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邹旭强 王少卿
适量 适时 适情 适度
——基于以生为本理念下对体育课适宜运动负荷的思考
文/邹旭强 王少卿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动负荷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201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到:在体育与健康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适宜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文从“适量”“适时”“适情”“适度”四个维度呈现了部分体育教学中把握运动负荷的误区,并对相应的教学进行诊断且提出可行性的策略。从“健康第一”的角度出发,正确理解和安排运动负荷,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切实发展学生素养。
小学体育;适宜;运动负荷
201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应在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选择简便有效的练习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这是根据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能状况堪忧、体育课运动负荷偏低等现状而提出的。部分体育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兴趣和个体需求,一味追求课堂欢乐活跃的氛围,忽视了运动负荷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这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体育教学“育”的本真。合理的安排和调节体育课适宜的运动负荷至关重要,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不仅达不到锻炼效果,而且还会因出现生理负担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是指人在进行运动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中等强度的运动负荷(平均心率130~150次/min)被公认为是最佳的负荷强度,教师可以通过脉搏测试得到平均心率(每3min或5min进行统计),或采用观察法,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定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
【案例一】
内容二年级肩上屈肘投掷(羽毛球)教学过程教师示范—徒手练习—教师指挥练习—教师指挥投过一定高度线—比赛学生表现微汗或无汗,脸色微红
【案例二】
内容 水平二跑的综合活动教学过程后蹬跑、高抬腿跑—各种姿势的起跑—蹲踞式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30米折返接力比赛学生表现 脸色苍白,大汗淋漓,反应迟钝
【分析】
考虑到安全因素,投掷类教材的运动量较其他内容要低,练习密度也因此而降低。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完全“指挥”着学生进行练习,而且这种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于投掷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完成投掷的过程中,由于身体活动的时间很短,运动量达不到要求,一投一捡的过程中又降低了练习密度,效果不佳。
短跑练习在跑道上进行,组织简单,不受场地器材限制,因此运动量容易达到目标要求。从案例二中可以发现,安排练习的内容过多,连续的大强度身体练习让学生出现了负荷过量的不良反应。这样导致运动量超负荷的内容安排,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还会让学生失去原有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有效策略】充分预设 灵活调控
运动中身体承受适宜的负荷才能达到最佳的健身效果。在体育课中,受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出现运动负荷偏大或偏小的状况。因此,教师备课应根据教材类型合理设置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教学中及时调控运动负荷,通过改变练习密度或次数来增减练习时间,从而达到最佳心率范围。例如每人4个羽毛球进行连续原地投掷,或组合动作的连续投掷(原地跳三次+投掷、后撤步下蹲捡球+投掷等),还可以设置两人一组的互抛互接练习。短跑练习中,由于单位时间内运动强度大,因此可以通过控制学生的间歇时间和练习次数来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量。例如以师生评价、纠正动作或调动组织队形来增加休息时间,使机体得到恢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练。
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要锻炼学生的体魄,也要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在烈日或寒风中,小学生在操场上课已成为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小学生的机体尚不成熟,如果学生在恶劣天气或特殊时间上课,再有运动负荷的不合理,不仅难以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学生的体质健康。
【案例一】三年级(上)“原地侧向投掷”
在一节三年级原地侧向投掷课中,烈日下教师在田径场指导学生进行出手角度的练习。将学生分成四组,以口令的形式指挥其进行投掷,学生投出后再将球捡来已经满头大汗。后面的同学即使排队等候,也是酷热难当,出现焦躁的情绪,极大地影响了体育课的正常组织和练习效果。
【案例二】五年级(上)“定时跑:50米×8往返跑”
上午第三节体育课,内容为50米×8往返跑。教师在进行小步跑、高抬腿跑和各种方式的起跑等多种专项练习后,安排6~8人一组进行50米×8往返跑比赛。考虑到运动强度,期间教师多次交替练习与休息,但还是有学生出现头晕、呕吐等现象,到用餐时还有部分学生因腹部疼痛而吃不下饭。
【分析】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出:应创设良好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情境。从案例一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环境明显超出了学生意志克服的范围。烈日下学生大量出汗,水分及无机盐流失严重,易出现脱水或者中暑的情况。另外,练习小组过少使得学生在高温下等待中产生了焦躁情绪。
案例二中教师安排的内容在平时应该是正常的运动量,而且中间有多次间歇时间,但还是有学生出现不良的身体反应。这是因为第三节课临近中午用餐时间,学生容易出现低血糖现象,在剧烈运动后进食容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引发肠胃疾病。
【有效策略】因时而异 合理调控
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建议中指出:适合教学实际条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季节、气候和安全等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在夏季,由于高温要消耗学生一定的体能,此时的负荷应相应降低,以防中暑或过度疲劳;寒冷季节肌肉、韧带粘滞性增加,需要一定的运动刺激让身体“兴奋”起来,此时的运动负荷应适当的增加。例如在案例一中,上课场地可以规定在学校阴凉背阳的地块。其次,可以将投掷地点改在综合楼侧面,学生进行对墙投掷一定高度的练习。这样的置换,只是活动环境与教学辅助器材的改变,却可以适度提高练习强度,加上对墙投掷捡球的时间减少,课堂的教学效率也相应的提高。另外,教师也要格外注意学生的承受能力,适当降低学生饥饿状态下的运动负荷。
