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丰子恺散文中的佛家思想

2017-12-18 09:09甘林全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百色533000
名作欣赏 2017年35期
关键词:佛门佛家丰子恺

⊙甘林全[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广西 百色 533000]

项目呈现

论丰子恺散文中的佛家思想

⊙甘林全[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广西 百色 533000]

丰子恺在恩师弘一法师的指引下,皈依佛门,以居士自称,用自己的一生虔诚地修行佛家真义。思想观念指导人的行动,佛家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丰子恺的散文创作,他的散文蕴涵着浓浓的佛家思想意味。本文主要从诸行无常与勇猛精进、慈悲护生三个方面对丰子恺散文中的佛家思想进行探讨,意在更加全面研究丰子恺散文。丰子恺散文 佛家思想 诸行无常 勇猛精进 慈悲护生

引 言

进入近现代以来,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古国,似乎一下子就失去了往日的风采,闭关锁国的后果之一就是让国人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封闭的国门之后,人们才猛然发现,自己已经远远落后于别人了。几番寻觅挣扎,知识分子们经过“科学”和“民主”为思想旗帜的五四文化思潮洗礼,似乎找到了觉醒强国之路。然,动荡不安的现实以及启蒙国民的举步维艰,让刚觉醒过来的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高潮之后,在觉醒激情呐喊之后,发现其实是无路可走、彷徨无助,知识分子急需一种精神的寄托。佛家教义中诸如:“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之大义、“无我,无畏,慈悲度世”“念佛不忘救国”“为护法故,不怕炮弹”等大无畏精神以及时刻关怀着现实人世间的苦难、身藏佛法、走出佛门、奔走于人世间而又时刻不忘佛教教义的佛家之大乘,深深吸引着感时忧国而又彷徨无助的知识分子。于是,很多人选择了佛教,希望在佛家教义之中寻找一份力量和寄托;当然,他们这样做,其实还是希望在佛家思想当中找到一份救亡图存、强国觉醒的精神支柱。因此,我们看到很多的中国现代作家,诸如许地山、废名、周作人等,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佛家思想意味。

通过丰子恺人物传记资料以及他自己的艺术作品等,我们可以看到,他也是一位对佛教虔诚的作家。相比较于其他作家,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不仅仅是“信”,更是用自己的一生来“行”,他的恩师李叔同,给他的法号“婴行”,意在提醒丰子恺永远如婴儿般纯真践行本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丰子恺是一名佛家居士,他是“真正能了解佛家精神的人”,他的一生是以佛家情怀来观照整个世界和艺术的,他不仅在信仰上皈依佛门,并且更以此作为自己人格建构,在日常的待人处事之中,无不显示着佛家思想的精神气质;同时,佛家思想文化也是其散文创作思想来源之一,其散文作品中也透露着浓浓的佛教文化的情调和风格。

一、诸行无常

“诸行无常”是佛教的三大法印之一,《无常经》说:“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佛家认为世间的一切众生万物,都是因缘而和合而生,也因缘的灭而消亡,事物都处于一个生、住、死、灭的过程之中,迁流转变,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而不存在一个常恒不变的实体。世间万物无不处于变换之中,唯一不变的应该就是改变,人的得失祸福,所有的名利和荣辱,往往转眼之间就是一个大的转变。花无百日红、草木一秋、荣枯不过一瞬间而已等,都在悄无声息地告诉着人们,改变永远都在进行着,无常也永远都在发生。

《无常之恸》是丰子恺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他用对比、充满智慧性的语言,在伤感和惆怅于人世间,乃至整个自然世界的各种荣枯兴废更迭中,阐释了佛教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思想。而人“不幸而有了‘永远’这个幻象,因此在人生中平添了无穷的感慨”。在理性认真的人看来,没有比无常更让人普遍有共鸣的。在丰子恺的眼中,连日月都不是万古常新和一直不朽的东西,更何况是我们平常所见的春华秋实,还有“人生百年有几”的平凡人,那不过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人生是最匆忙的单程旅途、有去无回的瞬间,万物的“无常”也时刻发生在身边;生者只是个匆匆过客,死者才是永久归人。

二、勇猛精进

人们常说,世间的英雄应该是这样的人,即认识到人生之艰难,却依然深深热爱生活,不辜负所有的阳光雨露。丰子恺从幼年开始对于佛门中的“诸行无常”的感悟,一度使他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甚至感觉生无可恋,因为一切都会烟消云散,一切都会瞬间消失,有那么一段无法从“无常”中解脱的经历。后来随着阅历的增长,特别是在李叔同、马一浮等师友的引导之下,才渐渐从“无常”之中解脱出来。他认识到“无常就是常”,既然无常无处不在,无时无刻都在发生,何不把它当成一种常态,以平常心去应付所有的一切,包括荣辱得失、功名利禄等,从而“安心立命,心无挂碍,勇猛精进做个好人”;“生机”就在信念的坚守中产生,人生的意义也就在这过程当中呈现。

