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周会会
不忘初心,推动生猪产业新技术转化落地
——河北省生猪产业创新团队第一个五年建设周期成就纪实
本刊记者 周会会
记者:在第一个五年建设期间,生猪产业创新团队的主要工作围绕在哪些方面?
创新团队:为发挥科技驱动作用,五年来,创新团队研发、集成及示范、推广新技术,一线调研、培训从业人员,对接国家体系等开展工作。其中,在新技术的研发方面,主要从遗传育种、饲料研制、粪污处理、疫病防治、环境控制以及猪业经济等方面进行展开。
记者:五年来,创新团队在育种和饲料营养领域取得的主要成果是什么?
创新团队:在育种方面,我们在深县猪的品种选育和开发利用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深县猪是河北省唯一被列入《中国猪品种志》的地方猪种,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其数量急剧下降,纯种深县猪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五年来,创新团队开展了深县猪的发掘、恢复工作,目前,深县猪核心群的保种、扩群工作已顺利完成。核心群母猪已扩大到168头。核心群体型和种群特征一致性进一步增强,平均窝产仔数由12头提高到14头。在专家团队的努力下,深县猪于2015年11月顺利通过国家品种资源委员会的品种认定。
对深县猪的恢复工作完成后,团队通过研究确定深县猪与杜洛克猪杂交组合为生产杂交组合,杂交猪被毛黑色,生产性能明显提高,断奶重达6.5 kg,8~9月龄可达到120 kg体重出栏,出栏时间较深县猪提前2个月,出栏体重提高20~25 kg,瘦肉率提高至49%,生产性能获得显著提高。
在饲料研制方面,我们一方面通过研发高产母猪妊娠料、泌乳料、高档乳猪料和保育料及各环节配套饲喂技术,使母猪的情期受胎率达到85%以上;仔猪28日龄断奶重达8.8 kg;断奶后14 d日增重达306 g;70日龄保育猪个体重达28.7 kg,缩短出栏日龄10 d以上。另一方面,我们研发推广无抗、绿色添加剂,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以姜黄素为例,在育肥猪饲料中添加300 mg/kg的姜黄素,结果发现猪群的生产性能明显提高,耗料增重比降低5.5%以上,日增重提高7%以上,猪只的血液生化指标明显改善,经济效益显著。此外,针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感染等免疫抑制性疾病,我们开展紫锥菊复方中药免疫增强剂超微粉的研制。通过断奶仔猪饲喂试验发现,在日粮中添加0.5%的复方中药超微粉,采食量提高11%以上,耗料增重比降低19%以上,IgA、IgG等免疫指标明显提高。
记者:在养猪生产中,生猪疫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产业发展,原因就在于病的不确定性。对此,创新团队有何体会?
创新团队:的确如此。所以,创新团队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研究养猪业疫病发展规律,做好疫病综合防控。过去5年来,我们对全省进行过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发现,当前疫病主要分为“呼吸”、“繁殖”、“腹泻”3类,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仍然是危害我省养猪业最主要疫病,圆环病毒感染发病率增加,而且毒力增强,伪狂犬病毒发生了明显的变异。对此,我们集成了种猪场伪狂犬净化技术、规模猪场猪瘟防控技术以及规模猪场疫病综合控制技术,并通过综合试验推广站进行示范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我们还制定了《种猪场猪瘟免疫净化技术规范》、《种猪场猪伪狂犬病免疫净化技术规范》、《猪圆环病毒病防控技术规范》等5项地方技术标准。
记者:近年来,环保要求日益趋紧,各地区相继出台限养、禁养政策,各地的环保成本不断上升。对此,创新团队在环保养殖方向上做出了哪些示范?
创新团队:第一,我们通过研发、示范推广猪的低蛋白环保型饲料,猪舍NH3、H2S浓度下降50%左右,CO2浓度下降30%左右。该技术目前已累计的推广面积达12万头基础母猪,在200万头育肥猪中应用,总经济效益为28 325.4万元 。这一成果在2015年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推广成果奖一等奖,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第二,我们引进、开发绿色添加剂,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丝兰皂苷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植物成分,能降低机体肠道NH3浓度,而且不存在残留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在饲料中添加75g/t的丝兰皂苷,育肥猪的日增重提高4.2%,耗料增重比降低3.3%,猪舍NH3浓度降低23.3%。在饲料中添加丝兰皂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三,我们引进集成泡沫清洗技术,减少污水排放。减少清洗用水量,可以明显降低猪场粪污排放量。通过对比试验发现,使用泡沫清洗技术,猪舍清洗用水可以减少30%以上,单位面积清洗耗时降低40%以上,这说明采用泡沫清洗技术既能节约水资源,减少粪污排放量,又能提高劳动效率。按照2016年河北省全省出栏3 433.9万头猪来计算,全省可节约用水3 196.1万t。
记者:除了环保养殖之外,事实上,对于集约化养殖来说,粪污问题也是行业的关注重点,在这方面,创新团队有哪些成熟的经验?
