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芳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东胜部儿科二区,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并心肌损害的临床分析
赵燕芳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东胜部儿科二区,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目的对婴幼儿患有的轮状病毒性肠炎进行合并心肌损害病症的临床表现以及发生概率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在我院就诊的145例患有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幼儿进行心电图以及心肌酶检查,然后进行常规性的抗病毒治疗,即对儿童使用喜炎平、病毒唑以及炎琥宁等药物,同时对于腹泻的症状口服思密达来治疗,每周对心肌酶以及心电图的情况进行复查。结果患有此病时出现心肌损害疾病的概率为62.76%,但是心肌损害的主要表现是心肌酶异常,患病后采取药物治疗恢复速度较快。结论婴幼儿一旦患上了轮状病毒性肠炎,就极容易出现心肌损害方面的疾病。
轮状病毒性肠炎;心肌损害;婴幼儿
该病在婴幼儿中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尤其是在秋冬季节发病率极高,为了进一步分析出患有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婴幼儿出现心肌损害的几率,我院专门对患有此病的145例患儿进行了研究。具体的报告如下所示。
选取2016年6月~12月在我院就诊的145例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婴幼儿在入院时均患有轮状病毒性肠炎,其他各方方面均不存在差异。其中男婴儿73例,女婴儿72例,年龄范围为5个月~1岁,发病时间为1~4天。这些患儿在入院时均出现了呕吐以及发热的症状。
对这145例患儿在入院时进行心电图以及心肌酶谱的检查,检查中存在有异常的婴幼儿用药治疗,主要是用喜炎平、病毒唑以及炎琥宁等药物,同时对于腹泻的症状口服思密达来治疗[1],在治疗期间每周进行一次复查,做好病情分析,直到心电图以及心肌酶谱恢复到正常[2]。
心电图的评价指标为正常以及异常、ST段改变以及窦性心动过速。心肌酶谱的评价指标有四种,即CK、CKMB、LAH以及心肌酶谱AST[3]。
对患有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婴幼儿进行入院时的两项检查,具体的检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145例婴儿入院的检查统计情况
经入院对患病婴儿治疗以后,145例患者已有的症状全部得到治愈,首先是心电图异常的21例婴幼儿,在接受治疗后的一周时间里,已经有15例恢复正常,治疗两周以后,有5例恢复正常,最后1例通过三周的治疗以后,已经得到恢复。其次是窦性心动过速的15例婴幼儿,在接受治疗后的一周时间里,已经有9例恢复正常,治疗两周以后,有3例恢复正常,最后2例通过三周的治疗以后,已经得到恢复。最后是ST段改变的12例婴幼儿,在接受治疗后的一周时间里,已经有9例恢复正常,治疗两周以后,有2例恢复正常,最后1例通过三周的治疗以后,已经得到恢复。而对于心肌酶谱升高的31例婴幼儿,在接受治疗后的一周时间里,已经有17例恢复正常,治疗两周以后,有12例恢复正常,2例通过三周的治疗以后,有1婴幼儿恢复正常,仅剩最后1例幼儿在治疗期间由于出现了房室传导阻滞,所以还需要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治疗。
此病的发生主要在秋冬换季的时间,而且出现发病的幼儿大多数为5个月到1岁大的婴儿[4],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患有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婴幼儿极容易出现心肌损害方面的症状[5],而且此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已经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可,同时有其他的研究指出,在该病中出现心肌损害情况的概率高达96.21%,而本院的患病率为62.76%,与其还存在有较大的差距,但是足以说明这两种病之间的联系。所以在临床对此病的治疗上,如果发现有婴儿出现了精神沉郁以及心律不齐的情况[6],应及时对其进行心肌酶谱以及心电图的检测,防止其患上了心肌损害方面的疾病[7]。一旦检测出此病,就要对其用药进行治疗,在最大程度上减轻其对婴儿身体的影响。
[1] 邓琼晖,彭灿辉.18例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并肠道外损伤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2):134-135.
[2] 柳慧红,叶美芬.醒脾养儿颗粒对轮状病毒性肠炎儿童心肌酶谱的影响以及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5(11):813-814.
[3] 胡梅华,林岳华,石红松.热毒宁注射液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心肌酶谱的影响以及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6(6):463-465.
[4] 罗雪梅.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发生心肌损害的情况及其临床诊断方案的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4):49-50.
[5] 傅洪瑞.磷酸肌酸钠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心肌酶谱水平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34(8):741-744.
[6] 陈智伟,梁焯仪,梁焯平.辅酶Q_(10)与赖氨肌醇维B_(12)口服液联合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心肌受损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16(4):453-455.
[7] 周优丽,沈增晖,姚 云,等.胃肠安丸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临床疗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5(12):898-899.
R725.1
B
ISSN.2095-8242.2017.069.13536.02
本文编辑:吴 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