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毛国锋 杭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王 莹 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
加快杭州引进名院名所的对策研究
□ 文 /毛国锋 杭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王 莹 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
近期,杭州市召开了大力推进“名校名院名所”建设专题会议。会议认为:大力引进国内外一流知名高校,对杭州市加快高端人才集聚、补齐高等教育短板,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广泛凝聚共识,科学规划布局、细致周密筹划,力争早日突破,持续推进落实。
根据会议部署,杭州市科委牵头对在杭科研院所进行了摸底调查,召开了在杭国家级及市属科研院所工作会议、青山湖科技城引进科研院所进展情况座谈会,走访了国电能源环境设计研究院、浙江中科应化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福斯特光伏材料有限公司等科研机构,并对区、县(市)引进名院名所情况进行了调查。
杭州市有浙江大学、中国美院等全日制普通高校39所,在校生人数48万人;有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3家,省协同创新中心2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24家,中科院联合共建研发机构11家,浙江省级科研院所46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8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1家,教育部等部级重点实验室38家,浙江省重点实验室114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7家;拥有“两院”院士4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1人;已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3万余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07人,人才总量达到210万人。杭州R&D经费支出相当于GDP的比重达到3%,有效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6万件,技术交易总额达到150亿元,形成了具有杭州特色的创业创新生态。
杭州市共有科研院所81家,包括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轻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中国联合工程公司等国家级科研院所24家;浙江中医药研究院、浙江省建筑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等省级科研院所44家;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杭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等市级科研院所13家。杭州市已建成重点实验室149个,包括工业控制技术、现代光学仪器、硅材料等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生物医学工程、濒危动植物保护生物学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4个;医学分子生物学、饲料及动物营养、核农学等浙江省重点实验室114个;有机硅、动物科学与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杭州市属高校重点实验室10个。为进一步提升科技研发能力,杭州市支持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建设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加快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科技活动全覆盖。目前,杭州市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分别达85、188、662家。
杭州市已引进名院名所共建科研院所19家,其中与境内一流大学合作5家,分别是清华长三
角研究院杭州分院、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萧山生物工程中心、西安交大浙江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浙江研究院、同济临江环境科技研究院;与境外知名大学合作4家,其中已建成3家,包括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怀卡托大学联合学院、奥克兰大学中国创新研究院、香港大学浙江科技研究院,西湖高等研究院则分别和哈佛大学、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西南医学中心签署了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的合作协议。与中科院等知名科研机构合作5家,分别是中科院杭州射频识别技术研发中心、中科院计算所浙江分所暨萧山工业研究院、浙江中科应化科技有限公司、中科院理化所杭州分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杭州大江东空间信息技术研究院。
青山湖科技城是浙江省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平台,杭州引进名院名所的主要集聚区,从2009年奠基建设以来,总共引进了科研院所、大院名校、企业研发机构创新载体46家(38个法人单位),包括香港大学浙江技术研究院、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浙江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浙江研究院、浙江省交通运输研究院、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等。
按照入驻性质划分,属于省级层面为主引进的共20个,其中省属科研院所16家,大院名校4家;属于青山湖科技城管委会层面为主引进的共18家,其中高等院校3家,企业研发机构和孵化类15家。目前,已有38个项目先后实施,按计划进度划分,已建成投入使用项目18个,在建项目15个,开展前期工作项目5个。8个项目因故退出,包括省计量院、省化工院、省丝科院研发项目、国家林业局竹子中心中试项目、供销总社茶科院研发项目、供销总社茶科院中试项目、浙江科技发展投资公司创新学院项目、浙大安防。
青山湖科技城发展取得的成效有:
促进了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近年来,各科研院所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得各类专利授权100余项,自主研发各类科技成果50余个,集中发布院所科技成果200余项,达成院企技术合作近50项,累计引进和孵化各类企业20多家。有400多台套重要仪器设备向企业开放。2016年,青山湖科技城成功创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促进科研人才集聚。各引进载体现有科技人员1000余人,其中中级或硕士以上学历人才300多人。
经济社会效益初步显现。2016年,青山湖科技城引进科研院所技工贸总收入2.5亿元,利税1500万元,R&D经费投入达到5000万元。