创新团队:污水是养殖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产生量大、污染面积广,并且处理效率低、难度大。本团队对耐高COD液体粪污快速发酵的功能微生物进行了筛选研究,共筛选出功能菌株达到230株,从中得到优势复合菌系2套。通过中试试验,初步确定适宜的发酵温度、通氧参数等,实现12 h可明显脱臭,6 d明显澄清,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
第二,针对普通有机肥发酵周期长、价值低等问题,引进有机物料腐熟菌剂和地上槽式堆肥发酵技术,环境温度只有15℃时3 d内也可启动发酵,腐熟周期缩短,春秋季仅为6~10 d,冬季为10~20 d。有机肥养分损失少,腐殖酸含量高,虫卵、大肠杆菌等卫生指标都能达标,优于自然腐熟和其他同类发酵剂产品。本项技术目前已在河北省20多家有机肥生产企业示范推广,年综合处理能力200余万t,转化生物有机肥50多万t。
第三,研发土壤修复生物肥料,促进种植业可持续发展 。本团队研制出了用于盐碱低产田改良的颗粒型生物肥料,筛选获得了可显著提高作物耐盐耐旱能力的生物肥料。新肥料在海兴县海兴农场进行了应用试验与示范,示范面积总计360亩。结果表明,在低产田小麦上应用增产12%,春玉米增产23.5%,增产率超过了耐盐新品种的增产效果。
记者:《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中提出要将推动废弃物综合利用作为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在这方面,团队做了哪些工作?
创新团队:构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系统是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关键。为此,本团队历经多年的调研和实践,总结形成适于我省推广应用的3种循环农业创新模式,即“种养一体园区循环模式”、“肥料化区域循环模式”、“种养肥三产融合循环模式”。“种养一体园区循环模式”类似于欧美国家的大型农场,种养结合在园区内即可实现农畜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肥料化区域循环模式”就是在养殖较为集中的区域,建设专业化有机肥料企业,将周边养殖户(场)产生的畜禽粪便和部分作物秸秆先进行发酵处理,然后进行深加工,转化为生物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等种植业需要的高价值产品,从而突破有机肥不能远途运输的障碍;“种养肥三产融合循环模式”就是在规模种养农区,养殖业、种植业和有机肥料三类经济独立实体采用契约结盟方式,偶联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一定区域内农畜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
记者:过去5年,河北省生猪产业整体的发展情况如何?
创新团队:河北省2016年生猪存栏量、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分别为1 819.0万头、3 433.9万头和265.4万t,位居全国前列;2017年上半年生猪存栏和累计出栏分别达到1 650万头和1 630万头,同比增长3.8%和2.9%。
事实上,为了更好地了解河北省生猪产业发展状况,我们在对河北省生猪产业现状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河北省生猪产业体系建设,进行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同时,也对生猪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进行了相关研究。自团队成立以来,共撰写4篇《河北省生猪产业经济发展报告》和25项专题报告,为河北省生猪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记者:回顾过去五年创新团队在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您认为符合预期吗?
创新团队:团队自成立以来,通过示范基地进行试验示范及推广的新技术平均每年达20余项,涉及母猪围产期饲养关键技术、深部输精技术、种猪性能测定与遗传评估技术、以自动化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控制技术、高产母猪泌乳料与高产妊娠料及其相关配套技术、规模猪场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明显提高了河北省的养猪生产效率,推动了河北省生猪产业的发展。截止到2016年底,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在全省养猪场(户)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到278.59万头,辐射带动规模养殖户8 441余户,带动面积950.04万头,累计增收21.82亿元,增产、增收效益显著。
记者:整体来看,能够取得如上成绩,您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创新团队: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产业技术需求,创新团队自成立以来一直将生产一线调研和技术骨干培训作为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推广站站长的一项基本任务。以2016年为例,本团队成员深入生产一线调研指导累计897 d,针对生产实际中存在的40余个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和建议。到目前为止,共组织各种类型的培训266余期(次),累计培训从业人员和技术骨干达1万余人次,明显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除此之外,为了提升本团队的业务水平,自2013年以来,通过学术交流会、邀请国家生猪体系专家座谈、指导等形式,实现了与国家生猪体系的对接累计达20余次。自2015年起,京津冀生猪创新团队对接活动拉开序幕。近几年,京津冀已经实现了多次的工作对接,其中2015年达到4次,2016年达到6次,2017年不完全统计达到9次。随着京津冀三地生猪体系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三地专家团队联合攻关制约生猪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推动京津冀生猪产业协同发展必将成为新时代三地生猪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记者:未来,创新团队有哪些计划?
创新团队:从《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可以看出,河北属于生猪养殖重点地区。依托目前基础,提高规模化猪场的生产效率,节能减排,加强猪场废弃物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把河北省打造成稳定我国猪肉供给的核心区域之一,这将是本团队下一个五年建设周期的主要任务方向。为此,在团队下一个五年规划中,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创新团队对全产业链的科技支撑力度,扩大综合试验示范站的覆盖范围,重点加强对智能化管理、节能减排、废弃物利用、肉品加工和质量安全控制等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引进、集成和推广。另外,还要加强与京津地区创新团队的合作交流,联合攻关重大技术难题,促进京津冀生猪产业的协同发展。
编者按:
2017年,是河北省生猪产业创新团队第一个五年建设周期的收官之年。自2013年8月2日正式启动以来,创新团队立足产业技术需求,以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为重点,开展科技创新、技术集成,通过研发、集成、引进并示范推广养猪生产新技术、新产品,极大地提高了河北省生猪养殖业的生产效率,经济效益显著。五年走来,一路泥泞,却也伴随花香。回望,有时也是一种力量,让人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