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适量·适合
——以50米×8往返跑为例谈小学生运动负荷的控制

2017-12-18 08:11赵家芹程晓东
体育教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负荷体育课检测

文/赵家芹 程晓东

适宜·适量·适合
——以50米×8往返跑为例谈小学生运动负荷的控制

文/赵家芹 程晓东

如何检测一堂体育课的质量?怎样的体育课才是优质的?这一直是体育教师讨论的热门话题。笔者认为,一堂优质的体育课学生应该承受合理的运动负荷,并且在此负荷下达成体育技能的学习。课堂设计合理的运动负荷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教材定位要适宜、因人而异要适量、检测方法要适合,应本着适宜、适量、适合的原则预设及调控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教材适宜;因人适量;方法适合

一、教材定位要适宜

(一)情境描述

对于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面临区里的体质测试抽测,在抽测的前期,教师会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利用几节训练课进行50米×8往返跑,有些老师在40分钟的课中可能会跑3个或者4个往返。50米×8往返跑属于速度耐力项目,运动负荷属于中上,如果整堂课都进行练习的话,练习密度比较大,学生容易疲劳。

(二)问题追踪

1.教学目标过高,超出学生运动负荷

教师为了追求成绩的提高,目标定位过高,把40分钟的体育课变成了训练课,练习的强度大、时间长、负荷量大,运动量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可能会造成学生膝盖等方面的损伤,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被迫参与练习。

2.教学内容过多,学生身体较难承受

一般的体育课是一个主内容加一个辅助练习,有些课堂选择多个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明确,运动量过大,导致学生身体不适应或者出现伤病。

3.教学环节过密,无学情调查效率低

有些课的教学环节太多,一个练习接着下一个练习,学生无选择性,只是一味的练习,虽然练习的强度和密度上去了,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反而造成了学生的身心疲劳,课堂效率降低。

(三)策略总结

1.教学目标适宜,运动负荷恰到好处

一堂优秀的课,教学目标要适宜,而且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达到的目标才是适宜的教学目标。关键点在于对教材的把握要准确,吃透教材,教学目标要与当前学生的接受能力相符,运动负荷的确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的要求,做到恰到好处。

2.教学内容适宜,学生运动愉悦接受

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来安排运动负荷,不同教材内容,运动负荷各不相同[1](表1),因此实际的授课期间要准确分析教材的特点,以此作为运动负荷安排的依据。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练习的组织形式来调节运动负荷,如通过两种不同强度的教学内容的交换练习来刺激学生的练习,从而改变练习的负荷,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练习,身心愉悦。

表1 不同教材内容对运动负荷的要求

3.教学环节适宜,学生身心健康纳悦

首先,在备课中精心计划每一个环节,可以通过预设来计算学生的练习密度,确定教材的运动强度,从而保证练习的时间,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学习运动技能,提高课堂质量。其次,教学组织与调动能力,在课堂中,尽量减少队伍的调动,保证学生的合理练习时间。再次,改进教学方法与技巧,教学中精讲多练,采取有效的练习方法,提高练习效率。最重要的是教师对课堂中运动负荷的调节能力,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状况及时调节学生的运动负荷,如练习强度过大则应该降低练习的密度等。

二、因人而异要适量

(一)情境描述

学生在进行50米×8往返跑,运动成绩好的同学已经是第4次了,运动能力弱的学生还在跑第2次。教师在一边拼命的喊“XX同学你能快点吗?如果达不到优秀请再重新跑一次。为了不再这么辛苦,你们快点啊!”结果教师拼命的喊,学生仍无力的跑。班里的那几个小胖子干脆跟老师说:“老师,我慢一点,直接跑两次行吗?”

