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春方 Dong Chunfang 刘 敬 Liu Jing
石库门建筑作为上海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始建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40年代基本停止建造[1]。历经近百年,石库门建筑硬件逐步老化,设施配置不健全,与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突出。居民流失,建筑破败,历史风貌得不到保护,原生态生活环境遗失……作为海派文化核心符号的石库门建筑及其生活环境正在渐渐消失。冻结式的保存方式已不适应有当代性需求的近代建筑[2],但若整体拆迁改造又耗资巨大,政府改造阻碍重重。
以独栋石库门为改造单位、居民为操作主体的石库门再生,为石库门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种操作性较高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这种再生方式探讨了在保留历史风情及尊重城市肌理的前提下,石库门建筑该如何应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方法。“适度改善居住环境条件,大多数居民还能够留在原来的住处”[3],这既满足了海派文化传承的需求,又符合石库门建筑生存发展的需要。
石库门的原型是江南民居,以“天井-厅堂-后天井、附房”为空间序列。虽然不同时期的石库门空间有所差异,开间数也有所不同,但其空间序列基本一致。传统的石库门建筑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方式对居住空间舒适性和私密性的要求,亟待空间重构和更新以适应当今人们对居住生活品质的诉求。由于石库门建筑原有的空间结构基本一致,所面临的困难基本相似,再生的目的大致相同,因而在空间重构、功能和设施更新提升、家具布置等方面具有互通性。石库门再生设计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适性。
三益村是上海石库门生活的典型代表。它位于虹口区唐山路,与五福里等构成较大的石库门片区,属提篮桥风貌保护区范围。村内石库门住宅依旧行使居住功能,除部分外租外,大部分石库门内仍居住着老上海人。周边生活设施较为完善,老弄堂独特的生活风情在这一带保存较为完整。
然而,这里的居民生活环境恶劣,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其厨房、卫生间等基本生活空间缺失、人口居住密度大、基本生活设施不健全、生活隐私得不到保护的情况比比皆是,生活环境亟待改善。经济条件较好的居民大多已搬离石库门,现居住居民主要为中下收入人群,改善生活品质的愿望迫切。
可以说,三益村是居民居住情况困难的石库门代表。由于其地处虹口,距市中心有一定距离,外部资本注入改造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政府改造投入有限,依靠外部力量提高生活水平难度大。
综上,本文将以三益村石库门住宅再生为例,探讨石库门空间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改造手法,通过典型案例空间再生方案总结,研究石库门再生方法。
三益村为新式石库门建筑风格,建于1929年,是当年犹太人难民聚居地之一。它由一条主弄和10条支弄组成,呈鱼骨形分布。主弄(图1)宽约6m,满足停车及行车需求。道路两旁设有绿植,干净整齐。主弄端头设有垃圾房和公厕(图2)。支弄(图3)宽约2m,可放置自行车、摩托车及部分杂物;部分住户将洗手池建于支弄。