《生机》,是丰子恺在1936年写的一篇很有象征意味的散文佳作。在散文《生机》中,叙述的是因为今春天气特别寒冷,本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却没有看到这样的景象,而自己在“去年除夕夜”买的水仙因为遭受了几次灾难,比如历经风霜、旱灾、水灾等,阿毛都说“无碍”,生机被阻抑了,养了两个多月,直到“今天,花儿终于开得很好了”。每一朵花都有绽放的信念,只要信念不倒,风雨再大,那又何妨,总有一天能够绽放芬芳。丰子恺在这篇《生机》散文中,以质朴的,近似于白描一般的笔记录下了从种下水仙到水仙花的最后开花过程,看似波澜不惊引而不发的文字表达,其实深藏对水仙花坚强的赞赏之情。由花及人,乃至整个民族、国家,以花来比喻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现在正深受各种磨难,但生机还在,希望还在,勇敢的中国人自信一切都“无碍”而勇猛精进,终有一天,正如这坚强的水仙花一样,虽饱受磨难,却也能绽放美丽。丰子恺以质朴的文字,迸发出自然的坚强之音。

当丰子恺摆脱了“无常”的纠缠之后,把勇猛精进当成一种信仰,这是一种强大的行动力量。当他带领全家老少辗转于沟壑之间、奔走于生死边缘之时,即使看到再多的生死离别、生灵涂炭,他有过悲伤,却不会消沉,反而更加坚定心中的信念。丰子恺以自己的脚步和眼光发现这个世界,用他的妙笔,创作出许许多多的揭露日寇无耻行径的漫画和文章,除了《告缘缘堂在天之灵》《还我缘缘堂》之外,还有如《中国就像棵大树》《散沙和沙袋》《谈抗战文艺》等。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既可定国也可以安邦,可以激发人们的斗志,鼓舞着人民勇猛精进,抗战到底,无所畏惧。

三、慈悲护生

在佛家的观念里,“慈悲为怀”一直都是每一个真正佛门修行中人牢牢遵循的心法。《经集》第八章里的《仁慈经》说道:“犹如母亲用生命保护自己唯一的儿子,对一切众生施以无限的仁慈心,对整个世界施以无限的仁慈心。”当一个真正的佛门修行之人的心,一直浸润在“慈悲为怀”的观念之中,自然而然地在心中就会生起“自利利他”的情怀,他们会以慈悲之心,处处践行。他们会“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看似简单平常的一个小小举动,其实都是功德无量的修行。

丰子恺师从佛门高僧李叔同,深受其影响,他对于佛教的教义是有自己通透的理解和认识的。一个人真正的大慈悲心也正是源于对佛门教义的深刻、透彻的理解,以及对人生有澄澈明达的洞察,这是真正的大智慧,也因此才有了真正的彻底的慈悲之心,才有了实实在在的修行。可以说,丰子恺时刻以“慈悲之心”,施以“自利利他”之行,这不仅仅体现在待人处事方面,而且推人及物,以众生万物平等对待,他相信万物皆有生命,也都有灵性,破坏或者毁灭,就是一种罪恶。慈悲的情怀,对众生的护爱,有时候就体现在一个小小的举动之上,在丰子恺很多的散文中,就体现出了这样一种在平常的生活细节之中的慈悲情怀。

正如丰子恺自己在《白鹅》一文中写到的一样:“原来一切众生,本身同根,凡属血气,皆有共感。”这是一种大慈悲,对万物不分彼此的关爱,是对生命的一种保护,是“护生”。丰子恺凭着坚韧的意志和对万物众生的热爱,饱经磨难,历经艰险,甚至在“文革”的无情的迫害之中,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依然不放弃,用长达四十六年的时间,去完成了六集的《护生画集》创作。这不仅是丰子恺献给自己最敬仰和崇拜的恩师的珍贵礼物,也是他献给大自然的一份爱和敬重。关于《护生画集》的主旨,丰子恺在《劳者自歌·切勿毁之己》中说得很明白:“《护生画集》之旨,是劝人爱惜生命,戒除残杀,惜生是手段,养生是目的……顽童一脚踏死数百蚂蚁,我劝他不要。并非爱惜蚁,或者供养蚂蚁,之恐这一点残忍扩而充之,将来会变成侵略者,用飞机载了重磅炸弹去虐杀无辜的平民……”自然众生万物是平等的,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应该和睦相处,而不是相互残害。而“爱物并非爱惜物的本身,乃是爱人的一种基本练习”。“护生”就是“护心”,护着人类一颗仁慈之心、平等之心、利他爱人之心。

