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中学营口分校 孙业成
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一定难度,一些同学有时读不懂诗歌,以至于丢分很多。诗歌鉴赏都考查什么?平时怎么学习?2017年考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下面我们结合近三年全国卷的诗歌鉴赏题来谈谈这些问题。
我们总结一下近三年的全国新课标Ⅱ卷诗歌鉴赏题,看下面表格:
全国新课标Ⅱ卷近三年诗歌鉴赏试题 考点及能力层级 解读2014年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两题: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①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第1题:主要考查表达技巧,涉及情感。鉴赏评价D《含山店梦觉作》诗歌内容并不难理解。手法上主要是虚实结合,其次是用景(山月斜)来衬情。衬托手法未必看得出,需要在准确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手法,方能准确作答。宿渔家[宋]郭震②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第2题: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D第2题是比较两首诗在相同环境下的不同情感。需要准确把握两首诗的整体内容,进而理解在相同环境下,两首诗情感上的不同。韦诗“灯前”表现出孤独与无奈;郭诗则用“灯前说笑”表达了主人的热情和主客之间的愉快。
全国新课标Ⅱ卷近三年诗歌鉴赏试题 考点及能力层级 解读2015年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二题: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第1题:主要考查颔联的表达技巧。鉴赏评价D第1题鉴赏颔联,需从其内容、情感、手法等入手。问颔联“巧”在哪里,侧重鉴赏手法与构思。要仔细审题,读出命题人意图。“炼字”角度容易答出,而构思方面很可能忽略。第2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评价D第2题重在诗句内容的理解,尤其是颈联。参禅净心,借酒消愁,用比喻性的语言,需揣摩其内心世界。尾联“尘埃”“眼明”也用了比喻义,要准确理解情感,需要先理解诗句内容。2016年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二题: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第1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鉴赏评价D第1题两问。第一问与第二问紧密关联,考查一个诗句的内容理解和整体诗歌内容。在设问方式上有创新,很高妙。答第二问时往往会漏掉马立宫门前的内容。这是曹霸作画的前提和特定环境。第2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评价D第2题实际上还是考查诗歌内容。“作了哪些铺垫”,需纵观全诗。主要在首联与颔联中,层层铺垫。设问方式有创新,先告知手法,考查内容如何体现手法,与传统设问方式逆向,但在题型上和作答上与第一题有重复和交叉。
高考诗歌鉴赏题虽然考查的都是课外作品,同学们感到很难,但其实这些题的“根”都在课内。我们需要在课内下功夫,打好古诗文的功底。举例说明如下:
2014年韦庄《含山店梦觉作》中“等闲挥袂客天涯”中的“等闲”怎么理解。高中课本中《琵琶行》一课里有“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等闲”是“轻易,随便”的意思,朱熹《春日》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中的“等闲”也是这个意思。这两首诗学生都学过,但是“等闲”还有其他意思,比如学生学过的毛泽东 《七律·长征》中有 “万水千山只等闲”,其中的“等闲”是“寻常,平常”的意思。于谦的《石灰吟》“烈火焚烧若等闲”也是这个意思。“等闲”还有“无端,平白”的意思,比如学生熟知的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以及刘禹锡的“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学生需要比较,把这三种解释代入到诗句中,选出最准确的,排除其他两种。
2016年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在诗句内容理解上难度很大,生词很多,光注释就给了五个,我们结合课本来分析一下。先看题目,“丹青”,指绘画,看到这两个字就知道此诗和绘画有关。学生都知道国画叫“水墨丹青”。“引”是古诗歌行体一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我们学习《短歌行》的时候,介绍过歌行体,可以叫“歌”,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可以叫“行”,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还可以叫“歌行”,比如高适的《燕歌行》。“赠”是“赠给,写给”的意思,小学时学李白的《赠汪伦》,本诗“赠”的对象是“曹将军霸”,就是曹将军曹霸,古人尊称别人姓名时,常常把官职放在前面,注释中提到“官至左武卫将军”。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杜甫被尊称为“杜工部”,柳宗元被称为“柳柳州”。