目前,青山湖科技城名院名所有多种运营模式:一是纯高校设立的研发机构,如浙江大学能源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浙江研究院;二是省市多地共建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如香港大学浙江技术研究院;三是原省部属科研事业单位,如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省交科院、省安科院等;四是事业单位转制企业,如赞宇科技(省轻工院转制)、省丝绸科技有限公司(省丝科院转制);五是企业化运作单位,如浙江中科应化科技有限公司是由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科技总公司全额出资注册成立的企业;六是企业设立的研究院,如浙江巨化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福斯特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在科研院所引进和发展过程中,青山湖科技城管委会坚持市场导向,聚焦破解科技创新“四不”问题,探索建立“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解题”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着力推进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做强创新服务平台,集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成果展示交易、科技中介服务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已全面启用。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定期举办各类大赛、论坛、沙龙等活动,大力营造创业创新氛围。近三年来,共举办产学研对接活动30余次,其中大型院企产学研对接会4次;集中发布27家院所科技成果200余项,企业技术难题400余项,面向企业开放重要仪器设备400余台。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在浙江省、杭州市和临安市三级专项政策基础上,通过“一院一策”、“一事一议”,大力支持科研院所建设发展;不断完善以产业基金、创投基金、风险池基金、种子资金为重点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助力引进的名院名所创业创新。
目前,杭州市创业创新氛围日渐浓厚,科研院所在发展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杭州创新发展需要和国内先进城市比还是偏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端人才的进一步集聚和创新驱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政策支持不足。目前,在杭科研院所在发展中存在许多实际困难,比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医保、社保、住房、子女上学等配套政策缺失。特别是青山湖科技城位于临安区,在医保、社保以及教育医疗资源等方面劣于主城区,很难吸引、留住人才。其次,在科研院所迁移的过程中,原属地管理部门以税收补助政策退回等方式阻止院所迁出,给院所、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对其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体制机制限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性质的应用研究类科研院所具有较强的市场特征;但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基础研究类科研院所实际上面临着较多的困境,完全面对市场,则难以提供产业发展需要的共性技术服务,依靠政府拨款,则资金有限,难以维继。事业单位性质的科研院所人员激励机制不足,在院所工资总额限定,副高、正高等高级职称名额偏少的情况下,中青年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很难提高。成果转化渠道缺乏。许多科研院所,特别是引进的科研院所,并没有设立成果转化中心,当地也没有配套相应的成果转化类中介机构,导致部分科研院所对当地的产业以及企业发展情况不熟悉,产学研不能有效对接,成果不能进行转化。同时,也存在因为规划和环保的原因,导致科技成果在杭州之外落地产业化。
青岛——
近年来,青岛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以“引进一流大学、汇聚一流人才、助力创新发展”为宗旨,坚持培育与引进并举,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和规模,融合集聚科技资源、教育资源、人才资源,激活创新活力。主要做法是:
明确发展定位,科学规划布局。在空间布局上,依托西海岸经济新区、蓝谷核心区、红岛经济区三大区域,分别构建古镇口大学城、国际海洋科教中心和国际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三大板块的高等教育新格局。同时针对区县不同文化特色和产业优势,分别布局高等教育机构。在学科布局上,重点引进符合青岛“十三五”产业布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校。在发展目标方面,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机构总数增加到50所以上,研究生数量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在引进对象选择上,要求是国家“985”“211”工程大学或国内学科专业排名前5名的高校,境外大学原则上为世界一流大学或拥有一流学科的大学。在人才培养上,重点面向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研究生培养机构。
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扶持。出台了《关于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意见》(青政发〔2016〕5号),明确了努力方向、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实现政策叠加。用足用透青岛市政府各部门在科研院所引进、人才引进、研发平台建设等方面政策,实现资源政策叠加,进一步增强青岛对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对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高等教育机构,实行“一事一议”,给予特别支持。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为总召集人的青岛市高等教育资源引进工作联席会议,建立协调联络机制。由市委高校工委牵头,加强与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的协作,围绕高校引进建立信息汇总沟通机制和常态化联系机制,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积极“内引外联”,多方发掘资源,通过友好城市和留学归国人士、高校合作企业等多种渠道,对接国内外优质高校。
积极开拓创新,探索机制体制突破。推进办学模式创新,积极探索公办、民办、混合所有制等多种产权形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创建。推进引进模式创新。按照校区、研究生院、研究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四种模式引进高校。重点探索引进“研究院+研究生院+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四位一体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引进模式。推进管理机制创新。鼓励高校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并建立事业法人主体和企业法人主体,以更加灵活的适应政策形势变化,实现政产学研资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创新机制。在机构设置上,对符合条件的,由市编办批复设立事业法人单位,给予相应的编制支持。
通过上述举措,青岛市已经引进并运行的高校有13所,已经签署合作协议并正在推进的国内外高校(机构)16个,推进了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和热切的关注。国内知名媒体以“青岛用大学滋养城市”为标题报道了青岛的高校引进工作。
深圳虚拟大学园——
深圳虚拟大学园成立于1999年,是深圳市委市政府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实施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创新举措,是我国第一个集成国内外院校资源、按照一园多校、市校共建模式建设的创新型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深圳虚拟大学园在政府和院校共同支持下,根植于深圳特区、毗邻港澳、服务周边、辐射全国,不断成长壮大:聚集了58所国内外知名院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42所中国内地院校,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6所香港院校,佐治亚理工学院等7所国外院校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活动基地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建立事业单位建制、独立法人资格的成员院校深圳研究院46家;搭建“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平台”,在深设立研发机构266家,其中获批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创新载体69家;形成了从学士到硕士、博士的在职学历学位培养和从短期专项到为企业量身订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体系,累计培训各类人员26万余人,其中博士1842名,硕士42479名,本科生55670名,订单培训86199名。深圳虚拟大学园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用地面积28.4万平方米,已建成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5家产业化基地。