(二)问题追踪

1.忽视学情重结果,运动负荷不适量

这样的课堂很常见,教师在意的是学生的成绩,达不到目标就一直练下去,这样超负荷量的练习对学生来说不适应,导致学生出现过度疲劳,甚至运动损伤。

2.含糊不清光运动,学生兴趣不浓厚

只有齐头并进才会激起学生的运动热情,当实力悬殊太大的时候,往往运动能力强的学生不能完全发挥他的水平,因为没有对比、没有竞争,他的那股拼劲也就小了。对运动能力弱的学生来说,更是打击太大,大部分的学生都会想,已经这么差了,也没有必要努力了。

3.统一标准一刀切,学生运动无追求

因为小学是不分模块进行的,以自然班为授课单位,一个自然班存在男女差异、运动强弱的差异,而我们的体育课往往是统一的练习,统一的评价。这其中会有一个现象:运动能力强的学生能力提升很快,而运动能力弱的学生越来越不喜欢体育课,因为他们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达到优秀的标准,有些学生干脆放弃练习,自暴自弃。

(三)策略总结

1.调查学情很重要,“知人善用”要适量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安排运动负荷。每个孩子适合多大强度的练习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练习的时候可以对几个比较特殊的学生单独设定运动量。

2.细致分组是关键,“男女强弱”要分清

小学男女生的差异不是很大,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身体素质高低,可以分强弱组进行教学,根据不同的组别安排不同负荷的运动。

以六年级50米×8往返跑为例:通过一次测试,将班级分为三组,能力强的学生为一队,命名为“神鹰队”;能力中等的学生分为一队,命名为“小鹿队”;能力弱的学生为一队,命名为“神龟队”。练习评价也分为三个档次,如果每次练习达到目标就可以休息或者进行其他练习,如果达不到标准再一次进行练习。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来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表2)

表2 教学分组

3.分级跳跃促兴趣,“各有千秋”来展示

恰到好处的评价,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进步。在课堂展示中不能一直让优秀的同学展示,全面开花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在分组练习中除了制定适量的运动负荷以外还要有适量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这样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看到每个学生的进步。

三、检测方法要适合

(一)情境描述

课中,在练习50米×8往返跑,教师在报成绩的时候,远处一个学生吐了,问其原因是,由于学生体质差,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以后过于疲劳,导致呕吐。

(二)问题追踪

1.“片面”检测不全面,发生问题难预料

50米×8往返跑练习中如果以自然组为单位进行,那么学生的差距势必会拉大,一部分学生已经跑到终点,而一部分学生还在远端,这个时候教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可能会发生一些难以预测的意外。

2.“经验”检测不权衡,误差难免会出现

有时候教师仅凭个人经验来判断学生的运动负荷水平。由于学生人数多、个体差异大的问题,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孩子面面俱到,难免会造成一些意外的发生。

3.“精细”检测不可取,运动差距难控制

一线体育教师课务繁重,一周16节甚至二十几节课,不可能每节课都去测量心率,更不可能每节课测量练习密度。

(三)策略总结

1.自我检测先评价,自身素质掂分量

帮助学生对自身运动能力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表3),使其更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从而自主选择合适的运动负荷。

表3 运动自查表

2.科学检测有数据,自主选择运动量

小学高段的学生可以讲授测量心率的方法,找到脉搏,测10秒钟心跳的次数,乘以6,计算1分钟的心率,在一定时间的运动后由教师统一计时,学生自己测量心率,根据数值自主选择运动量进行练习。

3.自测互测两相宜,负荷调控有依据

小学低段学生要以最直观的感受为主,如流汗量大小、身体部位是否疼痛、呼吸是否急促等比较简单易懂的方法来检测自己运动负荷的大小。学生通过这些方面自己或者同伴之间相互的检测运动负荷,把自己的感受与同伴的结果告诉教师,教师以此为依据及时调节课堂的运动负荷。

G623.8

A

1005-2410(2017)11-0006-02

(浙江省杭州市三墩小学 310030)

猜你喜欢
负荷体育课检测
人造革合成革拉伸负荷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3项标准中维持热负荷要求对比分析
MIV-PSO-BP神经网络用户热负荷预测
体育课上的“意外”
生如夏花
必修二 Modules 1—6综合检测题
“整式的加减”检测题
“整式”检测题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