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宪英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 100029)
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赵宪英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 100029)
目的本文将对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使其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恢复正常生活。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焦虑、抑郁不良情绪以及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观察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有利于身体恢复,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临床治疗有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心理护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生活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人体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突然产生剧烈且持久的胸骨后或是心前区疼痛,患者短暂休息或是服用硝酸酯类药物并不能完全缓解。该疾病人群通常伴有出汗、焦虑不安、烦躁、恐惧感[1]。另外,患者血清心肌酶活性提高,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休克,对患者身心健康有严重影响。患者因长期承受心肌梗死病症折磨,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对患者恢复有一定影响。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具有重要价值。现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临床诊断,符合我国卫生部最新颁布的关于该疾病临床诊断标准。根据就诊顺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为22.58~52.52岁。平均(35.23±2.32)岁。对照组男15例,女25例,年龄23.58~54.52岁。平均(36.23±2.32)岁。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加入实验研究。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基线资料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排除对象:合并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患者;妊娠期、哺乳期;合并意识障碍者。
患者均采用同种治疗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①护理人员营造舒适的住院环境,缓解患者紧张情绪;与患者建立和谐、信任的关系,耐心倾听患者的感受,认真解答患者问题,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②患者在接受治疗中,容易产生悲观、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使患者清楚良好的情绪有利于促进病情的好转。③对患者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知识的讲解,最大程度满足患者的需求,愉悦患者身心。④对患者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如神态、体温、血压、心率等情况。一旦患者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且护理人员要随时准备抢救物品。⑤对患者饮食进行科学指导,饮食以低热量、低胆固醇、低脂、容易消化食物为主,引导患者养成少食多餐的习惯[2]。⑤患者症状发作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对患者心理有一定影响。此时,要根据患者不同疼痛程度的表现,适当为患者注射药物,使其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⑥患者在治疗期间,要保证绝对卧床,从而减少机体耗氧量,降低心脏负担,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在治疗后,无严重并发症,治疗效果明显,可以在治疗2周后,指导患者进行创伤运动,使其快速恢复[3]。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SAS)与抑郁(SDS)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情况。
显效: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升,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消失,生活状态良好。有效:患者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没有明显改善,生活状态较好。无效:患者生活质量没有提升,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严重。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SAS与SDS评分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焦虑、抑郁不良情绪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与SDS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与SDS情况(±s)
组别 n SAS SDS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40 65.7±1.4 97.4±1.7 126.7±18.9 98.65±12.4对照组 40 66.5±1.8 76.3±2.6 127.6±17.8 120.7±16.5 t - 1.286 4.827 0.127 4.185 P - >0.05 <0.05 >0.05 <0.05
两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各项维度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观察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情况(±s)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情况(±s)
维度 观察组 对照组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生理职能 60.5±7.4 62.7±7.3 68.7±3.8 61.5±3.6情绪职能 60.7±3.5 61.7±3.5 67.2±3.9 62.4±3.6社会职能 62.7±4.5 63.8±4.3 71.1±5.5 61.7±3.7心理健康 61.2±4.5 62.7±4.7 67.6±5.9 61.3±5.6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为人体冠状动脉供血快速降低,严重出现供血中断,造成体内部分心肌细胞产生持久性缺血损伤、坏死。患者临床表现为突然产生剧烈且持久的胸骨后或是心前区疼痛,患者短暂休息或是服用硝酸酯类药物并不能完全缓解疼痛。该疾病人群通常伴有出汗、焦虑不安、烦躁、恐惧感[4]。另外,患者血清心肌酶活性提高,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休克,对患者身心健康有严重影响。近几年,急性心肌梗死已经成为致残及致死率较高的疾病。患者发病突然,病情凶险,对患者有效治疗后,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恢复及生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5]。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现象,不利于临床治疗,更不利于患者恢复。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无论是焦虑、抑郁情绪还是患者生活质量相比较于对照组,效果明显,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效果。有利于缓解患者紧张、抑郁、焦虑等不良情况,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用心理护理干预,值得进一步推广。
[1] 赵桂梅,王加梅,朱 敏.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23):13-15.
[2] 鲍玉新.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效果分析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1):69-71.
[3] 袁宇飞.心理护理对程序康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14(6):209-210.
R473
B
ISSN.2095-8242.2017.069.13566.02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