新课程倡导“以生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和性别差异。每个学生的身体情况存在差异,他们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时,应考虑到学生年龄、性别、基础等方面因素,设置合适的组织方式及训练手段,力争让每一位学生在各自适宜的运动强度内都能获得最好的发展。
【片段一】六年级(下)“跨越式跳高”第一课时
在一节六年级跨越式跳高课中,教师每次设置横杆高度时,几个练习小组都在同一高度,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统一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三种情况: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能轻松的越过,但积极性不高;有些学生通过积极练习后试跳成功,参与热情,兴趣浓厚;能力稍差的学生过杆失败后出现不敢试跳的情况。
【片段二】二年级(上)“直线跑”第一课时
在一节二年级直线跑课中的50米比赛环节,教师发现有诸多学生都未尽全力跑。如有些学生小组得第一名,但后程没发力。他的理由是:“他们先跑也跑不过我。”此时,教师及时改变教法,让学生结合第一次跑的情况选择阶梯状的起跑点。这一规则的实施使学生的练习效率大大提升。
【分析】
由于先天与后天各方面的因素,学生相互间存在着身体素质与接受能力的客观差异。
在片段一中我们可以发现:统一的试跳高度对素质较好的学生难度不大,缺少了挑战性,使得学生缺少积极的练习动机;有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试跳成功,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快乐,因此参与的动机十分强烈;而能力稍差的学生由于试跳失败而产生了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心理障碍随之产生。
片段二中,学生在同一起跑线练习时,由于个体差异性而发生了消极学生能获胜而积极拼搏的学生却难以去超越的状况。通过及时调整起跑线,让学生在各自合适的距离练习,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
【有效策略】因材施教 区别对待
新课程非常重视“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有效发展”,因此“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学生的体质,充分考虑学生在身体条件、运动技能和兴趣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确定与之承受能力相适应的运动负荷。例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设置“提升”“基础”“超越”三个等级高度,在分组练习时,根据学生的技术水平确定练习高度,规定连续三次成功跳跃之后可以选择下一等级的高度进行练习。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完成初次挑战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新高度进行尝试,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这样的安排使得技能与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也能获得最大的发展,同时,在素质练习时教师可以根据组别适当减少或增加练习次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
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呈线性分步,一般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等种类,但无论哪种负荷都是在低与高之间逐渐过渡。这是由于人体具有一定的生理变化规律,从安静状态到运动状态,机体活动从较低水平上升到较高水平,然后在高水平状态下保持一段时间后又逐渐下降。因此,在课堂教学时要根据这一变化规律,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交替。
【片段一】准备活动:游戏“网鱼”
教师以趣味性的游戏“网鱼”代替枯燥的热身跑,方法是在半个田径场内,两位“渔夫”拿“渔网”(呼啦圈)捕鱼,“小鱼”被套住或跑到场地外则算失败。游戏趣味性浓厚,只见学生积极参与游戏,通过变向跑、加速跑等躲避追捕,表现得十分活跃。但到游戏结束时,出现了一部分学生因跑的强度过大而出现头晕恶心的状况,让原本欢乐的课堂平添了几分压抑。
【片段二】放松活动:相互敲叩
教师在上“肩肘倒立,素质练习”时,完成基本部分教学后学生脸部绯红,不时有汗滴下,身体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到了放松环节,教师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相互轻叩,学生们很开心,不过持续时间较短,大约半分钟就戛然而止,学生似乎还意犹未尽。
【分析】
《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建议案例解读》中提到:教师在准备部分设计几种注意力游戏,再做一些运动负荷较小的专项准备活动,让学生尽可能精神饱满地进入基本部分的学习。在片段一中由于“渔夫”少而“小鱼”很多,跑动距离大活动范围广,以至于学生在剧烈的追逐中超负荷,出现了不良的生理反应。
片段二中,在剧烈运动后教师让学生只做了半分钟的放松,而且内容流于形式,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环节而进行放松,显然没有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运动后放松不充分,就会导致肌肉酸痛,增加机体的疲劳感。同时,学生的情绪没有得到缓冲,自然就会影响到下一节课的学习。
【有效策略】遵循规律 高低有度
根据人体活动机能的变化规律,体育课的运动负荷要由小逐渐增大,并在高低之间合理交替,最后结束前逐步降低运动负荷。准备活动时安排一些低强度的趣味游戏或专项练习克服生理惰性,预防运动创伤。例如片段一中“网鱼”游戏,可设置四个“渔夫”或更多,场地再减少一半。由于捕鱼人数的增加及场地的减少,游戏更简单却没有影响趣味性及热身效果。基本部分,通过教材的合理搭配,选择多样的教法与学法,变换持续时间、活动距离和练习次数等使运动负荷大小交替,以保证得到最佳的锻炼效果。《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对一堂课“七个一”的基本要求中提到:放松内容,有自主会做的持续3分钟以上的身体活动、游戏、体操等(合格标准)。因此放松内容与时间具体要根据基本部分的时间和运动量来确定,运动量越大时间越长,反之则短一些。
体育教学是注重身体实践的活动,运动负荷是否合理关乎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和解读,对学情的分析和把握,对教学的预设和调整,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机体活动能力的发展、身体健康意识的树立。准确把握体育教学中的运动负荷,在因时、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有效增质,这不仅符合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本位,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我们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的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才能促进他们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3.
[3]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8.
G633.96
A
1005-2410(2017)11-0009-03
(浙江省湖州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313000)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夹浦镇中心小学 31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