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 旋,王彩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观察
赛 旋,王彩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目的探讨观察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并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100例纳入本次研究工作中。并根据患者收治入院时间的先后次序分为两组,给对照组常规护理,给研究组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下肢肿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预见性护理干预;重症颅脑损伤;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
颅脑损伤是属于临床比较常见的外伤疾病,该疾病可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损伤疾病符合存在。临床结合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具体包括轻度颅脑损伤、中度颅脑损伤、重度颅脑损伤、特重颅脑损伤[1]。重度颅脑损伤是属于典型急危重症代表之一。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术,但是术后发生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较高。因此,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是临床急需解决问题[2]。本次研究旨在探讨观察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并作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100例纳入本次研究工作中。并根据患者收治入院时间的先后次序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5例;平均年龄(45.85±2.85)岁;GCS评分(6.20±0.22)分。研究组中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45.91±2.77)岁;GCS评分(6.17±0.25)分。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1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已经过临床影像学检查诊断结果确诊;均已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均无颅骨缺损修补术禁忌、清创术禁忌、开颅血肿清除术禁忌、大骨瓣减压术禁忌以及凹陷性骨折整复术禁忌。
1.1.2 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已排除有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者血液系统疾病障碍的患者;均已排除逾期生存几率渺茫的患者。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包括有常规体位护理,呼吸道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以及病情变化,患者颅内压变化等,躁动护理,对症营养支持,常规手术创口护理以及脑室引流管常规护理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①输液护理。尽量选择健测肢体进行输液;以最大化减少使用下肢静脉留置针以及尽量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以及输液后均给予生理盐水反复冲管;严格控制持续静脉滴注时间(应<48小时)。
②行为护理。选择宽松衣物以及弹性长袜;将患者双下肢抬高从而有助于血液回流;针对有自主意识患者以选择易消化食物而且少食多餐为好;选择健侧卧位或者仰卧位,待病情稳定后,给予患者每2小时更换1次体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③功能锻炼。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可结合患者的实际病况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从被动训练(护理人员可协助患者进行伸屈双侧小腿关节内外翻伸屈,每次3分钟,5次/日)逐渐过渡至主动训练(如足踝运动等)。
观察两组患者的下肢肿胀程度及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研究结果详细见表1与表2。
表1 对比分析两组下肢肿胀程度 [n(%)]
表2 对比分析两组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n(%)]
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属于重症颅脑损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下肢深静脉血栓是由于下肢深静脉血管内发生静脉血液凝结情况而导致的症状。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包括有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受损或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3]。
预见性护理是属于新型护理干预模式。在应用预见性护理前,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疾病情况等进行准确评估及判断存在的危险因素。结合患者的疾病症状以及评估结果进行综合,从而尽可能全面覆盖,并制定针对性、个性化、科学性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预见性护理是属于人文关怀护理干预模式之一,因此护理人员在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过程中应以患者为中心,并且围绕着患者的需求进行开展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将以往传统工作思想及理念转变,使护理服务态度以及护理服务质量更高,更能够给予患者优质服务。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与常规护理方法比较,前者更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以及主观能动性,更能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改善疾病预后[4-5]。在施行预见性护理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准确评估判断危险因素[6]。通过系统且深入的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以及存在相关症状作出有效评估,有无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性,再做总结与分析,尽量做到全面性覆盖;并结合不同的护理内容作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7]。端正护理工作态度。预见性护理是属于人文关怀式护理干预模式,护理人员在施行预见性护理过程中应以患者为中心,并围绕着患者开展各项护理干预措施;使护理人员改变传统的工作理念以及工作思维,从而更积极主动的给予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8]。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确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肿胀程度,减少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提高疾病预后,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1] 林葆春,张富明,罗玉娟,等.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7):983-984.
[2] 马盛琴.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的控制作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3):39,42.
[3] 蔡 华.预见性护理模式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作用观察[J].医药前沿,2016,6(31):275-276.
[4] 俞苏苏,龚 杰.重症颅脑损伤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7,16(6):648-649.
[5] 崔 梅,夏 虹.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8):84-85.
[6] 陈春瑞.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方法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4(4):70-72.
[7] 曾学琴,高江玉,陈美蓉,等.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4):499-500.
[8] 谭 慧.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与预见性护理[J].血栓与止血学,2016,22(4):450-452,456.
R473.74
B
ISSN.2095-8242.2017.069.13569.02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