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于佳乐
金融科技如何重塑金融生态?
文/本刊记者 于佳乐
2011年,金融科技概念在国内正式提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覆盖了支付清算、融资模式、基础设施和投资管理四大应用领域,并受到FSB、IMF等国际金融组织的高度关注。金融科技公司不直接从事金融服务,仅通过提供核心技术与专利,与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金融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品创新提供新思路。
当前,金融科技正在向第三阶段转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数字货币、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技术创新,全面应用于支付清算、借贷融资、财富管理、零售银行、保险、交易结算等六大金融领域,为传统金融的基础框架和生态体系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变革。
中国的金融科技虽然起步稍晚,但成就令国际市场惊叹。根据摩根大通预测,2020年,中国金融科技市场的年总收入将达到人民币4600亿元左右。
同时,金融科技也列入了“十三五”规划中。2016年7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规划中明确指出促进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等,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要加大对企业创新活动的金融支持力度。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唐清利向《经济》记者表示,金融科技首先加速了金融脱媒化。“金融科技降低了行业壁垒,加速了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深度融合,是一种开放共享的金融服务模式,可降低金融供给方对金融机构的依附性,传统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中介的角色作用逐步下降。比如,近年来金融科技企业在支付结算领域和融资理财领域带走传统银行大量的长尾客户和资金,很多金融活动游离于传统金融监管之外。”
其次是真正实现普惠金融。“一些新金融企业以技术支持,针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以及个人客户创新金融产品,来解决传统金融系统的痛点,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唐清利说,这些金融科技普遍在借贷、支付、贷后监管、数据与分析、保险、资本市场、财富管理、众筹等领域运用,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成本,促进资本和信息的高效流动。
而且,金融科技还向平台化和开放共享式方向发展,延伸和拓展了金融服务领域。NABA北美区块链协会主席兰波说:“比如区块链技术,像一个数据库账本,记载所有的交易记录,形成点对点的互信机制,使得客户和资管机构获取的信息趋同,形成一种去中心化信任体系。又比如机器学习能解决信用欺诈的问题,数字广告能扩展金融业务。未来还有可能帮助监管部门反洗钱、反逃税、反不合法融资。”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杨涛也向《经济》记者分析称,金融科技带动了新金融理念的发展。他进一步解释说,过去大家谈科技金融,是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融合,金融产业作为服务去支持科技产业的发展。而如今的金融科技概念,并非谁服务谁,而是双方依托。“一个赛道是以信息科技的优势,来助力传统金融服务的升级转型,提高金融产业链的效率,使用户体验更好。而另一个赛道是金融为一个行业载体,来助推以前信息技术不发达下难以想象的金融模式。”
除此之外,金融科技促使金融要素与金融功能并驾齐驱。“金融要素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而金融功能是要素的具体业务,比如支付、投融资、风控监管等。金融科技的出现实际模糊了要素边际,传统银行、互联网金融、理财机构、保险公司都在做跨界的业务,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是传统金融对阵互联网金融,理财机构对阵保险公司,其更接近私募的特性,要素边界不再像过去那样泾渭分明。”杨涛说道。
《经济》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业界的专家、企业、投资人都认为2017年是金融科技市场的爆发期。“集中体现在今年和消费金融相关的金融科技公司利润集体爆发,数家公司登陆美国和香港上市。现在,消费金融、信贷技术仍然受到投资者关注,而在VC市场,人工智能、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也成为热点。”星河互联互联网银行事业部总经理赵广智向《经济》记者表示。
