出生的年轻一代,是沐浴着改革开放东风成长起来的,物质条件相对富足、思维方式相对开放。从苦难中走过来的人群,尽情享受着共和国带来的繁荣富裕,渐渐淡化了苦难的滋味。自身苦难教育的缺乏,加之思想意识的不重视和当前物质生活的极大富裕,导致年轻一代教师忽略了对“95后”大学生的苦难教育。同时,学校致力于品牌课、专业课、创业课等教师队伍的完善,从思想意识上不重视苦难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国内无任何高校有专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苦难教育。所以,高校苦难教育的师资队伍尚需健全。

(二)课题体系尚需改革endprint

由于高校升学率、就业率等的影响,我国高校的教育方式仍以文化课为主。对文化课的过于注重,导致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锻炼的机会相对较少,更别提苦难教育了。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无一门专门的课程教授苦难,对大学生的苦难教育仅局限在人文社科课程上零星的对过去苦难人生、新中国成立历史的回忆,不成系统、且无正确引导;或是安排大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深入企业、田地、法庭等进行一线操作,但以掌握专业技能为目的,忽略实习过程中身体和心理上的苦痛感;或是鼓励大学生兼职、创业,但都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人际沟通能力、独立生活工作能力等。同时,体育课、心理健康课也供不应求,不能为学生苦难教育提供坚强的后盾。课程体系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对学生的苦难教育。

(三)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尚需改善

高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旨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各高校思想上高度重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社会实践。但是,在有意识、有组织地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模式中,高校只重视学生组织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忽视了最根本的提升学生抗压能力和抵御挫折能力的苦难教育。据调查,高校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以提升学生抗压能力为目的的不足3%,明确提出让学生接受身体和心理上苦难教育的不足1%;社会实践中,让学生深入贫困地区,感受农村、工厂生活,了解当前中国现状的活动较多,但在活动结束后缺乏正确的引导,不能将当前社会农民、工人的苦难内化为深刻的情怀和为改变现状而努力的斗志。所以,当前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尚需改善。

三、应用型高校进行苦难教育改革的原则和建议

应用型高校要进行彻底的苦难教育改革,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思想重视

应用型高校学生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但由于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学生中间普遍存在因苦难教育缺失而造成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底下等问题,同时学校因苦难教育师资薄弱、课程体系不健全、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不完善等不能及时弥补不足,种种因素阻碍了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培养质量,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应用型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促进苦难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从思想深处切实重视,将思想自觉转化行动自觉,合理规划、科学安排、认真落实。

(二)“三全”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的讲话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苦难教育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特别是应用型高校,各部门、各环节必须紧紧围绕以加强学生苦难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形成科学的联动机制,坚持“三全”育人,保证教育方式的连贯性和成效性。

针对当前应用型高校苦难教育普遍缺失的现实状况,高校应该在坚持思想重视和“三全”育人的原则下努力探索进行苦难教育的有效对策:

1.多措并举,建立一支专业的苦难教育教师队伍

应用型高校应坚持“培训”和“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多措并举,建立一支专业的苦难教育教师队伍。对于80后、90后等年轻的教师,一方面应该采取集中授课、专题会议等形式进行培训,让他们深切理解当前应用型院校加强学生苦难教育的紧迫性、必然性,激起他们思想深处对实施苦难教育的认同感,进而转化为行动自觉,通过言行举止,影响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将苦难教育的理念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另一方面提供机会,让年轻教师深入能产生生理和心理挫折的实践中,如田野、工厂,真正进行苦难的磨练,更深切地认识苦难对于个人身体和心理的重要作用,激起他们运用苦难教育塑造学生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要引进曾经经历过苦难的师资,让他们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苦难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用鲜活生动的故事教育当前在物质生活丰裕年代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引起他们内心深处的震撼,从而坚定在苦难中提升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决心和信心。此外,还要努力探索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与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联动育人的合力机制,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大胆探索,形成系统合理的苦难教育课题体系

应用型高校应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不断完善,形成系统合理的苦难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结合学校学生教育的实际情况,聘请有理论、有经验的教师编写和修订专业的教材,将进行苦难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苦难能教人成才的典型案例、如何在生活中自主锻炼经受苦难的优秀品质等内容写入教材,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做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有效性;探索苦难教育实践教学环节,拓宽学生接受苦难教育的平台,利用寒暑假、课余时间深入孤儿院、工厂、农村等了解各阶层民众的生活情况、实际感悟苦难带给人们精神上的震撼和经历苦难后的成长,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苦难教育的认识和了解,磨练经受苦难所需要的多种品质,进而为将来的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应用型高校要广泛开设苦难教育理论课、实践课,并将其纳入必修课的范畴,同时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将实践课成绩纳入考评体系,实行学分和绩点制,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严格要求。

(三)科学引领,将苦难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应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一般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组织开展,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指导教师要提高认识,科学引领,精心策划、合理设计,通过模拟红军长征、三大战役、狼牙山五壮士等情节,实际参观抗日英雄纪念碑、红色教育基地、深入厂矿田地实习等多种形式,实地感受苦难的经历,切身感悟苦难之于个人、之于国家的重要作用,同时自主组织专题讨论会、故事会、谈心会等分享心得、总结经验、加深对接受苦难教育的认识,并促使思想自觉向行动自觉转化,在行动中提升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坚持思想重视、“三全”育人的改革原则,形成专业的教师队伍、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完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机制,让学生在身体和心理的挫折感中重生,激發斗志,坚定信念,涵养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四、结语

应用型高校的苦难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认清现实状况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顺彬,翟飚.苦难教育:中国父母教子圣经[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2017(1).

[3]王道勋.当前苦难教育的缺失与回归[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5).

[4]帅忠红. 传统文化视角下大学生价值教育的策略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改革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改革创新(二)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