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肖格格 李善举
由玺印。
白血病是血液病,俗称血癌,特别易发于儿童、青年,病死率较高。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瑰宝,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探索治疗血液病方面具有一定功效,且毒副作用较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网站上,专利号ZL2007101193834“一种用于治疗白血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赫然在目,专利发明人是由玺印。
由玺印是谁?是什么样的学术造诣,让他的中药治疗血液病研究成果荣获国家专利?又是什么原因,让他认为创新是中药与时俱进的翅膀?
“在祖国传统的中医文化中没有白血病之说,白血病是西医进入中国后命名的新病名。”六十多岁的由玺印,有着四十多岁中年男性的精气神。他双目炯炯有神,话语铿锵有力,正气浩然于胸。出生于甘肃省正宁县三代中医世家,由玺印自幼年就开始在祖父指导下熟读中医经典,并学习识药、制药和用药。1981年开始介入血液病研究,在中医药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于2007年获得中药治疗白血病的国家专利,并于2008年定居北京通州,专心从事血液病的中药研究。
由玺印认为,急性白血病属于祖国医学“温毒”“热劳”“血证”等范畴。慢性白血病根据其贫血虚弱、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属于祖国医学“虚损”“症浪”“底病”“痰核”等范畴。目前有学者将白血病的病因病机归纳为三点:一是因实及病,久病致虚;二是因虚致病,遂成虚劳;三是虚实交错,虚证多见。还有学者通过对白血病进行病因学调查分析后认为,偏食、早婚、多次妊娠、房室不节以及氯霉素、电离辐射等化学物理因素均可致精气内虚伤及骨髓,并提出应该注意到情志因素对白血病发生和预防的重要性。上世纪60年代初期有学者将白血病分为6个证型:阴虚型、阳虚型、阴阳两虚型、疲血型、痰热型和温热型。
由玺印则将白血病分为三类:一是毒入骨髓,患者高热,大汗而热不解,出血,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头昏痛,一身骨痛关节痛,脉象洪大。该类多见于青少年患者,表现为各种急性白血病或各种慢性白血病急性发作期,起病迅速凶猛。二是肝肾同病瘀毒,患者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动辄激怒,全身乏力,形体消瘦,肝脾肿大,以脾为甚,胸骨压痛或肋处痛,舌质暗红或有多斑,脉象多弦数或细数。该类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三是脾肾两虚瘀毒类,发病较前两类缓慢,面色苍白,头昏心悸,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胃口不佳 ,肝脾或淋巴结肿大,舌淡少苔,脉象虚细。该类多见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
是什么样的病因引起白血病,就要用相应的对症中药,这样才会疗效显著。有些人认为中医是“慢郎中”,由玺印认为持有这种观念的人如果是中医从业者,应该对中医再进行深入的学习。如果是业外人士,那是对中医存在着误解。“中药不慢,对症的中药3~5服药就能见效,如果药效慢到一两个月才能见效,白血病患者早不在人世了。”由玺印认为,中医药治疗白血病的过程中不能用西医的相关指标衡量,病人在病态中细胞指标变化处于变化不定中,关键要看患者用药后精气神是否得到了及时改善。精气神俱足,西医的相关指标自然会正常。
由玺印认为人体具有天人合一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对于任何一个疾病而言,失去整体性和系统观念盲目施治,必定会出错。中医讲究平衡和谐,人体的疾病源于系统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所以《黄帝内经》认为病“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在白血病的诊疗研究中,分析疾病产生的机制,多种方式诊断探求病理,即“辨证”。中医诊病首先是“望、闻、问、切”了解病情,其次是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的属性,然后再根据病因、脏腑病位、气血津液等病理变化,按征候属性,决定治疗方法,采用相应药物。唯有辨证,才能知已知彼,百战百胜。
“治病重在辨证,中药在新时期要想展现出生命活力则应该创新。”由玺印说,历代中医药大家丰富的医疗实践证明,中药要想满足民众健康的需求,就要不断进行创新。中医药的创新本质上是中医药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对现代新思想、新技术、新成果的吸收和应用。这种创新不仅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更是为了实现自身完善和发展。传统中药通常是去粗取精,在淬、烩、煅、炒、炮等外形上制作。而创新发明则是从广义上研究其理论及制药技术,对中药的服法、用法、制作技术、炮制辅料、工艺流程进行革新,以适应和最大限度的满足现代民众的健康需求。
安全和高品质,是由玺印最看重的两个方面。他说,控制药品质量的关键在于药材质量及提取工艺的技术标准。传统中药方剂基于标准煎剂,十分重视方剂及单味中药的复方作用,常常是多方位严格控制原料的内在质量。由玺印的发明不仅注重药材的选用、提取、浓缩、干燥以致成型等过程,还尽量避免主药指标性成分的损失和破坏。他利用现代科技,对产品稳定性进行严格控制,以确保产品成型后的高品质。由于该发明继承了煎剂的综合疗效,易吸收、显效快,又具备成药易贮存、易携带、易服用的优点,同时克服了服用量大、工艺不合理、成分破坏严重等缺点,所以专利申报十分顺利。
由玺印认为,我国中药存在严重的产、学、研脱节问题,很少有企业愿意在这方面投入,使中药创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他认为,中医药创新效果检验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如果用西医指标对已知的中医药理论或中药创新成果进行验证与说明,这是不妥当的。对中药创新专利的肯定和利用,应该由“重实验、轻临床”转向“重临床、轻实验”。
由玺印说,希望国家相关职能部门能利用中药专利促进中药技术进步,增强中药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并将中药技术研究与专利相结合,研究国际专利法规及申报技巧,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与专家共同探讨并制定保护措施,促进中药走向国际医药主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