在散文《蜜蜂》《放生》《蝌蚪》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丰子恺那一份对同类,乃至对整个自然的大世界的慈悲情怀以及尊重和护爱生命、热爱自然的大视野、大关怀的仁者风范。

“护生”其实保护的是人的慈悲之心,给其他生命一条活路,也是给自己心灵的一份安宁。散文《放生》,表达的也是这样的一种意思。

散文《放生》是丰子恺在1937年3月创作的。《放生》里说的是,“我”和一个青年及两个小孩四人,从里湖雇一西湖船,要穿过西湖,然后到对岸的白云庵去求签。在去的过程中,一条自头至尾约有二尺多长的大鱼,从水里面“跳”到船舱里来了,本来划船的人,即舟子,按照一般的情况,他是想把自动送上门的鱼变成“盘中餐”的,但是在两个孩子的恳求下,尤其是在“我”的机智的安慰下——“这是跳龙门的鲤鱼,鲤鱼跳进你的船里,你的儿子好做官了”,让舟子认识到“放生有福”,最后把鱼放生到水里,重新获得了生存的机会。在丰子恺看来,鱼的这一“跳”,对它生命来说是“不幸”之中“有幸”,因为最后被放生了;而对于舟子来说是“有幸”中“不幸”,因为这鱼的价值相当于两三次从里湖穿过西湖划到白云庵的劳力的代价,本来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获得的,但是最后放弃了,得不到了。在这里,作为作者,丰子恺所坚持的是《如法经》里所提到的原则,即“不向一切生灵施暴,无论这些生灵在这世上是强者,还是弱者”。丰子恺坚持这样的慈善心法,并去引导别人向善,向慈悲的心灵发展,这样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他的行为也是值得肯定的。所以,舟子看似失去了鱼的价值,没有享受到鱼的美味,但是,应该说舟子更是受益匪浅的,他护住了自己的慈悲之心,虽然失去一时的口腹之乐,却能换回长久的因慈悲而利他的心灵安宁,鱼也获得了重生的机会,这应该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了,也是人性向善的胜利。在散文《放生》里面,丰子恺并没有通过空洞的理论说教,只是用平时普通的语言,细致地叙述这样了一件看似非常普通的生活小事,读起来生动有情趣的同时,也让人深受教育,受益匪浅。《菩萨善戒经》说:“若自得利,先推他人,其心如一,无有放逸。见他得利,欢喜如己。”丰子恺用“自利利他”的行动去亲和万物,关爱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个生命,希望自然中的一切都能平等地不分种类地和谐有序地生存在这厚载万物的土地之上。

时代的空间是广阔的,作家们的写作也是千姿百态的,一个作家的写作面貌,往往与其自身的人生阅历、人生观等密切相关,其笔下的文字表达也各有不同。不过真正好的文学,也许并不在文字本身,而是能够借着文字,让人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把人的领域、视野拓宽,了解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广阔,在不断揭露黑暗的同时,也一直给人以温暖。丰子恺没有在别人的轨迹中亦步亦趋,而是从自己的性情出发,自然流露,情之所至,文之所成。

结 语

一个作家的创作思想来源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们身上总会包含着多种的思想资源,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也是作家思考的结晶,是他们思想的自然流露。因此,在这里只是对丰子恺散文中的佛教思想进行研究,并希望通过这个侧面来解读丰子恺的散文。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人们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能够细细品读丰子恺散文,可以从中收获一种信仰的力量,敬仰其对于人世间苦难的种种勇猛精进。在现如今这个竞争空前激烈的社会,能够在阅读当中感受一份安静,获取一份勇气和勇敢坚持一份信仰,这也许就是作家的力量,也是文学的力量。

① 丰子恺:《丰子恺文集(第5卷)》,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707页。

② 丰子恺:《中国现代经典散文·闲居》,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丰子恺散文创作观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KY0685

作 者:

甘林全,文学硕士,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

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佛门佛家丰子恺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有 “画 ” 说丰子恺爷爷
社会版(十)
白色在中华文化信仰中的象征意义
简述梁漱溟的佛家思想
茶道
丰子恺漫画欣赏
一张图看中国佛门生意经
“坠我慢”