三益村共有75栋石库门单体建筑,单栋石库门内住户多达3~4户,部分2户,个别石库门为一户独有。建筑立面为混凝土拉毛处理,整齐划一。石库门整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门头也保存较好。三益村石库门建筑群除8号石库门改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加建至4层外,其余均保留原有建筑高度。
三益村为新式石库门建筑,立贴木构架承重,砖墙围合,主体结构较为牢固。以楼梯间为界,分为前楼和后楼,楼梯间作为建筑的核心结构,牢固结实。建筑为2层单开间布局,包括前客堂、后客堂、楼梯间、厨房、亭子间、前楼、后楼、晒台等功能。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石库门产权变更,现一栋石库门一般都是几户合用,客堂间大多作为卧室之用,甚至有的厨房都改造成了卧室。
(1)居民老龄化严重。经济条件较好的年轻人都已搬离石库门,而很多老年人从小在弄堂长大,对石库门有浓厚的情结,留恋周边邻里,选择继续居住于此。
(2)建筑使用空间严重缺乏。大部分石库门栋内没有配置卫生间,少量有共用一个卫生间,多户共用厨房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基本的生活空间不健全,绝大部分石库门没有起居室,晒台大部分加建成了卧室,衣服晾晒于弄堂内(图3)。
(3)市政设施不完善。支弄排水系统不良,雨水经常倒灌侵蚀室内,梅雨季节室内积水严重。
居住生活空间的不健全是造成石库门不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主要原因;而针对老年人居多的人口构成,缺乏适老化设计,则是建筑不宜居的另一原因。
对于石库门恶劣的居住环境,政府投入了大量精力加以改善:①政府出资对建筑外立面整体修葺,保证里弄风貌的协调统一;②主弄内加设垃圾站及公厕,同时,对于有额外空间的住户(一般位于底层),由政府出资加建卫生间;在公用厨房内铺设地砖、重贴墙砖、安装防盗门等,希望改善居民日常生活环境。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建筑风貌,但对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并未有较大的改善。
图1 三益村主弄
图2 三益村垃圾房和公厕
图3 三益村支弄
此外,三益村内不少居民自发改造室内空间,以求增加储藏、居住面积,晒台加建为卧室、天井内增设厨房和卫生间、客堂间内搭建储物空间等做法较为常见。少数居民甚至将原本的厨房空间改用作卧室,而将厨房设在紧邻过道上。
三益村单体石库门为单开间三进式建筑,延续了江南传统住宅“天井-厅堂-后天井、附房”的空间序列(图4、5)。单体建筑为2层,亭子间上层为晒台,建筑面积106m2。根据现场调研,三益村75栋石库门建筑中,有39栋晒台完全搭建成房间,12栋晒台局部改建。据调研显示,晒台作为公共资源的利用率极低,因而在原始模型提取中,将晒台改建成房间,可增加11.6m2的生活空间,既有效利用了石库门剩余空间,又不影响建筑外观。
依据一栋石库门建筑内住户数不同,可分为二户型、三户型、四户型(图6)。虽然每栋的住户户数不一样,但是改造目的具有一致性,即重新进行面积分配,为每个家庭提供独立的成套住房。在3类住户分类中,分别选取其中的2-1、3-1、4-1作为每类分户户型的代表进行探讨,针对每类模型选取实际案例进行设计操作。
二户型改造设计以29号石库门(图7)为例进行探讨。29号石库门共有两户人家。
5.1.1 户A基本情况
户A共住三代6口人:老爷爷老奶奶、二儿子、三儿媳、四女儿、孙子(已成年),入口在北向,拥有厨房、亭子间、前楼、后楼及晒台加建成的房间、楼梯间等空间。
户A的居住问题主要体现在空间不足、结构老化、设施缺乏等方面。
图4 三益村石库门单体原平面图
图5 三益村石库门单体剖面图(晒台加建后)
图6 三益村石库门户型分布示意图
(1)4室供6人居住,人均居住面积狭小。已成年的孙子仍与其母住于亭子间,个人隐私得不到尊重。
(2)房间设施陈旧或缺乏。房屋楼梯陡峭,坡度近60°(图8);室内卫浴设施简陋,缺乏洗浴设备,卫生间位于楼梯之下,约2m2;储物和收纳空间的不足,导致住宅内陈设杂乱拥堵,空间利用率低。