“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注释中给出“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那“先帝”就指唐玄宗,“天马”是对皇帝御马的敬称。《滕王阁序》有“得天人之旧馆”,“天人”指的是皇帝的儿子李元婴。古人称皇帝为“天子”。此处用法也是如此。第一句的意思就是“皇帝的御马叫玉花骢”,第二句理解起来比较难。还原到诗中情境,皇帝有马,叫了许多画工来画,每人画得都不一样。“如山”,这个比喻是说每个人看山,角度位置不同,看到的山都是不一样的。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马只有一匹,但观察角度不同,画出来的也不一样。这里不是说这些画工画得不好,而是为了衬托下文曹霸画马画得好。这些画工只是画出了马的不同形貌,而没有画出马的神韵。“迥立阊阖生长风”,马立宫门,扬首卓立,气宇非凡。诗人见到真马已感到马之风采。待到画完之后,让人觉得“九重真龙出”,可见曹霸画马不仅将马的形体画得好,更将马的神采画出来,仿佛天上真龙飞出,甚至比真马更胜一筹。此句正好照应“迥立”句,“阊阖”与“九重”相应,都指天宫天门。将马比作龙,更能说明画作中的马气势雄壮,神采非凡。画的水平达到了这种地步,自然“一洗万古凡马空”,以前所有画马的作品都不如曹霸画的马。“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是写曹霸奉诏作画的构思过程。上句说皇帝下诏让曹将军铺展绢素作画,当然是现场写生,画眼前的这匹马。下句中“惨淡经营”是成语,正出于此诗,学生常常望文生义。此处是指曹霸运用匠心,认真构思。下文“斯须”一词,极言作画时间之短,一会儿就画完了,显然曹霸在构思之后,一气呵成。
说了诗句理解,我们再来探讨诗歌情感和手法的把握。为什么要把情感和手法放到一起呢?因为手法是表情达意的方式手段。可以说每一种手法我们都在课文里学过。手法是通用的,不单在诗歌里用,小说、传记、戏剧、散文都用。下面我们具体分析。
韦庄《含山店梦觉作》主要用了虚实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课本里有很多。柳永《雨霖铃》开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实写离别环境,下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想象酒醒之后的场景,是虚写。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实写江边景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缅怀周瑜风采是虚写,虚实结合。苏轼怀念亡妻的《江城子》也是虚实结合。李白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郭震《宿渔家》主要用了白描手法,表达主客交往的愉快。《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都是白描,这种纯名词意象叠加也叫列锦。《卖炭翁》中对老人的形象和经历都是用白描手法写出的。《归园田居》中对自己住所的描写(“方宅十余亩”等句)是白描。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肖像描写也是白描。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的铺垫也是常见的结构手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开头写林冲沧州遇旧,接着写小二把陆虞侯等人到来的消息告诉了林冲,林冲买刀寻仇。沧州遇旧就是下文的铺垫。2012年辽宁卷张耒 《初见嵩山》(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问惊喜亲切的心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那就是铺垫出来的。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胸怀,对未见到的嵩山有期待。暮雨被风吹散之后,嵩山露出真容,亲切喜悦之感顿生。铺垫的作用就是为后文的写作重点蓄势,为其打开局面。
从诗歌类型上看,2014年是两首羁旅行役诗,2015年是写景抒情诗,2016年是叙事诗。从考查点上看,2014年、2015年考查的是手法和情感,2016年考查的主要是内容。从设问上看,2014年问题设置明确规范,2015年、2016年在问题设置上体现了创新,审题的难度增大了。从难度上看,三年试题难度逐年递增,在诗歌内容和设问上难度都有增加。这三年考的基本上是唐诗,也不再避开名家。虽是名家作品,但不是学生熟知的作品。从2015年开始,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Ⅱ卷诗歌鉴赏题目创新性逐步突显,不再考两首诗对比,只考一首诗,对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审题能力的要求更高了。
2017年语文高考的题型发生了变化,古诗鉴赏要考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选择题已经好多年没有出了,但它并不是新题型。全国卷的诗歌鉴赏题从1994年到2001年都出选择题,有的年份出一道,有的年份出两道。我们从中选取一些进行分析,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1994年全国卷:
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3分)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一道3分的选择题,考查诗歌的内容、情感、表达方式、手法、语言,难度不大。此题答案为C项。只出一道选择题的还有1995年(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考查点基本与1994年相同,题型没有多少变化。我们再看一例。