金融科技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经济》制图
杨涛也认同上述的说法,只不过他补充说,中国的金融科技创新始终在加速度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面临“向左走、向右走”的抉择。我们不需要金融科技产业是“风口上的猪”,只希望其是矫健的猎豹。简单而言,目前的金融科技除了已有优势,还需两方面的动能,其一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使得“金融+创新”的效应发挥更极致;二是改善技术所伴随的金融制度规则,使其更规范、安全、高效和透明。
目前的金融科技除了已有优势,还需两方面的动能,其一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使得“金融+创新”的效应发挥更极致;二是改善技术所伴随的金融制度规则,使其更规范、安全、高效和透明。
金融科技市场有多火爆?埃森哲数据显示,自2010年到2017年初,全球金融科技投资总额从17.91亿美元增长到232亿美元,翻了近12倍。这其中全球超过50%的金融科技投资投向中国,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年环比投资额翻倍的区域。
“在国内,金融科技也是金融机构投资的热点和重点关注领域。”赵广智表示,首先是因为金融服务的市场空间巨大,而中国的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相对不足,大量需求还没有被有效满足。其次,金融最重要的风控、营销都是数据驱动的,因此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对金融行业的产品形态、产业格局都会带来革命性变化,目前这种变化仍然处于早期阶段。再次,中国的金融科技行业领先于世界,我们把中国模式向国外复制,在东南亚、美国等都已得到了可行性的验证,在海外有巨大市场空间。
“当前,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已经开始成熟,例如,现在一些金融科技公司提供的数万元金额的消费信贷,可以完全通过数据模型进行风控,而不需要人工参与,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赵广智说,而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开始,区块链仍然处于早期阶段。
国内的金融科技公司主要分四类:一类是互联网金融,比如P2P平台、直销银行、移动金融安全、跨界金融等;二类是大数据金融,比如贷后风控、保险大数据、精准营销、大数据在传统银行的应用等;三类是人工智能,比如代替人工审核、人工经纪业务;四类是区块链技术,将数字货币、公共管理、智能合约等应用程序搭建在区块链上,提供去中心化、高效透明的金融服务。
资产百分百创始人李丹向《经济》记者表示,金融科技企业未来的竞争格局,在于企业的数据采集能力和技术能力。如果数据量不够,业务很难往下进行。同时有数据,但没有通过数据建立风控模型的技术核心能力,也会被其他企业追上。“实际我们发现,目前全国的人工智能专家还不到1000人,而市场中仅做信息贷款的企业就上千家,所以说很多企业是没有核心技术的,那这部分企业在未来很容易被淘汰。”
而从投资者的角度看,赵广智的投资标准有三个:其一,企业要有科技驱动,应用科技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能力。其二,金融科技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服务互补而非竞争,或赋能于传统金融机构,提供不同于过去的产品服务。其三,企业能够通过金融服务积累产业数据,再通过数据的积累,提供新的服务或建立新的连接,形成网络效应。
从P2P平台出现大量的跑路事件,再到ICO被定性为非法集资、关闭境内比特币交易平台,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科技发挥高效率、高回报率的同时,风险不可忽视。
唐清利认为,金融科技的本质是金融,科技是服务金融的手段。因此,金融科技的核心仍是风险防控。金融科技的风险主要存在于技术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垄断风险和制度风险。
他进一步解释,在技术风险上,容易出现信息失真、黑客攻击、数据损坏的风险。并且在高科技技术与金融的专业性背景下,制度不匹配就会产生技术风险和制度上的二重性风险。
兰波补充说,目前市场中大部分金融科技企业都是买技术产品,并没有专业的团队来开发技术。“而人工智能、区块链的算法程序复杂和专业,如果没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去维护金融科技系统,很容易产生较为严重的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