(3)室内缺乏对老年人设施和空间的考虑。户A的两位老人年龄近百,照顾老人的二儿子和四女儿均已六七十岁,上下楼梯极其不便,卫生间也没有相应的老年人扶手等。
(4)建筑结构老化。该住宅基本结构为砖木混合的砌体结构,虽然整体结构完整,但是累年耗损,结构已不能承受高强度的加建或改造。
(5)室内采光不足。后天井局部搭建,只留有一个小窗采光(图9)。
5.1.2 改造方案
5.1.2.1 结构手段
图7 29号石库门分户示意图
图8 老人下楼梯
鉴于轻木结构具有自重轻、施工方便、结构布置灵活、施工周期短等优点,决定选用轻木结构作为新的结构方式。采用10cm×6cm的实木作为龙骨,搭建于原结构内部[4],尽可能减少对原框架的破坏。楼梯台阶板、隔墙等采用木质胶合板材质,自重轻,加工便捷。新增加的楼板层,在采用轻木结构后,所需结构层仅15cm(图10)。
5.1.2.2 空间改造手段
(1)采用空间重构方法以利用剩余空间或使用不合理的空间。原有建筑后楼底层有一处高1.2m的储物空间,因空间过矮而通行不变,利用率低。改造过程中,将低矮的储物空间与原后楼打通,打通后的空间最低处有4.5m(图11,斜线部分为可利用剩余空间)。由于户A家庭多是老年人,身高均在1.6m及以下,层高可以适当降低。改造后,原后楼改成孙子的卧室,层高保持在2.2m。同时,原2层的前楼改为客厅,可供一家聚餐聚会之用,靠窗部分通高,保证房间的通透和空间的趣味性。改造后的3楼,主要增加了老奶奶的卧室、餐厅、简易厨房和卫生间等空间。
(2)减少交通空间,以增加有效的使用空间。原卫生间位于楼梯下,需要经过楼梯旁边的过道进入,过道上放置有两个用于洗衣的水泥池子。改造后,将卫生间的门开于厨房,楼梯旁边的过道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加以隔断封闭,成为洗衣间,兼洗漱用房。
图9 后天井采光
图10 29号户A改造过程木龙骨施工过程
(3)建筑适老化设计。原楼梯坡度近60°,改造后楼梯坡度为45°左右。楼梯在厨房内开始起步,经过3级台阶可到达洗衣间平台,再90°转向上楼。扶手高度设置在78cm处,楼梯踏步端部设置有感应灯,以方便老年人晚上使用(图12)。卫生间也考虑了老年人需要,设置了无障碍卫浴设备。
改造后,户A的面积为117.6m2,新增了27.6m2有效使用空间(图13)。
5.1.3 改造前后对比
改造中,除对门窗有所修葺,建筑外观基本保持不变。建筑内部增加了厨房、卫生间、洗衣间等辅助空间和起居室等公共活动空间(表1)。同时,将老年人的主要生活空间移至第2、第3层,起居室的增加,改善了原有的生活方式,为家庭提供了宝贵的公共活动空间。
5.2.1 户B基本情况
户B共住三代5口人:老爷爷老奶奶、儿子儿媳、孙子(未成年)。户B从南向入口进入,占有天井、前客堂和后客堂部分(图14)。其中,前客堂和后客堂两间房间室内面积28.2m2,兼做卧室、客厅、餐厅之用;室内有搭建储藏空间,9m2左右的天井作为厨房之用,没有卫生间;一家人仅后客堂一间卧室。户B居住情况主要存在3大问题。
(1)生活空间缺乏。室内没有卫生间,居住者还依靠痰盂解决卫生问题;缺乏晾晒衣服的场地。室内没有足够的空间放置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和家具,现代生活所需的配套设施和设备缺失。
(2)生活隐私得不到保障,五口人居住在同一间房间。
(3)采光问题突出。后客堂采光不佳,天井内堆积的杂物,对客堂间的采光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由于户B空间过于局促,改造目标主要有2个:①针对隐私问题,对三代人的生活空间进行隔离,使其具有单独的生活空间;②尽可能创造生活辅助空间,如厨房、卫生间等。
5.2.2 改造方案
5.2.2.1 重新分割室内空间
在前客堂部分搭建阁楼,作为儿童间。阁楼靠近玻璃墙,采光良好,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原后客堂间作为