深圳虚拟大学园按照“要素聚合—要素整合—要素结合”的路径建立起了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要素聚合,深圳市政府利用“有形之手”,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高度开放、合作互动”机制,引导境内外名校、科研院所、金融投资机构、高新区企业入驻虚拟大学园。要素整合,虚拟大学园整合成员院校优良的教育资源,形成了从短期专项培训到专业学位深造的立体培养体系,建立了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结合学科优势与市场需求,设立“虚拟大学园孵化器”,将院校原创性科技成果与深圳业界合作成立新公司,建立了企业孵化与成果转化平台;以成员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为支撑,建立了“虚拟大学园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平台”,一方面为深圳自主创新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为院校重点实验室拓展效益空间。要素结合,举办深圳市“官、产、学、研、资、介互动洽谈会”等成果对接推广活动,以政府引导、优化资源配置为基本,利用区域政策、扶持资金、环境等创新资源,对大学智力、技术、设施等优势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和集成,促进产、学、研、资、介关键要素有效互动与结合。
多地新型科研机构建设——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作为合作建立的新型科研机构,取得了飞速发展,其发展路径和模式值得杭州借鉴学习:
上下结合,协同推进。在科研院所的建设发展中,各级政府与院所、高校紧密结合,实现多部门协同,中央政府在项目、资金和人员编制上给予大力支持,地方政府在政策、产业资源、资金方面给予优惠。
创新激励机制,实施人才战略。科研院所实行全员聘用制,从体制上保证了能够裁掉“闲人”和“闲项目”,解决了低水平研究人员的流出问题;按人员拨付经费,五年一考评,年度测评不与资金、福利挂钩,有效减少了攀比、浮躁现象的产生;不定级别,不设处室,避免了研究机构的行政化问题。
面向区域发展需求,创办高水平机构。科研院所定位明确清晰,紧密围绕地方产业特点和院所研发优势,设立高水平研发中心。
引进名院名所对于增强杭州市发展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要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常委会精神,进一步深化与名院名校名企的战略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下大力气补上优质科技资源这块短板、补上结构性高端人才短缺这块短板,着力构筑一流人才科技高地。
做好引进名院名所的顶层设计。制定杭州市《引进名院名所的发展规划》,制定目标、明确方向,出台扶持政策,分解工作目标,各部门凝心聚力、分工合作,推进这项重大任务的落实。出台《引进名院名所的若干意见》,整合现有政策,出台创新举措,在用地保障、资金扶持等方面出台具有吸引力的政策举措。建立引进名院名所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政策扶持的依据。结合杭州发展战略,加大对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国内“双一流”大学、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100强央企研究院所、国家级科研院所等高水平科研机构的引进。特别是对发展目标清晰,引进了优势学科、核心科研团队和高水平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在当地的名院名所,予以优先支持。
完善科研院所的政策扶持体系。除了制定总体性规划和指导性意见外,更要加大对引进院所的财政经费投入、税收、土地、人才(户籍、子女、住房、医疗)、科技项目、成果转化、政府采购、投融资等方面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力度,提升区域发展环境对名院名所的吸引力。建议设立总额10亿元的高端科研院所专项资金,列入市科技财政资金预算,以注册资本金投入、基金参股、运营补贴、项目资助等方式支持高端科研院所的引进建设和运营管理。对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科研团队成员给予杭州市民待遇,按照“人才新政27条”和“若干意见22条”,兑现人才待遇,合理解决其住房、落户、社会保障、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切身问题。引进的高端科研院所在注册成立3年内优先享受科技计划立项、科技金融贷款、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团队评选、科技成果评奖、税务专家服务等优惠政策。在引进科研院所的建设方面,予以土地指标的倾斜,并配建相应规模的人才公寓;在人员编制方面,可以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即引进的具有事业编制的科研人员可挂靠在事业单位,继续保持事业编,新招聘的科研人员则采用企业编。
实施“科研+产业”的产业化导向策略。在引进名院名所过程中,要瞄准科技前沿研究和城市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智能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7大领域,抓住创新链中断环、弱环的部分,积极鼓励和引导地方企业、本地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部门,主动与名院名所进行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创新对接”,开展联合科技攻关、高端设备引进、成果引进、共建研发载体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以部省共建等形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建设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充分利用名院名所的创新资源,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开发。同时,鼓励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等各类中介机构为引进的名院名所提供全方位服务,帮助引进科研机构快速了解当地的政策和产业信息,实现资源集聚和共享。
鼓励引进科研院所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杭州市可将科研院所作为科研体制中的“特区”,允许科研院所在更加灵活的监管架构下先行先试,在创新机制、完善治理结构、改进用人机制、提高激励制度等方向上突破现有政策,提高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实现产业、院所、政府的多赢局面。
加强组织领导和分工协作。成立“杭州市名院名所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挂帅,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各区、县(市)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形成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统筹解决引进和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区、县(市)建立由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引进建设高端科研院所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压实责任和指标,加强引进名院名所资源的落地对接工作。加强对引进机构的跟踪管理和第三方评估,根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政策扶持。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引进机构,要督促其加快进度及时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