二是信用风险。比如网络贷款,从熟人借款环境转换为陌生人借款环境,就增加了欺诈的风险。这就需要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的支撑。虽然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为采集信息提供多种渠道,但很容易造成用户个人信息的泄露。比如,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运用的金融科技都是外包产品,传统金融机构一面担心信息数据的不透明、不公开、信息系统孤立,又一面担心数据泄露,导致很多传统金融企业难以选择。
三是市场风险。目前国家对金融科技的监管并不完善,信息技术环节繁多难以监管。如果未来某家出现了黑客攻击事件,很有可能直接导致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与外汇市场的系统性风险。金融科技企业的破产倒闭会对其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与个人客户带来严重的,甚至毁灭性的打击。
四是垄断风险。金融科技的先进技术取代了传统机构的传统技术,那么未来其某项技术优势会不会占据主导地位,形成垄断,并不好判断。
五是制度风险。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壮大对立法者带来挑战。一方面目前区块链、人工智能的技术并没有大范围使用,未来技术会朝哪个方向发展还未定性,使得立法进程缓慢。另一方面,金融监管不能超过于金融创新,而晚于金融创新又会导致行业出现“泡沫”,创新和监管在金融方面的博弈,急需新的监管理念和制定监管规范。再者,机器学习、生物识别技术、分布式账本、数字加密和云计算都有自己的特性,单一的金融监管模式或许不能满足每项技术的风险监测和管控的要求。
赵广智也认为,金融科技最大的困惑来自监管的不确定性,而监管的不当很有可能带来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自2008年以来,整个金融机构收取的监管费用超过3000亿美元,全球增长492%,监管力度空间加大。但我认为金融科技领域的监管不能走极端,要有预见性、要适度、鼓励创新,特别是要实事求是。”赵广智说,一方面要预判到潜在的金融风险,把涉及金融的部分纳入监管范围,对金融活动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加以遏制;另一方面,要看到金融科技是新生事物,需要一定的宽容和发展空间。比如,我们目前有很大争议的现金贷等产品,许多伴随着超高利率、误导借款人、暴力催收等行为的公司需要严格规范。但是也应该看到,这类产品确实满足了一些人的真实需求,帮助一些人解决了他们真实的问题,是有积极意义的,因此也不能一棍子打死。“稳定的、可预期的监管行为,才能够让市场有序发展,提升投资者的信心。”
在唐清利看来,金融科技具备共享、去中心化、平台化、多样化的特征,技术平台更了解供需双方的动态,所以对金融科技监管应当从原有的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和功能监管转换为平台监管、合作监管的方式。“这样技术平台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监管内容才能真正有效落地。而对监管体系来说,也减轻了国家单方的负担,随时掌握市场的动态,确保监管的适时性、有效性。”
唐清利认为,我们可以借鉴他国的监管办法,比如英国的“监管沙盒”,通过借鉴“监管沙盒”的合作模式,确立科技平台的金融监管责任和义务,从而使监管内容更适应金融科技企业发展的需要。“就目前而言,我们已经具备建立‘监管沙盒’的能力。互联网P2P平台、第三方支付配套监管已经形成,这为央行实施‘监管沙盒’的机制奠定了发展基础。”
但运用“监管沙盒”能否真正有效,市场中却有不同的意见。比如兰波认为,“监管沙盒”作为一个成功的国际经验,可以在国内进行试点开展,但总体并不适合在国内普及开展。
“从国际经验来看,运用‘监管沙盒’都是针对初创型企业,来鼓励其自我壮大、自我发展。但国内金融科技的发展已经形成浪潮,无需再去鼓励,而我们需要的是监管方向。”兰波说,我们的金融科技企业自身发展力很强,如果在此背景下实施“监管沙盒”,很可能造成大、中、小金融科技企业都来申请,最后“监管沙盒”放不下。
杨涛表示,他山之石,我们可以借鉴。比如美国对金融科技公司的穿透式功能监管。其P2P涉及产权变化,就由证监会监管。同时,美国拥有联邦消费者保护法和消费者保护局,这一点确保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我认为,当前金融科技既有新机遇,也要面临市场淘汰制的‘寒冬凛冽’。”杨涛说,从根本上看,互联网金融只有回归金融科技的核心驱动力与特质,才能浴火重生,这就需要重新审视,究竟什么才是新金融的未来。
“金融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但在有效的制度下,可以突破风险更好的发展。一方面我们认为,对金融科技安全的争议,我们要考虑用监管手段去干预;而另一方面,也不该夸大金融科技的负面影响,毕竟其最大的风险来源还是在于整个金融系统的问题。当然,我们衡量金融科技的成功与否,不能以市场到底赚了钱来划横线,而是其能否补足传统金融体系的短板,能否助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杨涛最后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