图11 29号前楼尺寸图
图12 29号户A改造后楼梯和卫生间
图13 29号户A再生平面图
年轻夫妇的卧室,保证夫妻两人隐私;同时,由于采光较差,部分用作储物室,解决储物问题。
5.2.2.2 对天井加以调整利用
大门采用半开半封闭处理。原双开大门,导致天井部分用以交通的空间过大,现部分封闭可扩大室内可利用面积,但石库门的大门形式予以保留。在天井一侧添加卫浴间,卫浴间顶上可作为晾晒平台,与阁楼互通。天井剩余部分用作交通空间及简易厨房间(图15)。
5.2.3 改造前后对比
户B的改造(表2)主要是对室内空间重新分隔,保证了年轻夫妇的隐私问题。同时,增加辅助配套空间,完善居室功能。
68号石库门内居住有3户人家,共10人,栋内分隔如图16所示,晒台已被搭建成卧室。其中户A居住3人,户B居住4人,户C居住3人,3户共用厨房,没有卫生间和晾衣场地。其居住生活条件主要存在3个问题。
(1)3户人家均不成套。3户共用厨房(图17),户B和户C共用出入口、楼梯和过道,生活相互有干扰。
表1 29号户A再生前后功能用房和面积对比
图15 29号户B再生前后平面图
表2 29号户B再生前后功能用房对比
图16 68号石库门分户示意图
图14 二户型户B原剖面图
图17 68号石库门共用厨房
(2)空间配置不佳。大量的杂物堆积,压缩了原来就不够宽敞的生活空间;后天井的杂物堆放和局部搭建,严重影响了底层采光;栋内的3户人家居住面积分配不均,户C仅占有前楼15m2的空间,要解决一家三口的吃喝睡娱等全部问题,居住空间狭促。
(3)生活辅助空间不足,栋内缺乏卫生间和晾晒空间。
对于68号石库门的改造(图18),共采取4个手段。
(1)对栋内空间重构以增大居住空间。由于客堂间和前后楼层高较高,均达3.9m,可将其层高降至2.7m,与厨房间和亭子间齐平,将2层楼加建为3层楼,既增加了居住面积,又整合了建筑竖向高差。
(2)重新布置楼梯。石库门内空间重构以后,有3层较为完善的居住空间,可分别分配给3户人家。将楼梯移动至石库门一侧,楼梯的公共化使水平空间得以连续,从而保证每户人家的完整性。楼梯采用轻钢楼梯,尽可能减少对主体结构的破坏。
图18 68号石库门再生平面图
(3)中庭结合楼梯设置。中庭代替原来的后天井,与楼梯间形成更大的公共空间,有利于增强采光和通风。
(4)重新分配居住面积,保证居住的公平性。由于原来户B面积较大,可将户B调整至1楼;户B的面积较改造前有所增大,所有功能都在户内解决,同时又增加了厨房、卫生间等辅助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原户C经改造后,可将顶层作为卧室居住,解决了原来的一室“蜗居”问题。
68号石库门三户型的改造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表3)。楼梯与后天井的公共化,既改善了室内采光,又保证了每户人家的独立性和户内功能的齐全性。同时,户A和户B在位置上调整,以保证原来面积较大的户B依旧可以在三户中拥有最大的居住面积,在增加每户面积的同时,又注意到了公平性。
48号石库门居住有4户人家,共9口人,栋内分隔如图19所示。其中,户A两代3口人,主入口为石库门大门,占有前客堂和天井;户B、C、D从后门进入,每户均有2口人,户B占有后客堂,户C住在亭子间,户D住前后楼,4户人家共用晒台和厨房,栋内没有卫生间。
表3 68号再生前后的功能用房和建筑面积对比
图19 48号石库门分户示意图
这栋石库门,同样存在不成套、辅助设施不足的问题。
(1)48号石库门虽然户数多,但人口并不多,多数都只有一对老人留守石库门,儿女早已搬离。辅助空间的缺乏给老人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
(2)采光通风不佳。户B居住在后客堂间,由楼梯间进入室内,室内没有直接采光。户A和户B又以实墙相隔,两户人家都没有良好的通风。
(3)户B和户C均只有1个房间,需要解决睡觉、娱乐、储藏等多个功能,居住空间狭小,影响正常生活。