2000年全国卷:
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此题答案为C项。经过了几年的探索,诗歌鉴赏选择题的考查更加深入。比如此题结合时令、环境和人物动作来考查诗歌的意境,“闲敲棋子”这个细节传达出作者什么心情。我们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还原真实的诗境。想像当时情境,窗外雨声潺潺,蛙声不断。客人不来,夜已过半,苦等无聊,所以只能“闲敲棋子”。考查深度更进一层,呈现出综合化的特点。近年来北京卷的诗歌鉴赏题一直在考选择题,我们也可以拿来借鉴。
2016年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三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3分)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答案】1.A;2.B;3.相同点:都描写到了幽静偏远山环水绕的山村自然风光,村庄的地理位置都较偏远,或是“山重水复”或者“乱山深处”;村庄或是高柳茂林或是柳暗花明,清幽和恬静,表现作者对山村的喜爱之情。不同点:《西村》侧重于对自然风光的描写,通过“风送禽语”和“苔侵墨痕”表现山村风光的幽静,《游山西村》除却自然风光外,更侧重描写山村的风土人情和风俗,通过对“箫鼓追随”的春社情景的描写和“衣冠简朴”的村民的描写,表现山村生活的淳朴和作者的喜爱之情;《西村》通过“往岁”和“今夕”的对比表现世事的变换,《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今日之景,同时写景之外还蕴含哲理,表现出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的希望。
第1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第2题考查的是手法,选择手法相同的一项。第3题将诗人两首同类型的诗进行对比,找出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像北京卷出两道选择题的情况,在2001年之前多次出现过,尤其是1999年和2001年的全国卷,题型非常类似。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的规律: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会从诗歌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选出一个正确或不正确的答案。而像第2题这种选出手法或意境相同的一项,我们也可以当作借鉴。
我们可以看出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根”在课本里,在平时所学的知识中。考题花样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考试大纲》古诗文“鉴赏评价”要求有两点: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古诗的内容理解要求我们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古文知识掌握得不好,影响古诗的阅读和理解,因为古诗是用古文写成的。平时要多积累古诗文常识,包括字词用法、手法、作者生平、语言风格等。很多学生忽略作者生平,认为不重要,高考出的诗词都会给写作背景。但现在看来,高考出题已经不回避名家了。而对于名家来讲,我们是一定要了解他的生平。题中一般不会给出写作背景,默认学生必须掌握的。“识记”是学习的开始。积累得多了,自然就看懂诗句了,诗句读懂了,情感和手法就能明了,古诗文读得多了,学养丰厚了,自然作者的风格和情怀也就能把握了。
只是记住不行,还得会用。拓展迁移,举一反三,活学活用。高考诗歌鉴赏不会出课本里的诗歌。而是让我们用在课本里学到的知识去鉴赏比较陌生的诗歌。我们在平时学习时要不断地总结体会。比如我们学《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一段,运用通感手法描写音乐,我们应该联想到《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到“石破天惊逗秋雨”,也是用通感手法描写音乐。还有哪些文章用过通感呢?朱自清《荷塘月色》中也有。“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化视觉为听觉。有了这些知识储备,我们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时,自然知道用了通感的手法。
现在高考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文化基础”的要求中,提到“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简单来讲,“人文积淀”是掌握基本知识和认识方法、实践方法;“人文情怀”指尊重维护人的尊严价值,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审美情趣”是指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这些要求和《考试大纲》的实旨是一样的。读诗就是审美,用我们的“人文积淀”去理解作品里的“人文情怀”“审美情趣”,从而形成自己的“人文情怀”“审美情趣”。课本里的诗歌作品,都是历代精品,是经过不断地推敲才选进来的,是文学精华,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堪称典范。我们一定要重视课本学习,因为课本是“根”之所在。身在“此山”之中,要赏遍“山”中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