48号石库门的改造方案立足独立成套的居住空间设计(图20)。改造过程中,楼梯位置不变,只是将其与后天井一起公共化,以保证交通空间与采光空间不被私人侵占,从而杜绝后天井名存实亡的现状,每户人家也有了独立的入户门。由于空间局限,户B厨房、卫生间等辅助空间与卧室分层设置,虽造成了不便,但较原居住空间,其品质有了较大提升。
图20 48号再生平面图
改造后,各户面积都有所增大(表4),尤其是户B和户C,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得以分离,同时还增加了卫生间和厨房,完善了家庭居住空间。
根据三益村不同户数住宅再生方案的探讨,以完成单户独立成套、在有限条件下尽可能达成符合现代生活空间的要求为目的,得出二户型、三户型、四户型三种再生模型(表5),以期为以后的石库门再生提供可参考的空间再生策略。
8.2.1 空间重构
由于新技术、材料和设备的引入,对建筑层高的要求降低,改造时利用石库门错层的特点,将前后楼与客堂间打通,根据附属用房部分层高进行空间重构。这种重构可以在保证原楼梯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增扩空间,为新户型提供基础。
8.2.2 晒台加建
原晒台利用率低,加建为房间后,与前后楼上搭建的第3层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布局合理。
(1)水平方向以功能分隔为主,按照南北采光不同,房间品质不一样,南向主要布置卧室、起居室等被服务空间,享有较为充足的阳光和良好的通风,北向主要布置厨房、卫生间等服务空间。垂直方向强化层的概念,按层分户,减少户间相互干扰,解决了分户问题(图21)。
表4 48号再生前后功能用房和建筑面积对比
(2)后天井与楼梯间结合设置,解决石库门进深过长所带来的采光问题,将对采光要求不高的服务空间配合后天井布置。
(3)后天井与楼梯间公共化。后天井保留或稍加位移,与楼梯结合或相连通。楼梯与后天井公共化,防止私人侵占搭建影响采光。
表5 石库门基本再生模型总结
图21 基本再生模型剖面简图
(4)充分利用原有前天井的高空处布置晾晒空间,使得每户均有独立的晾晒空间。
(5)减少交通空间,以增大石库门有效利用面积。除了紧凑布置功能,缩短交通距离外,还可通过交通空间功能化,减少不必要的纯交通空间。另外,据调研了解,原石库门主入口通用的大门为双开门,平时除了搬移大型家具,基本处于单开状态以解决必要的出入问题。因此,双开门可以弱化成单开门。
(6)尽量留出大面积实墙以布置储物空间。石库门室内大多储物空间不够,杂物堆积造成空间拥堵。留出实墙布置大空间储物,可节约出更多的可利用空间。
居住建筑除了是艺术,更是人们生存的根本。建筑师除了有大理想,也应该有关注民生的情怀。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立足居民切实需求,解决社会实际困难,通过可行的措施尽可能地改善居民生活,不失为建筑师的设计切点。本文以改善石库门居住者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为切入点,以单体为操作对象,以居住者为操作主角,再生方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普及性,对于石库门的可持续发展及石库门多样性保护都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曹炜.开埠后的上海住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9.
[2]张松.日本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J].时代建筑,2000(3):32-35.
[3]张松.历史城区:从保护居民到被保护——城市文化基因的消亡[J].城市规划,2013(3):89-92.
[4]董春方,李科璇. 空间革命——关于0.8栋石库门住宅改造的思考[J]. 建筑学报,2014(2):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